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12.18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孔子:一个士,怎么才能做到达呢?

孔子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

子张说:一个达人,在一国之中,必然闻名一国,在自己家族中,必然闻名一家。

孔子说,那你这是闻,不是达!

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在学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到的内容。

上一章讲的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说的是季康子连连向孔子发问,那最后一问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想用以杀止杀的方法把坏人杀掉,以就有道,让人们归到正道那里去,怎么样呢?

看来季康子是真的想治理好国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到底怎么样才能够让国家治理好呢?也算是殚精竭虑。

孔子就告诉他,我们有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不能走错路,如果走错了,就会南辕北辙,会适得其反的。

为政之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安敢不正?你不能说老是要杀人,杀人就能够成功达到目的了,把坏人杀了,好的就来了,那是不对的。

为政要用道德来感化,而不是用杀戮来威胁,用杀戮来威胁是绝对杀不完的。他们就会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啊!

应该用自己的道德来做引导,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那下面的风气自然而然的就会跟着善化了。

他就打了个比方,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就是你作为领导者,作为君子就像风一样,你是什么风你往哪里刮,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他就会向哪里倒。刮东风,草往西倒,刮南风往北倒,刮西北风草往东南倒,这是必然的结果。

草一定是会随着风向而变动的,我们要做的是做风,把握好方向,你行善、行仁义,那么老百姓也会跟着你行善、行仁义。都这么做了,这个国家风气就好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盗贼啦!

就会像孔子当年做中都宰的时候,出现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我去杀人,去惩罚坏人就能做到的。

这也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那就是实行仁,实行德治、实行教化。正人先正己,自己先要求自己修身,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治国方能平天下。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

这一章本身是一个对话体,比较长,特别有意思,希望大家要认真聆听,好好的思索,希望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收获什么呀?

第一,什么是士。大家都知道,士大夫,士大夫,什么叫士,都代表什么?

第二,什么是闻,什么是达。它是一样的吗?闻和达根本区别在哪里?

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哈。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首先说一下,子张这个人在论语里面是非常出名的。这个人特别喜欢提问,为我们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内容,首先要感谢一下子张。

这也是我们以前一直提到的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你提出一个好问题,老师一解答,大家都明白通透了。如果谁都不提,都像颜回一样,也不问,那孔子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一说你就懂,就像拈花一笑似的,会留下一段美丽的传说,但大家依然是不明所以。

再说一说士,这里面讲到士,我们过去都说国君,诸侯,士大夫。那士是什么意思呢?士其实是贵族的一个等级,也就是贵族的最低一个等级,不如大夫,大夫上面还有诸侯,就是说有一定的身份,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已经不像大夫或者诸侯那样拥有那么多的名誉或者说拥有那么多的财产啦,但身份依然是贵族。

另外一个,士经过演化到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指的是知识分子、有文化的人。

那在过去也分为文士、武士、谋士各种各样的称呼,总而言之,它是一个中产阶层,中等阶层,既不高高在上,也不是我们普通的平民,他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属于中间角色。

关于士,还有其他解释,我们就不再说了,那在这里应该指的是这个意思。

那子张问孔子说:一个知识分子要怎么样才能够在社会上站起来呢?才能够称他为通达、豁达呢?

大家注意,在这一章里面,孔子用了一个反诘法,就是反问你,你既然问我这个问题,那我首先问你,你指的是什么?你不是问我达吗?那么你是怎么理解达这个字的?这样的话就容易能够理清概念。

别回来你说的是这个,我说的是那个,咱们说岔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你的概念的定义就有误。那我回答起来还有些意思吗?肯定也说不到你心里去。

所以孔子就反问他说,你好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达字的。

子张就回答说:在邦闭门,在家闭门。

在邦,指的是这个国家里面。

在家,有的说指的是三家,也就是季孙、叔孙、孟孙三氏这个家族里面做官,在那里面有名声。

也有的说,是指的是在家乡有名声。就像我们现在说你考学出来了,出外去做什么工作或者说是做官,那既在朝廷里有名,又在家乡有名,咱两个都取吧。

既可以是在家乡,也可以说是在诸侯,就是那个士大夫的家,三家这个地方有名气。

孔子一听完子张的回答就明白了,子张这是把达这个定义给搞错了,把它搞成闻了,他真正表达的意思不是达而是闻。

所以孔子就回答说:你说的是闻,不是达。

那达是什么意思呢?达,孔子给它做了个定义,大家好好听听,定义: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就是达这个字要做到的几点,第一个就是质直,就是本质正直,没有歪曲的心思,这叫质直。就说我们不是老是想歪心思,想歪门邪道,去利用什么手段,达成什么目的,让自己出名,让别人都知道自己。

做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权术。

第二,就是好义,这个义的解释哈,比较接近墨子的定义,就是慷慨好义啦,做该做的事情,做合适的事情。

有一首歌词说,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说的也与这个相关,该我们出手的时候,该我们做的时候,一定要去做,做所当做之事。

察言观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听他说话,看他的表情,能够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来反观自己说话的得失。在这里大家不要认为说察言观色说这个词是贬义词,不好。

在这里,它的原意是好的,就是有心人,他总是能够注意观察,听人说话的口气,看人家的面部表情,就知道我们在一起沟通顺不顺畅,合不合适,我们有没有触动人的伤心之处,有没有让人不高兴,是不是怎么怎么样,这是非常合适的做法。

而有很多人说话不注意,张嘴就来,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结果祸从口出,本来目的是想和别人好好沟通,还想劝劝人家,对人家好,结果适得其反。

