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如何走出读后即忘的尴尬?

林清玄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如果你读过的书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全部忘记,那也只是读过而已,你读过的书也变不成你的气质;

你走过了名山大川,看过清湍飞瀑,但是置身自然却没有感悟,那你也只是看过而已,你的视野依旧逼仄;

你走过很多路,但是没有从中悟出生活的智慧,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你走再多的路也只是走过而已,变不成智慧。

读书也是如此。阅读之后,没有内化,没有让书籍和自己产生链接,读后没过多久就忘记,那也只是读过而已,书还是书,你以及是你。

那么如何解决读后即忘的尴尬,让书籍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呢?

答案就五个字:做读书笔记。

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做。读书笔记得优略,决定了你忘记内容的多少。

那么如何做读书笔记呢?

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中提到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他将之称为“呼吸式阅读。”

一、什么是“呼吸式阅读”?

阅读是“吸”,输出是“呼”。你可以试试,只吸不呼或只呼不吸,估计你撑不到一分钟。因为一味的吸气,会憋闷;一味的呼气,也会窒息。

阅读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知识是一条河,只输入,不输出,会堆积,时间久了,会决堤;只输出,不输入,时间久了,会干涸。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有输入有输出,让这条河成为活水,流动起来,既不会泛滥决堤,也不会干涸枯竭。

 二、“呼吸式阅读”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01.“一行采集”

在阅读时,发现最具魅力、令人心动的片段,记录下来,也就是摘抄。

摘抄也是有技巧的:

作者说;“开头标明页码,而且摘抄时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尽量做到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简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话重述书中的内容。

为什么不要原文摘抄而是要重述呢?很简单,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书中的内容,说明你理解了原文,重写一遍也既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也可以加深印象。

02.“一行精华”

阅读完一本书,经过“一行采集”,你已经拥有关于这本书的摘抄集录,从这些摘抄中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仅此一行”,这一行便浓缩了这一本书的所有价值。

印南敦史说,“读书不是测量,更像是探宝。”最后留下的这一行,一定是你感触特别深、想法特别多、也是最钟爱的一行,也就是在这本书中邂逅的1%。

03.“一行评论”

寻找到“一行精华”,也就是邂逅的1%,那么就要写出你撷取的“一行精华”原因和感想,对这“一行精华”进行评论。

评论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体验、别人的经历,甚至是你读到的故事……这样阅读的内容就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产生的联系。

一旦知识与知识,或者知识与你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联系,那么你对书中的知识会记忆深刻,而且联系还能让你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更有利于内化知识。

博学家,认知学家马文·明斯基说,“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才能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不会轻易忘记,也容易被唤醒。

04.定期回顾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一阵见血指出“复习”的重要性。

阅读了一段时间,通过做读书笔记,也积累了很多来自不同书籍的“一行评论”。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和感想,既有成就感,同时也能发现你阅读的轨迹,也可能找到这些摘录之间的联系,这样你就又有新的发现:

哪一类书籍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哪一类作者的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读的?

通过定期回顾,你对自己在阅读上的认识更深了一步:既了解自己的阅读偏好,也了解了自己的思想偏好,在阅读上做到了“自知”,岂不是件快乐的事情?

作者印南敦史建议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作为阅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定期回顾。

同时,你也可以从12本中选择最佳地一本书,让它成为近期阅读的书籍中最精彩的一本。到了年终,从一年历次选出的“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的最佳。”

这就像选美,从你阅读的书籍中,选择最爱的一本,那这一本就是你不离不弃的爱人。过一把“三千佳丽,我只爱一人”的瘾,岂不是一件趣事?

这样,自己的阅读经历,也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分珍贵的体验。 

三、采用什么形式做“呼吸式阅读”的读书笔记?

书中,作者建议用A4大白纸做“一行摘抄”,最后形成“阅读集锦”,在A5(大32开)笔记本上做“一行评论”,写上日期、书名;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一行评论(30-40字),记满12本之后,选择最佳的一本,标上星号。

为什么要手抄而不是直接录入电脑呢?作者给出了3个值得这样做的理由:

01.可以深入理解内容

02.可以促使我们仅摘抄最需要的内容

03.成果一目了然

你读过的书如果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你走过的路如果能加深对生活的思考,那么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就会藏在你的气质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