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理想的學校育人環境

    創設理想的學校育人環境

      ——《讓教育更明亮》學習筆記三

    (2020年1月29日分享第495篇 )

    滑縣小規模學校聯盟小田小學杜冠鵬

懷特海說:“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有害的 ,只有那些能夠和人類的感知 、情感、 慾望 、希望 ,以及能夠調解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起來的知識 ,纔是有價值的 。”理論只有聯繫實際 ,讓學生明白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學生才能體會到知識的價值 ,並會聚精會神的投入其中 。在學校教育中 ,不能只重視教材,還要重視學校的育人環境 。我們不能直接的進行教育 ,而是間接的通過營造某種環境來進行教育 。大多數學校教育都是爲了分數 ,爲了教教材 ,甚至只教考試的知識,所以造成了學校生活的單調性 ,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不想待在學校 。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生活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生活中的一點兒影子 ,甚至有一些教材創設的情境大多數是城市的環境,農村孩子們沒有經歷過 ,根本無法理解 。不管是教材還是學校的環境建設 ,都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最好是讓學生能參與校園環境的創建。

第一,成人有意識的控制兒童接受教育的唯一方法 ,就是控制他們在學校裏的環境 。要爲兒童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 ,建立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秩序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和社會的關係 ,讓孩子逐漸理解社會生活這一紛繁複雜的系統 ,只有這樣纔會讓孩子融入到自己的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之中 。我們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是圍繞着所謂的情感 、態度 、價值觀 ,試問哪一節課能真正落實了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沒有真實的生活 ,有真正的體驗 ,這些情感 、態度、 價值觀從何而來?只能是一種口號而已,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

    第二,盡力排除存在環境之中的不利因素 ,以免影響兒童的心智習慣 。在有限的生命之中 ,需要學會選擇 ,增強文化判斷力 ,減少對社會發展無用的東西 對兒童學習的干擾 。

    第三,要善於平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 ,不要讓這些因素相互之間的對抗影響孩子 。過去在同一個地區 ,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 ,教育環境只要考慮到這個羣體的文化即可 。但是現在隨着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加快 ,不同的國家 、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地區的兒童有可能生活在一起 ,文化相互融合 ,學校環境的建設就不能僅僅考慮所在地區的文化 ,要爲青少年提供一個相似和平衡的環境 。

    所以校園文化的創設 ,不能僅僅重在物質形式 ,不能只重視顯性文化,要以人爲主,以兒童爲主。我的地盤我做主 ,相信學生 ,交給學生去共建 !這纔是理想的校園文化建設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