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 一、作者簡介 二、內容概述 三、讀後感悟 四、延展內容

一、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4月23日英國倫敦附近的斯特拉福小鎮,卒於1616年4月23日故鄉家中。作爲典型的金牛座,喜歡穩定、耐心、現實、保守、不喜變動、有藝術氣質、經商頭腦等金牛座獨特的性格特點,將莎士比亞塑造成爲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儘管距離當今社會已近五百年,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思想淵源,卻永不褪色,影響至今,可以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提起莎士比亞就不得不提他所處的時代,即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旨在因中世紀“黑暗時期”衰敗淹沒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藝術獲得“再生”與“復興”,也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迴歸英國,莎士比亞生活的年代,正處於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從1559年1月一直到1603年3月,歷經伊麗莎白一世近半個世紀的統治,打敗了舉世矚目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推行重商主義,議會主權加強,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消除了英國各民族之間的分歧、仇恨,讓英格蘭成爲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史稱英國曆史的“黃金時代”。

然而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後期,曠日持久的英西戰爭形勢惡化,不健全的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機構的腐敗,宗教派別之間的抗爭,資產階級“圈地運動”所引發的社會下層的貧困、流離失所的流民,等等諸多問題均爲這個輝煌時代染上一層黯淡色彩。因終身未婚,更是被譽爲“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其輝煌的建樹之後,給後人留下了少得可憐的財富和龐大的債務,直至繼任者斯圖亞特王朝第一位君主詹姆斯一世也未能有效遏制這些弊端。可以說莎士比亞恰逢生活在從伊麗莎白一世到詹姆斯一世的統治中,當時政策、社會民衆反響等都對莎士比亞創作提供豐富的養料。尤其從16世紀80年代到詹姆斯一世離世這段期間,因英國大力發展文化、藝術,讓英國自身詩歌、文學、戲劇達到了空前繁榮,威廉. 莎士比亞、弗朗西斯. 培根等更是成爲了這一時期典型的代表人物。

莎士比亞家族是斯特拉福小鎮一個古老家族,而莎士比亞更是有“揮戈”的意思,用這個姓氏也寓意着家族傳承開拓創新的精神。莎士比亞的家族對當官和發財都很有興趣,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當地開手套作坊的老闆,家中常年充斥着皮革加工散發的味道。1564年出生的威廉.莎士比亞,作爲約翰的長子,歷史上關於其18歲以前的記載僅有三件事情。第一件,在當時那個年代,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裏已經不用拉丁語溝通了,但貴族們依然堅信不懂拉丁文就等於沒文化。1571年—1579年,莎士比亞進入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讀書,由於英國的公共教育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不僅貴族學校要求學習拉丁語,莎士比亞上的普通學校也要求學生必須熟讀介紹拉丁語語法細則的《文法基礎》一書。

第二件,商而優則仕,成爲了古往今來衆多商人的追求。莎士比亞父親也同樣如此,生意逐漸好轉,便積極尋求在小鎮政治生活裏的地位,想當鄉紳,成爲了入仕從政的第一步。同樣這樣導致家裏生意無暇顧及,14歲的莎士比亞輟學,在家中當過7年的皮革加工工人、行業的學徒,幫助打理家族生意。第三件,1582年,18歲的莎士比亞與年長8歲的安·哈瑟威結婚,婚後二人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儘管有諸多不如意,但哈瑟威支持莎士比亞戲劇事業,以至於莎士比亞離世後,出版了第一版的《莎士比亞全集》。

成家之後的莎士比亞,起初依然幫助打理家族生意,但身處藝術發展“黃金時期”的莎士比亞,不安分的內心也逐漸加強。莎士比亞自1587年開始創作劇本至1612年封筆,短短二十幾年,莎士比亞完成了39部戲劇、154部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作。驚人的成就,概括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類,藝術創作方面。1587年莎士比亞離開家鄉斯特拉福,前往倫敦,從最初的跑龍套到後來有獨立角色的演員,並開始嘗試寫劇本。身處當時時代格局影響的莎士比亞,自身戲劇作品按照時代背景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階段一,被譽爲莎士比亞早期作品階段,指1590年至1600年上演的作品。這一時期處於伊麗莎白統治前期,國富民強、政治清明、軍事強盛,莎士比亞處於學習模仿時期,作品以表現明朗、樂觀的歷史劇、喜劇爲主,如1592年曆史劇《查理三世》,1594年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8年曆史劇《亨利五世》,“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等知名劇目均出屬於早期作品。

