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致遠|修心,修行,修煉

修心,修行,修煉

——讀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

文|張愛敏

2012年,第一本《愛心與教育》,是長垣縣教體局發的獎品。當時,從厚厚的一摞書中抽出來,隨手一翻,欽佩之情油然而生。近十年間,放置案頭,不止一次翻閱,每一次都感慨萬千:做老師,就要像李老師一樣,不僅擁有愛心、童心、慧心,還要有一顆悲憫之心,對學生永遠滿懷真誠,充滿信任。

2020年末,長垣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啓動。作爲主持人,我把《愛心與教育》列爲共讀書目,並置於之首,跟着李鎮西老師一起修心,修行,修煉。

01教育是一種堅守,先修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李老師如是說,亦是做。

初涉講臺。一種真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總是縈繞心際,他讀蘇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讀《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關於人的思考》……信念更加堅定:要培養真正的人,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

踐行教育。嘗試比較系統全面的教育實驗,他創設“未來班”,發揮“集體”教育功能,各種教育內容和方式融合,讓生活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和,讓自我教育與集體教育融合。

反思教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育路上,哪有一帆風順,尷尬之境,悲劇之痛,更堅定了行走的腳步。憂患,思考,期待。於是,李老師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開展青春期心理教育,繼續班級集體主義教育研究,進行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

筆耕不輟。李老師堅守在自己的園子,寫教育日記、教育手記、教育隨筆,讀書,思考,寫作是其主旋律。重溫經典,蘇霍姆林斯基和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震撼心靈:擔當鄉村教育的使命,把整個心靈獻給鄉村人民和兒童,以童心喚醒愛心,以愛心滋潤童心。

理念確立。素質教育該是民主的,科學的,個性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是着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的,是致力於

回眸頓悟。教育不是“一廂情願”,不是 “一味深情” ,也不是“苛責嚴厲”,它是喚醒,是點燃,是激勵。2009年,愛是《一個也不落下》;2012年,愛是《靜靜地向着明亮那方》;2015年,愛是《更年期遭遇青春期》;2017年,愛是《攜班級享一段浪漫的教育》;而今,愛是課堂偶發事件後,《那一刻,我淚流滿面》……一路追隨,在教育戰線上已經跋涉30年,我也越來越堅信“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愛撥動心絃才能演奏華美的樂章。


02教育是一種跋涉,要修行。

世上沒有壞孩子,只有壞習慣;世上沒有笨孩子,只有懶孩子。好習慣成就好未來。勤能補拙是良訓。面對成長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終堅持民主的學生觀、科學的教育觀、個性的人才觀。

冰心說過:“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面對十字路口的頑童,唯有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附下身子傾聽,蹲下來溝通,來傳遞一份愛意,一份期待,一份信任,從而滿足他們“渴望被肯定”的需求。所以,作爲教師,即使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即使是批評教育,也是“就事說事”,從不“翻舊賬”;即使發怒,也不會讓情緒左右“讓孩子變好”的信念。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幸福的孩子都是一樣,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每一個“後進學生”的背後都有着或多或少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當然也有個人因素。但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同樣的人格、自尊,成績只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一把尺子,卻量不出孩子“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我們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揚長避短”,“擇善而從”,“因材施教”,少搞“一刀切”,“整齊劃一”,“制裁差生”。

後進生苦,優等生心裏的苦楚又有誰知曉。知識的教育也許不需要,但耐挫力,人際交往,心理承受力等卻讓人擔憂。作爲教師,也要有意識的培養優等生的逆商、情商、創商,要有童心,立大志,有覺察,樂超越,從而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信後進生,真誠相待,營造生命場域,激勵鬥志,也許會喚起向上的信心,成長的勇氣;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精心雕琢,發掘潛質,使之出類拔萃。用心靈贏得心靈。抓住契機,挫折教育,做一匹鞭打的馬,吐故納新,不斷超越。

盧梭說過,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我們只需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和心理規律,跟着他們走就好了。因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如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師生共創班級管理應用場景,共建師生自由生長的生命場。如學期末頒獎詞,每月生日信,道德長跑日記,提拔當組長進班委,結對子趕幫超,揚長教育,閃光點大曝光,書香班級,共寫隨筆,利用運動會、文藝聯歡會或其他有展示才藝的平臺……這裏沒有評判,沒有放棄,教師以聆聽者的角色靠近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見,被關注,被尊重,被欣賞。每一個孩子都能覺察自己,認識自我,挖掘潛能,向着明亮那方。

這纔是實實在在的目中有“人”的教育,真真正正的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一切都是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爲了一切學生的全面發展。


03教育是一種成全,善修煉。

我們要始終堅信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不拋棄,不放棄,相信相信力量。李老師說“如果教育者否定學生的兩重性,甚至認爲學生的真誠不過是演戲,那麼,教育者不但低估了教育的複雜性,而且還會傷害學生心靈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李老師說,教師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用心靈贏得心靈,需要去傾聽學生內心深處的喧響,播下善良的種子,制定“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標”,讓每一個孩子都擡起頭來,讓每一個孩子都永遠心存善念與希望。而不是“成爲精神上、感情上的孤立無援者”。

用心靈贏得心靈,用心靈寫“教育詩”。如李老師記錄萬同的成長故事,一次契機,有機緣走近萬同。面對“屢犯錯誤”“屢教不改”的萬同,李老師沒有放棄,更沒有拋棄,而是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利用集體輿論的力量,終於用真誠的愛心與智慧撥動了萬同的心絃。萬同終於覺醒了……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記錄,都是師生一路走來的磕磕絆絆,喜怒哀樂。在李老師不動聲色地描述中,我們感受到愛的教育的力量!正是如此,他十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用真實的文字,真誠的情感,留下這麼多原始的寶貴材料。

在敘事中,傾聽,往往創造出契機。怎麼聽孩子纔會說,怎麼說孩子纔會聽。聽出字面背後的意蘊,捕捉信息傳遞的力量。文字是寫給自己,亦或當事人,並不爲譁衆取寵,爲標新立異,一切都是爲了孩子,爲了教育,這樣,我們的文字纔會靈動起來精緻起來。

事實證明: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面對個性執拗者,冷處理,大智慧。揚長避短,擇善而從。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設置“障礙”,創意“妙招”,激勵其挑戰自我,讓學生在不斷的挑戰中,超越自我,從中體驗人生的樂趣與輝煌。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韓軍如是說:李鎮西教育專著的寫作形式也非常新穎。他它不抽象的說理,不嚴密的演繹,而是夾敘夾議的講述事例,事例本身就滲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們常見的教育論著的寫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邏輯概念來論證原理。

2021年,讓我們一起用純淨之心,繪樸實之文,抒真誠之情……跟着李鎮西老師的足跡,讀書,寫作,反思,讓靜靜地時光搖曳生姿,留下最璀璨的一筆。


作者:張愛敏

單位:長垣市樊相鎮中心學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