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享读书心得引发的思考

陈先生最近在读《安娜·卡列尼娜》,于是跟我分享了一些书中的精彩环节和读书心得。

我没看过这本小说,但是听他娓娓道来,太精彩了,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把这本书也找来看一遍。经典的作品就是这样,有这种魅力,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无论过了多少年,读了多少遍,都会让人觉得精彩绝伦,意味深长。

我们讨论完书中情节,创作环境,写作风格,不禁到讨论起名家的作品和如今的作品的区别。

从前的名家写作,语言大多朴实无华,遣词造句严谨,情感丰富,言简意赅。文章立意深刻,却不直白浅显,笔调委婉。

如今的的很多作品,一件事说一个道理,很多是鸡汤。看时焦虑不安,或者一时热血沸腾,看完之后,很快就会遗忘。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或者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好比前者是一杯白开水,至味至淡,返璞归真,品尝完你能回味到微微的甘甜。另外,它是真能解渴。后者是一杯五颜六色的果汁,虽则好看,味道酸甜可口,很吸引人。殊不知全喝下去,亦不能解渴,口中还黏黏的,越来越渴。

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人做学问更加认真,勤学苦读,功底深厚。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温故而知新”,有一颗纯粹的心,喜欢真心地去读每一本书。读透,记熟,融汇贯通,融进自己的血脉去,加入自己的思想,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不标榜自己看了多少本书,他们不着急看书的效率,他们享受阅读,沉浸在做学问当中。

不仅如此,古人还“爱书成痴”。这是一种精神,让人敬佩。没有太多的功利心,不浮躁,不焦虑,单纯地去热爱一件事情。

相比而言,今人太过浮躁,太着急,太焦虑,太功利,目的性太强。这是一个信息爆棚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很难有人沉得下心去阅读,写作,所以注定了写出的文字,带着这个人的品性,

想起了一句话:写作拼的不是华丽的言语,不是绝妙的文采,而是个人的阅历。

就像武侠所说的,无招胜有招。

到最后,语言,结构,都不如立意重要。

所以,写作到最后,不是看所谓表面上的东西,而是深层次的含义,你所想要表述的东西。其实就是你的阅历,生活教会你的,你懂了什么,什么打动了你,你统统表述给读者。

当然,这只是我和陈先生两人之间的一番讨论,纯粹是个人的见解,见仁见智。但是我喜欢这种讨论,这种讨论不仅让我们增进感情,还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给我一些思考和启迪。

我想,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平衡心态,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