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诞辰读东坡新传

DAY 4 静坐

晚上7点50分准备就绪,浑身发热,正要进入状态,手机一会一个信息,迟迟没进入状态。索性放弃。

适逢苏东坡诞辰(昨天),正好读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

刚好读到讲苏东坡书法的。摘录几段。

    “ 书法自来分两派,一派是王羲之,一派是颜真卿。

 王字劲逸,颜字雄浑。

   苏轼兼通其意,如其自言:“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形成苏书独有的特点。

 前人论中国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意言晋人重自然,襟怀雅达,所以顾盼风流;唐人拘泥古法,刻画临摹,虽然典型宛在,而生气遂失;宋人书风,大都以意为之,莫顾陈式,率由胸襟,所以能够充分见出自我,表现出极为自由的特色。”

......

​   “苏轼经过初步的学书阶段后,他首先扬弃的,就是束手缚脚的石刻碑帖。他不取石刻,不临碑帖,认为书经镂刻,神气总不完全,他不要那些遗神袭貌的东西,独重古人真迹,每有所得将它悬壁间,行起坐卧,随时注目,心摹手追,但求得其大意领悟笔墨间的精神,再不措意于点画的形似。”

 “书须出自己意,意则包括见识学问,除此之外,还需有极其熟练的技法。苏轼少年习字,则与常人不同,他以抄经史练字一举两得。

    ……

     由此可知,苏轼抄书,不单为了便于记通,同时亦即习字而且习以己意为书,随时变化,因此,他的书法,时时不同。”

基本功很重要,​抄经练字是个好办法。

​然后讲到苏东坡的执笔方法。

  “苏轼执笔近下,且取斜势,像操刀治印的姿态一样,固然有顿挫深入、笔笔有力的好处,但非正轨的执法。

    苏轼写字,爱用浓墨,墨浓必须有极大指力,才能笔不凝滞。

    苏轼之所以要以侧笔多用中锋,盖求力透纸背;要运侧笔,使浓墨,则又非紧握笔管的下方不可,都是互相关联的。”

   “说到运笔的方法,历来书家,多重悬腕,谓悬笔始能力聚毫端,笔笔中锋;而陈师道《后山谈丛》说:

 苏黄两公皆喜书,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腕颈耳,正谓悬手转腕;而苏公论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

    其实,苏轼这种运笔方法,却得之于欧阳修的传授,《东坡题跋》云(“记欧公论把笔”):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语良是。

使指运而腕不知,正是以手抵案、腕著笔卧的写法,书多偃笔,当是不能悬腕之故,不能悬腕,当然更不能悬肘,运笔的幅度小,放不开,所以苏轼自认他写不好径尺以上的大字,即是此故。


    苏轼认为学书须以端楷为基础,他说:“真(楷)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没想到苏东坡和黄庭坚居然不能悬腕​!

现在练习书法都是按死板的课程来,其实条条大道通罗马。而且掌握了基本技法之后,读帖比临摹更重要,天天临摹临到再像也​是别人的字。

当然前提很重要,​先掌握技法。不然都是​瞎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