因为只是自顾自的表达自己,却没有顾及到别人,没有人与人产生互动,没有融入情景之中。

虑以下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能够心中有他人,顾虑到他人。谦虚退让,以低姿态对待他人。

至于说我们,不要让我自己认为高高在上,俯视别人,说话都压着一头,高人一等,就显得自己很牛逼、很厉害,而是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比较谦卑的位置。

本身比较高,但说话的姿态放得比较低,让别人听起来特别的舒服,特别的受用。

这样的人他无论是在国家、诸侯里边,还是在士大夫,就是这个三家里面,或者是在家乡,他都会达,都会让别人肯定而且认可。

大家说为什么这样?因为达人,他们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以宁愿退一点,宁退勿进,做到进退自如,不怕被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的便宜。

多留余地,才能够游刃有余。达人这样做,他到哪里都会受人喜欢,到哪里去都能够达。

因为他他不求名誉,名誉自来,就能够既闻又达,闻达于诸侯。

我们后来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有一句话就是:躬耕于陇亩,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这个闻和答是放在一块来用了,但是当初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

后来曾子的弟子,也曾经问过曾子这个问题,说: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

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说的意思是,你不会就赶紧学,有疑问就赶紧问,做事要跟着贤人学,再艰险的路跟着走,总能达到。今天的小子们,胜心太重,不愿意居人之下,不愿意侍奉老师,耻于不知,但更耻于下问,等到要做时又没本事,这就坏了。

换一说,那就不是达人,是穷民。曾子说的和孔子说的差不多,达就是低头去学,埋头苦干,持续前进。

再说闻,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这里的闻,就是色取仁而行违,简单的说就是装,装着很正义,装着是个好人,做做样子,外表是冠冕堂皇,但实际上有的说是男盗女娼,有的说是衣冠禽兽,就是外面表现的很好,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表里不一,做出个善人君子模样,实际上做的不是那回事,装的像。所以才够天下闻名。

这有什么人作为例子吗?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大家要是看过金庸的笑傲江湖里面,那你会发现岳不群就是这样的人。

看起来没有比他更加正义了,叫君子剑,好的不得了,最后你才知道这个人沽名钓誉,是个假君子,是个闻人,而不是达人。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其他闻人和达人的原型呢?其实都是有的。大家都比较知道的,两个做鲜明对比的,谁呢?一个是闻人,是王莽,西汉末年的王莽。达人是与他相对比的,是周公。王莽就是靠名誉起家,以名誉得天下的唯一一人。

汉书《王莽传》说: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

就是《汉书》给王莽做了一个盖棺定论,引用了论语的这段对话。

说王莽这个人就是个闻人,色取仁而行违,当时看起来好像是他真的是很好,堪比周公。但最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谋朝篡位,结果就被拆穿了。

当然了,这个事也另外有意义。王莽这个人平时做的事还是不错的,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去谋朝篡位了,那与之相对应的是谁啊?就是周公。

我们以前也说过周公,周公当时那个位置,他要是取代周成王,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大家都很担心。但事实上怎么样?周公一直到最后,把权力和平交给成王。成王又传给康王,史称成康之治,顺利交接,周公没有丝毫私心,这是盖棺才能定位的。

再说一说白居易的这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说他们早一点死了,那到底谁孬谁好还说不定呢!所以说要盖棺定论,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评价一个人。

关于闻和达,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汉代有一个人叫许武,他有两个弟弟。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不像后来隋唐有科举,开科取士做官,都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地方官推荐,这个人说行仁行孝,闻名于乡里,然后被推荐做官。

许武这个人他已经被推举为孝廉了,但家中有两个弟弟,他就谋划了一番,招来全族的人,给自己家里分家的时候,把好东西都分给自己,给两个弟弟基本上就没剩什么了。

这两个弟弟就很欣然的接受了,没有任何意见,别人都会说,哎这两个弟弟好啊,你看他哥哥那么不公平的对他,他都依然保持和颜悦色,真是好人。

于是地方官就把他弟弟给报到朝廷,让他两个弟弟做官了。

过了一段时间,许武又策划了一番,说我这样做不对,怎么把财务都归我呢,不行,我要把它分给我的两个弟弟,又把他财务又给他两个弟弟了。

结果别人一看,哇许武这个人不简单,又把他推荐到朝廷,又让他做了一个从乐少。这样一来,许武名声大振,徐武兄弟三人做尽了表面文章,也博取了名声,可以说是闻,但不是达,因为这是他们谋划的,不是他们真心的,这是用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做事通达,真正的是那种心地,这发心不一样。

所以说闻和达的关系,一个是沽名钓誉,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做事。那我们到底是要闻还是要达呢?

你能达必然会闻,但闻不一定达。

时间到了,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以便于大家加深理解和印象。

说是以前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有慈善活动需要募捐,他总是第一个出台,拿起笔在绢布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字,比如说几十万,几百万、可是真要去向他收款,他就说我写这样多,是为你做一个倡导,别人看了我写了这么多,自然也会多捐一点。你还真的让我去拿那么多钱吗?对不起,没有。

这个就是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做的是善事,态度上是仁,实际上呢不是那回事,只是沽名钓誉罢了。而且他还时间久了,就认为自己就是仁,就是这样的,完全忘了自己沽名钓誉的本质了。

这样的人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家乡,还是在士大夫家里面,都有一定的名气,但他不是达人,是闻人。我们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

好了,时间有点超了。

总而言之,今天这一章就是子张发问,孔子回答,先去反问子张到底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孔子又给他做了区分,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达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观色,虑以下人,而闻是色取仁而不违,行为举止不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我们来接着解读下一章,依然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好了,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