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正的牛人,解決問題時閃閃發光,平時卻低調得不像話

一、結合前後文來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認爲要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首先得結合這句話出處的前後文。

它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全章的內容是: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結合作者老子當時所處周朝的戰亂時代背景,我認爲他想表達的是:執政者當政,要對民衆好一點,少一些苛捐雜稅,這樣民衆會親近你。如果執政者頒佈的政策過於苛刻,實行苛捐雜稅,只會讓民衆遠離。

在執政者看來,苛捐雜稅是正道。

因爲這能快速讓國庫變得更充足,能爲國家對外打仗儲備更充足的糧草等等。

對執政者來說,這是福,但其實背後藏了大大的禍。

因爲這對老百姓來說,苛捐雜稅是歪道。

正所謂“苛政猛於虎”,把老百姓逼急了,他們就會起來反抗。

由此可見,一件事很難斷然地說它是福還是禍,是好事還是壞事。

因爲福和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樣。

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難理解到這一點的,因爲他們都是“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維。

而聖人最起碼有二元思維,而且還不是二元對立的那種。

聖人因爲知道“福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他們“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聖人爲人方正,做事有棱有角,但不會去傷害別人。

也就是說他們不作惡,不會實行苛捐雜稅,而是善待他人,用良言一句,換他人三冬暖。

與此同時,聖人性格直率但不會因此而放肆,他們做事時整個人是閃閃發光的,但不會因此而高調炫耀。

聖人們深知,人若放肆,就會遭人嫌棄;人若高調,就會“死翹翹”。

二、結合個人經歷來論證“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上面結合了前後文來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經歷,來驗證這句話。

在工作中,自己算是一個方正、做事有棱有角的人。

但是,我以前曾經傷害過別人。

舉個例子,自己出來工作差不多一年後,公司給我安排了一個大學畢業生助理Lily。

Lily做了兩三個月後,還經常犯一些在我看來很低級的錯誤。

爲此,我經常對她批評得很直接,說怎麼可以犯這種低級錯誤什麼的。

Lily受不了我這麼嚴苛的指責,於是投訴到了深圳負責人Peggy那裏。

Peggy找我談話,一方面肯定了我對工作的高標準,另一方面也勸我不要心急,要慢慢教Lily。

自己當時把Peggy的話聽進去了。

後來,我在維持工作原則的同時,儘可能不去傷害Lily的感受,變成多鼓勵她,慢慢教她。

結果Lily的工作越做越好,幫了我很大的忙。

現在回想,自己當時的性格也是很直率,有什麼說什麼,絲毫沒注意到出口的話,有時會變成利箭傷人。

幸好得到Peggy的提點,我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避免傷害別人。

至於“光而不耀”,我以前是個喜歡炫耀的主,曾經在朋友圈狂曬自己每天讀了什麼書之類。

一開始點讚的人很多,後來越來越少。

自己本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走出去和很多牛人接觸之後,就找到了原因。

原來大家都不喜歡過於炫耀的人。

像很多牛人,他們都有炫耀的資本,但是他們不會天天在朋友圈曬取得了什麼成績。

正所謂“牛人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他們一出手就能幫客戶解決難題,不用自己傳播,客戶會自動幫他們傳播。

可以說,牛人就是自帶光環的,他們解決問題時的樣子閃閃發光。

但是,牛人平時都在韜光養晦。

這就是“光而不耀”啊。

在我看來,老子寫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僅僅是寫給那些想成爲聖人的人看,他更希望能把這些爲人處世的智慧傳遞給衆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能用老子說的這些智慧去洞明世事,去變得人情練達,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有意義、有價值的詩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