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1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老师,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咱们有责任给他指出来,给他忠告。但是,要‘善道之’,有方法,有克制,要给人留面子,让人容易接受。如果他不接受,赶紧闭嘴,不要自取其辱。”

张居正说:“友所以辅仁者。”好朋友是辅助你仁德进步的,所谓良师益友。朋友的批评,要接受,要珍惜,也要鼓励对方能继续无顾忌地批评我。但是,我批评对方的时候,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一颗相爱之心,心平气和,婉言开导,不要径直取忤,别人觉得你在限制他、干涉他、改造他。那他不接受、有抵触,你就要赶紧停下来。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你也没有那么多责任,继续喋喋不休,适得其反,自取其辱。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要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昨天第二十章说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一章是很长的一个对话,写的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和问知,孔子给他回答以后,他一直觉得不够清晰,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就去问他的师兄子夏。子夏给他举了两个例子,樊迟算是真正明白了。

樊迟第一个是问了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说,仁者爱人。

就是说仁其实就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充满了爱,这是基本原则,也是儒家的处世哲学。

那樊迟再问智的时候,什么是智慧呢?孔子告诉他说是知人。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叫知人善任,就是我们要有识人之明。孔子看他依然有点懵懂,就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也就是说选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重用他,就会使下面的人都向他学习,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扩展自己的才能,反之则不然。

孔子这么解释了,樊迟依然觉得有点懵,又不好意思再问,就直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说:老师说的太好了!太有价值和意义了。

他讲了两个故事,或者说举了两个例子。因为子夏本身精于文献,是一个学霸,对古代的历史啊、人文啊、文化啊都非常有讲研究。

他说舜的时候,由于重用了皋陶,天下大治。不仁者远矣,就是些心思不正的,就远远的走开了,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且皋陶上台也不会重用他们。

又举了一个例子,商朝开国的时候,宰相叫伊尹。这个人出身是个厨师,但是得到商汤的赏识以后,也是做出了非常伟大的功绩,可比后世的周朝的姜子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这都是由于领导有识人之明,才达成的好效果。反之,如果用人不明,那么就坏事了。

通过这一章我相信大家也都有所收获。所谓的智慧就是要有识人之明,那如何识人呢,当然是有原则的,这里没细讲,我们有机会再好好的说说识人的原则。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章是子贡向老师请教如何交友,也就是交友之道。

孔子也给他说了如何交友的原则和度,就你应该做什么,然后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说这也是我们儒家交友的指导思想,我们认真学习的话肯定会受益颇深。

先来看原文。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咱还是先来说一下子贡这个人,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他是孔门高足,是十哲之一,是把孔子推上神坛的重要的弟子。孔子死后,他活着那时候,包括鲁国的三桓,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其他人都甚至于觉得子贡要强于孔子,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

而且他既是儒商的鼻祖,又是军事家,还是外交家,擅长外交,甚至比苏秦和张仪都不遑多让。

这个人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相当的不得了。他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也非常多,给我们做的贡献也非常大。

他向老师提问交友之道,如何与朋友相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到底怎么处呢?

孔子就回答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就是与朋友相处之道。你认为朋友有不对的地方,有责任去给他指出来,给他忠告。这是责任,这也是义务。

你作为朋友,人家有错了,可能会酿成大祸,可能会造成损失,可能会怎么样,你连说都不说,漠然置之不管,这不是朋友。凡事只考虑自己,这不是朋友!是朋友就应该去给他忠告,告诉他你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这个事怎么做比较好,能够让对方回头,能够让对方停止,能够让对方不至于去犯什么错。

但是要注意什么呢?要善导之,这个道通导,是引导,就是有方法、有技巧、有克制,要给人留面子,让人容易接受。

这一点很重要啊!往往我们会觉得我就是为你好,因此就直言不讳,也不管身边有没有人,也不管别人的心理感受如何,直接就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应该如何如何,结果很容易招致对方的反感。