階段二,被譽爲莎士比亞中期作品階段,指1601年至1607年上演的作品。這一階段,處於伊麗莎白一世統治向詹姆斯一世統治過度時期。英國農村圈地運動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加上詹姆士一世繼位後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莎士比亞的創作風格變爲陰鬱悲憤,旨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以悲劇爲主,縱使有喜劇也由早期的歡樂喜劇變爲諷刺喜劇。如1604年喜劇《一報還一報》,被譽爲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知名劇目均屬於中期作品。

階段三,被譽爲莎士比亞晚期作品階段,指1608年至1612年上演的作品。經過早期、中期兩個階段的作品沉澱,宛若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又回到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階段。這一時期,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經歷了多年的積澱沉浮,讓莎士比亞創作風格表現爲浪漫空幻,再次回到以歷史劇、喜劇爲主。如1609年喜劇《辛白林》,1612年喜劇《暴風雨》,1612年曆史劇《亨利八世》等知名劇目均屬於晚期作品。莎士比亞在三個階段中,除了戲劇創作,每個階段還有多部十四行詩創作,並於1609年出版了詩集《十四行詩》

第二類,商業經營方面。莎士比亞自1587年離開家鄉來到倫敦,開始自己的演員、編劇生涯,從1594年開始莎士比亞逐漸轉變了自己的人生賽道,除了藝術創作,更多層面激發了自己商業經營方面的獨特天賦,主要表現爲三件事情。第一件,1594年莎士比亞參與並創建了“政務大臣”劇團,並在倫敦各大劇院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愛的徒勞》、《馴悍記》等多部劇目,隨着劇團名氣的逐漸擴大,這家民間劇團逐漸成爲伊麗莎白一世御前演出的劇團。並於1595年進宮領賞。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逝世,並沒有影響到“政務大臣”劇團發展,繼任者詹姆斯一世更是將其改名爲“國王供奉”劇團,成爲由民間走向國家的典型代表。期間演出包括《終成眷屬》、《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等劇目。

第二件,1599年,莎士比亞與人合資在倫敦泰晤士河旁,修建了一座環球劇場,緩解了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窘境的問題。諸如《尤里烏斯.愷撒》、《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雅典的泰門》等多部知名劇目,均在此地進行過演出。可惜環球劇場於1613年6月毀於火災,1614年重建後於1642年因宗教原因再次關閉。直到1997年,一座現代仿造的環球劇場,在原址上落成,成爲了人們瞭解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前沿陣地。倘若認爲莎士比亞前兩件事情尚屬於藝術範疇,那第三件事情卻完全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獨特的商業天賦。

第三件,1596年,莎士比亞回鄉替父親申請並獲得世襲鄉紳地位,並在家鄉用低價購置一處房產。1597年,回鄉後又再次買下當地第二幢最大的房產“新居”大宅。之後莎士比亞又數次買賣房產,不停地炒房,讓莎士比亞實現財富自由,也爲其藝術創作、劇團經營解決了後顧之憂。創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正是莎士比亞在其商業經營基礎上加工創作的。

1614年,莎士比亞離開劇團,離開倫敦,返回家鄉斯特拉福鎮。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去世,終年52歲,遺體被安葬在斯特拉福德鎮聖三一教堂。1623年,莎士比亞逝世七年後,在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出版了莎士比亞劇作合集《第一對開本》,該書是最早莎士比亞全集,一共包含36部莎士比亞作品。

莎士比亞離世至今已愈四百年,但其思想卻從未過時。衆所周知,在中國研究《紅樓夢》有“紅學”,而在歐洲研究莎士比亞同樣有一個“莎學”。而在“莎學”中有個最知名的爭論,即“倒莎派”與“保莎派”。所謂倒莎派認爲莎士比亞的劇本是人類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不可能有莎士比亞一個人單獨創作而成,甚至有人認爲莎士比亞只是筆名,實際是同時期的弗朗西斯.培根或者伊麗莎白一世寫的。而保莎派則堅信莎士比亞是專業作,家世背景、人生經歷等都不是文學創作的障礙,劇本就是他寫的。

無論倒莎派與保莎派如何爭論,但莎士比亞獨特的藝術帶給後人的影響,卻是無法形容的。正如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所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着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

二、內容概述

莎士比亞衆多戲劇大都以歷史傳承下來的故事、寓言等爲主,如1605年演出、1606年出版的經典劇目《李爾王》,同樣如此。身處莎士比亞時代,早已流傳這樣一個關於“李爾王”的傳說。流傳下來的傳說中李爾王是公元前8世紀的不列顛國王,而當時羅馬還是意大利半島上的小城邦。傳說中李爾王統治國家長達60年,但年邁後把國家一分爲三,兩份給大女兒、二女兒,一份歸自己,小女兒嫁到高盧。後來兩個女婿叛亂,佔領了李爾王的地方,李爾王就到高盧找小女兒和女婿幫助,打回不列顛,恢復王位,繼續統治了3年後去世,小女兒繼承王位,傳說到此就結束了。倘若莎士比亞僅僅依據此傳說創作戲劇,那麼《李爾王》也絕對不能稱爲一部莎翁“四大悲劇”之一。

