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这是讲做法官判案。

“片言”,又叫单辞,就是只有单方面的言辞。

古代审案的程序,原告说了,被告还要说,这叫“两造”。

子路怎么判案呢,他不守程序,原告说完,他只拿到一片,被告的陈述他根本都不听,他就判决了。孔子说:能这么干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孔子这是夸子路呢,还是批评子路呢?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子路无宿诺。”后面又跟了这么一句,说子路承诺什么事,没有隔夜的,马上就办。他就是个急性子,为这个被老师批评过很多次了。

孔子怎么审案呢?他做过大司寇,最高法官啊。他审案是不是比子路还厉害?

审案啊,我可没有子路那本事,我和一般人差不多!我的本事,我的追求,在于使天下无讼!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家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昨天学到的这个章节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大约是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他到齐国去,那个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了。齐景公慕其名,向他求教如何来治理国家。

孔子是一个因材施教的人,他很会观察人,他知道齐景公的问题就在于自己做不到君像君,父像父,当然了,臣子也就做不到臣像臣,子像子。

因此他提出来说,君要有君的样子,做君该做的事情,臣要有臣的样子,做臣该尽的职责和本分。父亲要像父亲,做父亲该做的事情,而儿子就要做儿子做儿子该做的事情,叫各守本位,各安其分。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国家治理起来,就没有什么问题。

齐景公听了以后,他就非常赞同。他说:您说的太对了!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就算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啊!

这句话有的认为是齐景公很聪明,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应该各安其分,否则的话即便有好东西我也享受不到,因为好吃的话也吃不着。

那有的是说齐景公不够聪明,他没有听出来孔子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他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他底下的臣子没有尽到做臣子的本分,孩子们也没有做到孩子们的本分,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君,没有尽到做国君的本分。对于做父亲,他没有做到尽父亲的本分。所以说他惦记的只是吃,却没有从根本上来想如何让这个国家团结安定,人民生活富裕,而只惦记着自己。

不管怎么说吧,从这一章我们应该能够知道了,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让我们说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父亲说什么都是对的,儿子必须无条件执行。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当然更不是提倡说老公就是天,媳妇就是地,老公说了就算,就可以打骂侮辱媳妇,就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不是的,完全不是这个概念!

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先做好自己,把自己的职责做好,这样才是一个和谐社会。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是两章的结合体,把它放在一起讲,因为讲的是同一个事,不同人的不同处理方式。

先是说的孔子评价子路,然后孔子又评价自己,两相对比,就让我们看到子路和孔子的区别,也让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到底应该怎么样来审理判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关于这一章它有许多争议,我都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大家自己去做判断,到底是孔子是夸子路呢?还是贬子路呢?我们自己去做你的判断。

我们先来看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这是讲做法官判案。“片言”,又叫单辞,就是只有单方面的言辞。“折狱”,指的是判决案子。

就是根据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判断案子。也只有由,也就是子路可以做到。

后面跟着一句不是孔子说的,那应该是后来加的。说子路这个人啊,他说到做到,从来不犹豫。

我们先讲一下古代审案的程序,也就是周礼。周礼有规定,古代审案的程序是原告说了,被告还要说,这叫“两造”。其实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审案子,就没有只听一面之词的说,我只听张三说,他如果说李四如何如何不对,然后我就根据张三的说辞,来判断李四。这样做肯定会是有失公允,因为公说公的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

《周礼》有具体规定,先取两券,把原告被告的陈述分别写在上面,开庭之后,再用一个书契,将判决写在上面,这就是前券后契,两券两契,少了一个,就不合程序,可以说判决本身就不合法,不能生效。

“券”和“契”,都是最严肃、分量最重的东西,是重要凭证,比如现在咱们的证券,是凭证。古代最厉害的有铁券,皇上给发一个铁券,是免死金牌,皇上承诺,犯了死罪也可以原谅一次。“契”呢,契约的契,也是很严肃的,不能违背的。

说到免死金牌,也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就是你不能犯谋反大罪的,你要是谋反了,这个是不能免的,因为你是颠覆国家政权啊,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啊,题外话。

“券”,书于简牍,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后用纸帛书写。《说文解字》这么解“券”:“券,契也。……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

审案毕,原告被告各拿到一片,竹片或者木片,上面有自己的陈述,也有法官的判决。 折狱之法,前券后契,必得两具,“券不两具”,谓之单辞,单辞“不治”,不能下判决。“契不两具”,叫不能举契,也不能判决。

子路怎么判案呢,他不守程序:“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原告说完,他只拿到一片,被告的陈述他根本都不听,他就判决了。孔子说:能这么干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那说到这里,大家就在奇怪,到底孔子是夸子路呢?还是在批评子路呢?历史上来讲,大部分都认为是夸子路,说子路这个人能力非常高,非常具有明辨的能力,就是他很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他能够从一方的言辞里面就知道问题的大概,就找到问题的本质,很快就给予解决。

这里面就是连张居正他都在夸,他有一段词说给大家听听哈:

人之争讼者,各怀求胜之心,情伪多端,变诈百出……盖仲由忠信明决,惟其有忠信之心,故人不忍欺;惟其有明决之才,故人不能欺,此其所以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就是张居正明知道那争讼之人情伪多端,变诈百出,但是见到子路他们都会说实话啦。一来因为子路忠信,人民不忍心骗他,二来知道他明察秋毫,也骗不了他。

