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書籍,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

每次收拾家,愛人總是抱怨,說我的書太多,放的到處都是,書房書櫃已經裝不下了,又侵佔客廳和臥室。

抱怨到最後總是來一句總結性的話:這些書都看過嗎?看完了嗎?沒用的就扔出去吧?

我的回答簡短乾脆:不扔,放着。

其實心裏很清楚,這些書裏,有一部分是從未翻過的,有一部分是看了一次不想看第二次的,有一些是無論走到哪裏,隔段時間都要拿出來翻翻的。

可能心裏隱隱有種執念:家有藏書萬卷,代表着你博學,是個讀書人吧。

所以雖然書籍多到凌亂,心裏依稀有種“學富五車”的滿足感與虛榮感。但是真正愛書之人,並不是一味的囤書,而是整理之後的告別。

印南敦史說,“熱愛讀書之人,方能與書籍圓滿告別。”

表面上看是整理書籍,從深層次看,整理的是自己的思想;表面上看是與書籍告別,從深層次看,是與自己思想裏的執念告別。

一、如何整理書籍? 

印南敦史提倡“流水式管理方法”。

所謂的流水式管理,其實就是讓書籍實現某種程度的“流動”,隨時“通風換氣”,“流水式管理”的精髓其實就是捨棄。通過捨棄,讓新舊書之間流動起來。

“流水式管理”的具體步驟如下:

01.將所有書籍豎立排列在書架上,露出書名

露出書名,是便於查看,那種感覺就和皇帝選美差不多:一眼望去就能立馬選出自己不喜歡的或者喜歡的。

02.按出版順序從舊到新排列

從舊到新排列利於取捨,尤其是致用類書籍,如果年代久遠,或者時隔比較久,很可能裏面的信息已經陳舊,這些書籍可以毫不猶豫地處理掉。 

03.每三個月整理一次

勤整理,一是保持住這個習慣,二來三個月裏讀過的書籍裏也有自己不需要的,而且之前保留的書籍,三個月後可能不一定需要保留,這樣可以換下來,給新書騰地方。

二、爲什麼要整理書籍?

01.整理書籍,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一年看100多本書,朋友問你,哪個領域的書籍看得最多,你能不假思索、準確回答上來嗎?

我想未必。能立刻回答上來這個問題的人,絕對是對書籍進行了整理和管理。

通過整理自己的書籍,能夠發現自己哪個領域的書籍讀得最多,從而也發現自己的思想軌跡,同時也能發現真正的自己。

比如我書架上的書,家庭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學類書籍比較多,這就說明我比較關注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通過整理書籍,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閱讀的興趣。

如果你的書架上理財類比較多,那麼你思想的關注點在如何賺錢上,可能你對如何掙錢感興趣。

你的書籍,折射出的是你的思想。透過它們,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思想,從而發現真正的自己——對知識渴求的自己、對金錢充滿執念的自己、對孩子教育關心的自己,甚至有對生活樂觀的自己……

不僅如此,書架上的書,也暴露出你思想的侷限。比如我的書架上大多是育兒類和文學類的,致用類書籍和外國作品,以及暢銷書少之又少。

這說明什麼?說明我的閱讀面是比較狹窄的。

通過整理書籍,我發現自己思想的侷限,就可以在買書時,打破興趣壁壘,有意識地增加其他領域的書籍,從而拓展自己的視野,彌補思想上的缺憾。

通過整理書籍,可以給書架“減肥”,騰出了空間,其次通過整理書籍,也梳理了自己的思想。

02.捨棄不需要的書籍,丟掉思想中的執念

整理書籍時,總會對有些書籍捨不得扔,這些書籍好像“雞肋”,我們總是被“以後用得着”這一思想牽絆,不忍心割捨。這時候該怎麼做呢?

作者建議,只要現在覺得不需要,就應該當機立斷地處理掉。爲什麼呢?

表面上看,你不忍心捨棄的是“物”,是書籍,其實你放不下的是思想上的執念。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這本書裏說:“東西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是‘具象化的形態’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結合體。”

舉個例子,如果說堆積如山的書籍是你內心強烈求知慾的表現,那麼你的書籍中數量衆多的關於教人如何掙錢的書,折射出的是你對金錢的執念。

執念越多,思想負擔越重。那些“雞肋”般的書籍,恰是思想上執念的體現。這時果斷捨棄,反而可以讓思想輕鬆。

山下英子說“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整理書櫃也是這樣的道理。

那些即使你搬無數次家,也依舊愛不釋手的書籍,這些書籍如同和你相處久了的老友,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你與它們情投意合,這些纔是真正需要保留的書籍,也是你價值觀和情趣愛好的體現,這些書裏,才藏着真正的自己。

通過整理書籍,丟掉思想中“多餘的執念”。思想中的執念少了,心裏輕鬆了,生活會更積極。

思想也需要舍離,通過整理書籍,讓思想流動起來,既能發現發現思想上的侷限,也能破除思想上的執念,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