莎翁在創作《李爾王》戲劇中,加入自己獨特的文學及藝術手法,給讀者展現了一部完全與衆不同的“李爾王”。莎翁在傳說基礎上增加了兩位李爾王的朝臣,從朝臣角度審視分析李爾王分封國土外的危機,讓故事敘述更豐滿、充實。

年邁的李爾是不列顛國王,在位多年的他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分封的理由只有一個,李爾讓每個女兒都說出對他的愛戴,並根據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來決定她們分配國土面積的多少。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把李爾比做天上的太陽、月亮,竭盡全力讚美國王,李爾聽後自然也非常高興,分封給她們各自一大片土地。輪到小女兒考狄利婭,她僅僅說自己對李爾的愛很平常,沒有什麼特殊的,因爲愛終究還要有一部分分給自己的丈夫。小女兒看似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表達,卻遭到了李爾辱罵,並揚言不給一分錢嫁妝,要斷絕父女關係。如此同時,勃艮第公爵與法蘭西國王同時出現在不列顛國王朝堂之上,只爲了迎娶考狄利婭。但當聽說李爾不給考狄利婭任何嫁妝,並與其斷絕父女關係時,勃艮第公爵果斷離開。考狄利婭樸實而真摯的內在,深深吸引了法蘭西國王。於是考狄利婭遠嫁法國,當上了了法蘭西王后。

原本計劃將國土一分爲三的李爾王,只因爲考狄利婭沒有對其虛與委蛇的讚賞,而被斷絕關係,遠嫁他鄉,國土也由高納里爾和里根兩人瓜分。事情發生後,朝堂之上有一位李爾王的朝臣肯特伯爵,彷彿冥冥之中看到未來的危機,不斷告誡李爾王分封的危害。但此刻的李爾王早已忘記了忠言逆耳,陷入到了甜蜜腹劍,痛罵肯特伯爵的告誡,並令其十日內必須離開不列顛王國境內,否則將被處死。離開王宮的肯定伯爵並沒有急於離開不列顛王國,而是剃去自己的鬍子、頭髮,換上一件僕人的衣服,伺機暗中觀察李爾王,並保護。

朝堂之上還有一位李爾王朝臣葛羅斯特伯爵,親眼見證發生的一切後,獨自一人回到家中。葛羅斯特伯爵有兩個兒子,嫡長子埃德伽,私生子埃德蒙。根據不列顛王國的法律,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家族爵位,爲了繼承家族爵位,爲了榮華富貴,埃德蒙準備鋌而走險,僞造一封埃德伽的信,遞給葛羅斯特伯爵,讓其推測埃德伽對葛羅斯特伯爵不敬、有反意。隨後埃德蒙一邊假意幫着葛羅斯特伯爵找到埃德伽,一邊告訴埃德伽,葛羅斯特伯爵要殺死他,一邊又在埃德伽出走後,自己用匕首在自己胳膊上深深劃了一刀。經過埃德蒙一番操作後,葛羅斯特伯爵徹底相信私生子埃德蒙的一言一行,甚至下令要追殺嫡長子埃德伽。荒野中埃德伽看到其父派出追殺他的軍隊,決心喬裝打扮成乞丐,化名“湯姆”,暗中觀察,伺機調查。

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後,一心想着女兒可以善待自己的李爾王,只給自己保留了100個侍從。殊不知,國土瓜分之後李爾已經沒有了任何實權,“國王”也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代號而已。隨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撤掉他僅存的100個侍從,並將李爾王趕出家門。走出宮殿,悲痛欲絕的李爾王身邊僅有一位喬裝成僕人的肯特伯爵相伴,而糊塗的李爾王根本沒有認清此人是肯特伯爵。一路相隨,二人走在荒野,遇到了喬裝成乞丐湯姆的埃德伽。攀談中,突降暴雨,葛羅斯特伯爵擔心李爾王的安危,獨自一人來到荒野尋找,恰巧遇到了正在攀談的李爾王、肯特伯爵、埃德加。暴風雨中,埃德伽並沒有同葛羅斯特伯爵相認,葛羅斯特伯爵同樣認爲埃德伽罪不可恕。而此刻的李爾王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爲是自己誤解小女兒,才受到兩個女兒的懲罰。

