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方案

从本质上说,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的学习者沉浸其中,精神高度集中,内心愉悦充实,处于一种“迷恋”和“忘我”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或“高峰体验”。因为沉浸其中,所以深度学习者常常忘记了时间和自身的疲惫,能够持续下去,乃至终身学习。

1.课堂意愿的确立: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大品质的深度学习。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并且能够在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下完成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享受高品质的深度学习,使课堂和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保障每一位学生的真实的、高品质的学习权,这是实现公平、优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回想自己的教学,虽然从内心深处希望给每个学生公平学习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的交流表达。但有时要考虑教学进度,要完成当堂课的学习内容,真的是许多问题提出后,并没有给孩子们过多的思考时间,就由优等生来解读,而个别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们就进行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了。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因为没有课前的很好预习,没有课上积极互动(听都没听懂又怎样互动?),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强度的加深,他们积攒下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慢的他们开始逃避学习,厌倦学习。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觉得0~6岁的教育是那样的重要。而这一块又是被许多初为父母的家长所忽视的。全民的教育,尤其是关于认识“我们自己”的通识性教育很重要。了解人的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为了更好的长大。

2.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倾听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许多虚假学习或浅表学习状态的学困生和“伪学优生”长期处于一种心理不安全的状态,缺乏心理安全感。

首先,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的是考虑学科的逻辑,而很难考虑学生的学习历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

大多数课堂,尤其是小学的课堂,教师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进行授课。 教师在学生眼里是高高在上的、是博学多识的、是万能的,学生只是被老师当做了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厢情愿的把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全部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亲学生;老师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自己讲了,孩子们就应该会;教师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多做题,孩子们就应该把知识都掌握了。

其次,课堂上多采用“秧田式”或“一条龙”的方式,学生全部面对教师,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比较僵化。

中国式的课堂太强调整齐划一、正襟危坐了;孩子们的大脑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无法放松,也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要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就要让课堂出于一种安全、润泽的氛围之中,让学生远离紧张、焦虑的心态,呈现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呈现出“倾听”的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改变进化的课堂氛围。

3.课堂学习的深化:以高品质学习设计培育学生高阶思维

所谓“学习设计”是为了学习者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其设计学习计划、活动和系统,是为学习者系统规划学习活动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

现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过多过快“的倾向

学习设计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

学习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进行“逆向思维”,根据确定的学习主题,设计出具体问题,并设计评价标准和“脚手架”,鼓励学生动手实操作实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强调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或挑战情境中主动探究,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设计、创造,而不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复习和巩固。

对“未知”的好奇和对问题解决的渴求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动机来源。因此,学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形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要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究。

制定“三单”——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

其实这也是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所提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