反而你说的再好的忠告和建议,他都听不进去,甚至会更加固执地去按他自己说的那个走。

因为在那个时候,思想转不过来弯儿的时候,他考虑不清楚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的时候,更容易按照他既定的想法去做,虽然这样做可能并不妥。

其实这样的经历我想大家都有过。我们看到朋友,和他关系不错,当对方和我们聊什么事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看到对方做的不对的时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去想帮帮他,为他好,但是往往方式不对、方法不对。

结果适得其反。自己很委屈,对方不领情,等到后来真出事了,你再怪他,他既不好意思,心里也很委屈。

为什么你当时说的时候,我觉得那么别扭,就是发自内心的抵触呢?这是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的。

这个事它不单是用在朋友上,大家想一想,这个夫妻相处之道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过于直接,去想帮助对方,结果发现,对方根本就不接受,反而关系闹得越来越僵,都各行其是。

你认为他是错的,他还认为你是错的呢,更是说不清楚。

有一种说法,说婚姻是一个人的事情。因为如果说我们认为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就会互相推诿,我最多也只能做百分之五十,那百分之五十是你做的。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这个事别人如何是别人的事情,哪怕是你的道理,是你的对象,你都要记住我是主要因素,我是一切的根源,凡是从自己身上着想。

多去思考,要尽责,但是不要过分。

好,接下来也很重要,不可则止,勿辱也!

也非常非常的重要,这就是度的把握。我们往往会因为与对方关系好,与对方关系亲密,就觉得自己是对的,就觉得对方这样很危险,我们会用各种方法去劝导,但是你会往往发现对方并不愿意听,或者那一刻他就是不听。

如果我们喋喋不休,非要去让他改正不可,事实上会怎么样呢?

事实会完全相反,你越让他改,越说他这样不对,他越会这样做,而且他还会对你饱含怨恨。

被对方怨恨的结果是什么呀?那就是自取其辱。

我们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叫好心被人当了驴肝肺了。这怨朋友吗,也不是,这也说明我们没有把握度,所谓的度就是这个分寸。

我们常常看到两个人吵架或者两人打架,你会发现,你越是劝他、拉他,他们吵得越凶,打得越厉害。

但你不动他反而一会就消停了。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吧?其实也是这个情况。

在这里我们再延伸讲一下,就是儒家对于朋友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列为五伦之一,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那这五种人际关系怎么来定义呢?儒家都分别用了一个字以概括和说明。君臣之间用忠,其实就是臣要忠于君;父子之间用孝,也就是子要孝于父,当然这个父包括父母,就是长辈;悌指的是兄弟,兄弟之间要悌,友爱,敬。夫妇之间,有一个字是忍,心字头上一把刀啊!就是我们和对方相处,刚开始的甜蜜期,怎么看对方都好,慢慢处着处着就会发现有矛盾了,有矛盾怎么办呢?你要忍啊,要有适应啊,这是很正常的,慢慢的去整合,最后才能够相濡以沫。

朋友之间用一个字就是善。朋友之间是始终是要善意的。我们这两天学梁宁增长思维也专门提到过,朋友,合伙人,创业者,你有困难了,你都不好意思去跟你的朋友说,或者说你和你的朋友你说了以后他都不帮你,那还叫什么朋友啊?

朋友是干什么的?就是要互相帮助的呀,对不对?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要忠告他,要善导之。但同时要有分寸的把握,不要过分。

当你过分了就是生硬的说:你错了,我是对的,我为了你好,你必须如何如何,一定要怎样怎样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干涉了对方的生活,你的手伸得太远了,你的分寸没有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自取其辱。

我们看一看张居正是怎么来解释的。学习进步,跟着师傅的时候靠师傅。那师傅不在靠什么呢?