他经验丰富、聪明绝顶,只听一面之词就已经明白怎么回事,马上就能做出判决。大家听了以后就觉得子路了不起,剖决如流,才干非凡,还一身正气,有强大的道德软实力。

不过我们现在知道,他这是没有基本的程序正义,他的老师天天教他要恢复周礼,他连最重要的司法程序都不遵守。

关于这个还有一种解释,是南怀瑾老先生的,他说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说给大家听一听。南怀瑾老先生他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大家都知道,子路不是一个法官,也不是很懂法律,也不是个大律师。那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再说他还像张飞一样,性格比较鲁莽,之所以能够片言折狱,就是因为子路有侠义精神。一句话替人解决问题的。也只有子路能做得到。

事实上呢,你要从狭义精神上来讲,也只有子路这种人这种个性的人可以做到。正如某些问题你找读书人来解决,也许一年也解决不了,为什么?考虑来考虑去,一会这个一会那个,考虑的过多。

但是有侠义精神的人,他来了以后,他能够三言两语把一切咎责替人挑起来,代人道歉赔礼,几句话就把事情讲清楚了。

这里面我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这个人就有这个本事,他和你说话,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看清你这个人怎么样。

那他曾经资助过一个叫王有龄的人,这个人是一个不得志的书生,他简单相处就看出这个人不凡之处,就资助他进京赶考。结果这个人发达了,后来就感恩回馈他,这两个人掀起了中国的整个商场风云,胡雪岩是清末的红顶商人,富可敌国。他就有这个能力,简单的根据一点事情,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如何,非常的干脆果决。

还有一个人大家比较熟悉,当时三国的时候跟诸葛亮齐名的有一个人叫庞统,号称凤雏,与诸葛亮的卧龙齐名。

那他去见刘备,刘备没有重用,就把他发配到一个县里去当县令,他三个月不理政事。刘备听了挺生气,派张飞去责问他。结果张飞去了以后,庞统用半天时间,把三个月积压的案子一一快速审理完毕,双方无不心悦诚服。这也是一个例子。

这个他非常清晰,判断的是非能力特别强,几句话根据他的眼神、动作,他们就能知道这个人如何如何,厉不厉害,这是厉害角色。

子路无宿诺。这一块儿也是侠义精神,他今天答应的事情说到就做到,说话算话,绝对办了了结,不会搁在那里不办,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也有的说法是说子路承诺什么事,没有隔夜的,马上就办,是个急性子,也是个缺点,被孔子批评很多次了。这个事你要怎么看?做好事就应该被肯定,那做错了呢,自己承担后果,也应该被批评,因为忙中难免出错,缓一缓也是好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孔子他本人是怎么对待诉讼案件。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他和子路来做一下对比,说审案,我和普通人一样,我没有子路那个本事,说我只言片语,我就可以去判断了。

我和一般人差不多,也是听取双方的证词进行调解,进行这个判决,充分分析。那我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会想办法从根源上来找,让天下无讼。这一点就是我们要佩服孔子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们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扁鹊。大家都知道,扁鹊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神医。大家都认为扁鹊这个人很神,药到病除,值得推崇。

但是扁鹊自己是这么说的,说自己有三兄弟,说老大医术最高,但是没有人认可,不知道。老二要好一点,我是老三。我的技术最差,但我的名声却最高。

为什么呢?老大能够让你预防,根本就不让你生病,稍微有一点端倪他就看出来了,就让你解决了,所以你根本就没有病。他怎么看呢?这是高手中的高手。

说老二能够在得病不久就能够看出来,立马帮助你解决。当时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的严重性,它也没有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就帮你解决了。所以说你也没觉得他有什么厉害。

我呢,是等你病已经成了,已经深受其害了,不得不治了,痛苦不堪,求医无门,我来治,我把它治好了,你们都觉得我厉害,事实上我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我大哥,他能够不让你生病。

这里面,我觉得孔子他的理想就是这样,做到预防,我们先教化治国,先去开民智,让大家都明白道理,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不去做让双方产生诉讼的事。那还有必要费那个事吗?

当然了,这是一种理想。我们知道,孔子当时曾经做过中都宰,也就相当于市长或现在说市委书记,曾经用很短的时间就使这个城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那孔子还做过司寇,就是司法部长,真正的是有审理过案子,那他真能迅速的让治理见到成效。

那为什么呢?相对来讲,一个是孔子本身比较高明。

那另外一个,就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相对来讲,不像现在那这么复杂。

当时农业社会,大家的见识,就是说物质都不是很丰富,那么就这点事儿,比较容易判决明白,我想其中也是一个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在说孔子,我们能帮着审案子,不是本事。能够想办法,作为统治者,让这个国家少诉讼,大家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起纠纷或者不起大的纠纷,出现什么杀人啊、放火、伤人命啊这种事件,是根本。

说到这里,再来给大家说一说审案。审案,《周礼》也有指导意见:“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叫“五听”。

郑玄是这么注释的: 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语无伦次;

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耳赤;

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

耳听是“观其聆听,不直则惑”,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你说什么话他没注意听进去;

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 这简直就是一个肢体心理学大师写的!

所以要练这审案的本事,要把自己练成一个“人体测谎仪”!孔子说,我可没那个本事!

孔子的目的就是说审案我不太行,或者说不太喜欢,给双方你来我往,帮他们弄明白了,心里边也是很难受的,因为毕竟有纠纷了嘛。还是喜欢教化天下,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施之以礼让,使天下无讼。

好了,这是两章合成一章就到这里讲完了。

就是通过子路和孔子的对比,审案这个对比,让我们知道到底应不应该片言折狱呢?能不能做到片言折狱啊。

即便能做到,也不是多数人的事情,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

即便是可以片言折狱,也不符合程序正义,应该听双方的意见。那最好的办法啊就是孔子这样的。

统治者要教化万民,要创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要引导大家开民智,都能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最后让天下无讼,老百姓不起纠纷、不去诉讼不就好了吗?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聆听。

明天我们讲下一章。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那这一章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早晨六点半。大家一起相约在这里,我们共同来学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