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1):为什么是艾克曼?

《歌德谈话录》,并不算是歌德本人的作品,因为它是在歌德去世之后,由艾克曼编辑出版的。

但是,它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歌德的思想、智慧、形象和精神面貌,也被看作歌德毕生成就的一部分,甚至被誉为“歌德思想的巨大宝库”,众多学者用它来研究歌德,而读者则把它看作培养文化品位的入门读物。

可以说,歌德能获得巨大的名声,这本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作为编者的艾克曼更是居功至伟。

为什么是艾克曼?

艾克曼生于1792年,比歌德小四十多岁。他家境贫寒,直到14岁,才得到好心人的资助,开始识字念书,并且迷上了歌德的作品。艾克曼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但是他毕业后却写了一部专著,专门论歌德的诗。1823年,31岁的艾克曼把这部专著和自己的诗作寄给歌德,希望歌德帮他推荐出版,紧接着,他又来到魏玛,当面拜访大师。

这一次拜访,彻底改变了艾克曼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歌德,已经年过古稀了,正在留意物色一个合适的助手,他看上了艾克曼的人品、学识和文笔,便试着让他编辑整理自己早年的作品,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就将艾克曼留在了身边,作为私人秘书。就此,艾克曼与歌德几乎形影不离,他每天都将歌德的话语记录下来,直到1832年3月歌德去世,历时将近九年。

根据歌德的遗嘱授权,艾克曼着手整理所有这些谈话,后来分成三卷,分别在1836年和1848年出版。歌德逝世后,他的名声开始下降,其作品在德国越来越少人问津,但是《歌德谈话录》一问世,德国又掀起了一场重新认识歌德、阅读歌德的热潮。艾克曼在书中由衷地写道:“能聆听他的谈话,我深感幸福,我感觉自己的整个灵魂已经奉献给了他。我想,别的一切我无所谓了。”

在《歌德谈话录》的序言中,艾克曼说:“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个多棱形的金刚石,每转一个方向就现出一种不同的色彩。”

艾克曼的谦卑态度,是一名崇拜者的自我修养,也表明在与歌德相处的这九年时间里,他的确从偶像那里学到了做人的真谛。艾克曼是在歌德的晚年,进入到他的生活;歌德逝世后,艾克曼又揹负着歌德的精神继续前进。可以说,艾克曼是一个幸运的崇拜者,他的偶像是万里挑一的杰出人物。他编撰的《歌德谈话录》,不仅向后世传播了歌德的名声,更将歌德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传达给了世人,我们从中看到了何谓高贵人格,也懂得了文化、教养对于人生的宝贵价值。歌德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和品格,却依然能够泽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