一个是我们日常的读书,读书能够增长智慧,因为前人的东西都在里面。读好书那你会跨时空与哲人对话,能够通过别人的故事体悟自己的人生,让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另外一个就是交友。张居正说:友所以辅仁者,就是说好朋友是辅助你人得进步的,因此称为良师益友。朋友的批评要接受、要珍惜,也要鼓励对方能够继续豪无顾忌地批评我。

我要是作为被批评者的话,我就应该敞开胸怀,感受到他的善意。要接受、要珍惜、要反省、要改正,这是我作为被批评者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战友也是如此,当有人去真正的这样对待你的时候,你一定要珍惜,哪怕他说的方法不对,他可能有点过,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对你给予了忠告!但是换位的话,对方做错事需要你去帮助他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不想被别人这样关心、这样指责,那你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在别人身上,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比如说,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对方的不对,而是专门找一个地方、,专门找一个时间,让他冷静的时间,好好的创造一种氛围。

比如说在茶楼,在家里,喝个茶、聊聊天儿,让他平复平复心境,情绪稳定下来,再去婉言开导。

可以开始先讲一讲历史上的故事,说说别人家的事,转移注意力,让他自己去开悟。

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限制他、干涉他、改造他,那样他不接受、有抵触很正常啊!

一旦发现这种问题赶紧停下来,好,我也不说了,你是成年人啊,该怎么做你自己有数,你自己思考思考,三思而后行,如果喋喋不休就会自取其辱。

比方说,我们这些战友,那我当然希望我们来了都好好的学论语,因为论语对我们太有帮助了呀。

当时我也给大家说过无数次论语的好处是很多的,战友们刚开始来的时候,也是非常愿意学习。

不单是论语,比如说我们的演讲,其实不就是张口吗?你天天张口讲,你还怕没有话讲吗?

我们天天学梁宁增长思维,你不觉得自觉就用上了吗?我会劝告大家,但是我不可能天天去追着你,你必须做,你不做如何如何。

没有必要,因为你是成人,你应该知道到底该不该做,到底怎么做。

我们大部分人的毛病都是常常相反,批评朋友的时候是义正词严、口无遮拦。朋友批评自己的时候,往往稍微直接一点,就排斥、就抗辩,要求别人的时候觉得你就应该如何如何,然后要求自己的时候完全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要知行合一,懂得这个道理,就要好好的按照这个道理来做。

批评别人,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接受批评,接受忠告,不要在意对方方式方法,听他说什么,而不是听他怎么说,这是做人非常重要的道理。

好啦,还剩一点时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想故事更能够让大家印象深刻。

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圣人曾国藩,他是毛主席和蒋介石都非常推崇的人物,说近代吾独服曾文正。

他底下有一个幕友,叫王湘绮,也就是王闿运,是湖南的才子。曾国藩也是湖南人。这个人是近代有名的大儒,曾经写过很多书,其中有一个叫《湘军志》。湖南的湘军,记述湘军的功过得失的,非常出名。

对于曾国藩颇有褒贬之处。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开始露败相的时候,王湘绮就想请假回家。曾国藩知道他读书人胆小,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所以也想让他回去,但是很忙,没有立即批覆这个公文。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他,就看见他正在书房里专心看书,就站在后面,没有打扰他,差不多半是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曾国藩来了,曾国藩又悄悄的退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诚恳的安慰一番,让王湘绮立刻回家。

有人就问曾国藩了,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啊?

曾国藩说:王先生去意已决,无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强,尤其是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呢?

那有的人就问了,说曾国藩,你怎么知道他去意已决了呢?曾国藩就说了,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并不知道曾国藩来了。但是曾国藩看到的是,这半个小时他看起来是在看书,其实书根本就没动过,可见他不是在看书,他在想心事,就是说心思已经不在这里了,心已不在,人还在,还有什么意思呢!那干脆让他回去会更好。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呀?就是即便是长官对下属,作为朋友,我们都要尊重对方,都要恰到好处。

如果过分了,那么朋友就会变成冤家,所以说交一个朋友是很难的。孔子说:交朋友要适可而止,这是智慧,不是滑头。

说你看你点到为止,对方一下没有醒悟,后来出了事不是他要承担责任吗?不是的!这是度的把握,这是非常高明的交友艺术,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取其辱,非常重要!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那明天还是继续学习,这一章依然是交友。

谁说的?曾子说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在相聚在这里,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

我们明天早上六点半继续相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