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给的能力,也有要/求助的权利。不带期待的给,不带负担的要。要来要不来的结果如何,都是可以的。

20210126 周二

*同事坐那,一会儿叹口气,一会儿唉一声,虽没听她说什么,但是,就她流露出来的烦躁的表情皱着的眉头,说话做事和平日里不太一样的反应,以及一会儿一看手机信息的动作,让人不用猜也知道,她有烦心事。

虽然说我们得尊重边界,别人的事,别人不说,我们不要去探究去打听去八卦,可想了想,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之间,该有的关注关心,也得有吧。

我有次请教老师,关心与越界的区别或是度,怎么区分与界定?

老师回应后,我的理解是:感觉或看到或知道别人有事儿,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关心,比如,主动询问别人怎么了,有需要我的地方么?我可以做些什么么?但是,不强求别人一定要说要回应,尊重别人的反应及做法。

也就是说,别人想说想回应了,我们听着;别人说了需要我们做些什么了,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做与不做,并真实告知对方;但别人若是不想说,我们就别勉强人家非得说,或是四处打听;别人没说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还打着我为你好,我替你操心的旗号去做。强求别人说,自以为是替人家去做,这样的,就是越界了吧。

*我主动和同事说,“咋觉得你今天不是太开心?有啥事儿么?”

我这一问,同事倒是也没排斥,先开始说了一句,家里的事儿,也不好意思说。

我嗯了一声,“就是,谁会没点烦心事,有时候家里的事儿,也没法对外人说恁多。”我表示理解,不再追问。指了指烧水壶,“水烧开了,我看你刚才想倒热水来着。”

同事起身去倒了水,没过几分钟,开始吧啦吧啦说了起来。

同事说了她发愁烦心的事儿,我没有相关资源可帮得上忙,就是她说我听着。

她这边说完,另一个同事开了口,“我之前认识……,你要不要找他问问了解一下。”

“行呀,你帮忙给介绍一下呗”。

这两人搁一块儿又说开了。

*这个事儿,让我突然有点触动。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困难,烦恼或是我们有需求,可我们不主动说不主动要,别人怎么知道?

当然,我们说了要了,也可能别人帮不上忙,满足或给不了我们的需求。但你说了,别人知道了,也许这个人帮不上忙,说不定那个人有资源帮得了给的了呢?就算都帮不上忙,至少别人可以对你多些了解哦。

*想起有次小组课,老师给我布置了个主动找人要红包的作业。

我刚开始还在想着,向谁要,我要怎么措辞,以什么理由要呢?别人会不会给呢?要是不给呢?或是别人虽然给了,但心里不情愿了怎么办?我的这个行为,会让别人怎么看我,想我,认为我呢?…

当我发觉,我又陷在头脑的想法里了,又开始我以为我觉得我害怕我担心了。

干脆,暂停去想,如实去说,只管去做吧。管它呢,做了再说吧。

于是,我就在家群里发了要红包的信息。

真做了,内心里的想法,倒是消停会儿了。

不一会儿,侄女侄子,姐姐嫂嫂们,哗哗的为我下了一阵红包雨。

*通过这个事儿,我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去给去付出去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却不敢主动向别人要/求助,不好意思要/求助,也不好意思坦然的接受别人给予我们的好及帮助,怕欠人情,赶紧想回礼,自己内心深处有不配得感。

通过这个事,我也有启发: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主动给的能力,也需要有欣然接受的能力。

有问题/困难了,主动求助;

有需要了,主动索要;

不带负担的表达出来,

同时,也不带期待的接受“要来要不来”的结果。(别人给与不给,都是可以的,都有别人的情况和选择。结果如何,和我们值不值得的,够不够好不,重不重要……都不划等号的。)

我们能给,也能要。

不用不好意思,也别怕麻烦别人,别怕欠人情。

要知道和相信,我们都是被爱的。

*我们有给的能力,也有要/求助的权利。不带期待的给,不带负担的要。要来要不来的结果如何,都是可以的。

就如姐姐说的,打开心胸,放下面子,啥事都好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