與葛羅斯特伯爵、埃德伽分別後,自怨自艾的李爾王獨自一人來到一位聖徒身邊。李爾王對聖徒說了自己對考狄利婭犯下的錯誤,並懊悔地認爲考狄利婭再不會原諒他了。其實這位聖徒就是考狄利婭,她一直愛着自己的父親李爾王。她在法國得知李爾王的困境,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祕密趕回英國,準備應戰自己的兩位姐姐。與此同時,葛羅斯特伯爵與李爾王相逢的場景,被埃德蒙告發。當葛羅斯特伯爵返回宮殿那一刻,高納里爾、里根及其各自丈夫康華爾公爵奧本尼公爵,迅速將葛羅斯特伯爵逮捕,並挖去了葛羅斯特伯爵一隻眼睛,留下另外一枚要讓葛羅斯特伯爵親眼見證李爾王如何死去。此時葛羅斯特伯爵身邊一位侍從,不忍看到葛羅斯特伯爵受苦,拔出刀與康華爾公爵決鬥。

刀光劍影,推杯換盞,你來我往之間,這位侍從被康華爾公爵、奧本尼公爵聯手刺殺,但康華爾公爵同樣被侍從刺成重傷。受傷的康華爾公爵,此刻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命令將葛羅斯特伯爵另外一隻眼睛也挖出,命令下達後康華爾公爵因傷勢嚴重,離世了。被挖出雙眼的葛羅斯特伯爵,悲痛欲絕,被人趕出了宮殿。暴風雨夜,眼瞎的葛羅斯特伯爵與裝扮成乞丐的埃德伽、有眼無珠的李爾王再次相逢。埃德伽與葛羅斯特伯爵相認,通過交談中,葛羅斯特伯爵悲痛欲絕,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爲,也知道了私生子埃德蒙的陰謀。

埃德蒙陷害自己父親與哥哥,順利繼承了家族爵位後,野心越來越大。爲了爭奪更大的軍權,甚至王權,埃德蒙用自己英俊的外表,與高納里爾、里根搞起了曖昧關係。當小女兒軍隊來臨之際,埃德蒙率軍抗擊。與此同時,宮殿內高納里爾、里根爲了爭奪埃德蒙而爭風喫醋,打起來了,最終高納里爾假意賠罪,用毒酒毒死了里根。戰場上,考狄利婭大敗埃德蒙,李爾王與自己的小女兒一起成爲了埃德蒙的戰俘。

勝利後的埃德蒙回到軍營,忘乎所以,他發佈密令將考狄利婭祕密處死。慶祝中在埃德蒙面前出現一位蒙面人,揭露埃德蒙陰險狡詐的本質,氣急敗壞的埃德蒙與蒙面人決鬥。最後這位蒙面人殺死了埃德蒙,原來蒙面人就是埃德伽,此時高納里爾也畏罪自殺。事件平定,大家擡着考狄利婭的屍體,找到了李爾王。看着自己心愛小女兒的屍體,李爾王悲痛欲絕,最後崩潰而死。肯特伯爵看到李爾王的死,陪伴左右,自殺而亡。

《李爾王》到此落下了帷幕,慘烈的爭鬥,最終活下來的只有奧本尼公爵、埃德伽,不列顛王國由奧本尼公爵執掌王權。。。

三、讀後感悟

首演1605年、出版1606年的《李爾王》,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以來,結合中國國情及文化特色,逐漸形成了京劇、豫劇、越劇、河北梆子等多種藝術體裁的《李爾王》。可以說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李爾王”。

《李爾王》戲劇中,背景廣闊、內容豐富、氣勢磅礴,莎翁通過描寫一場宮廷內部家庭矛盾,讓真、善、美被壓抑,假、惡、醜成爲了主導,看似平淡無常,實則卻揭示了封建舊秩序即將崩潰離析的先兆,是腐朽的統治階級徹底倒臺的導火索。通篇更可以看出封建權勢同真誠、理性和社會正義之間的矛盾,反映了英國原始積累時期社會的動盪和封建人倫關係的崩潰,批判了對於權勢、財富的貪婪。宏大篇幅,可以看出莎翁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徹,更關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正如有人評價:“《李爾王》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堪稱一塊承先啓後的豐碑。”其實戲劇中所有人,由內而外,依然存在於我們每人之中,看似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

統治國家長達60年的李爾王,年輕時政績突出,但隨着年齡的日漸增大,依據自己的權利,逐漸成爲了一個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聽勸諫的專制君主和封建家長。在李爾王眼裏,人世間包括道德、親情、信念等所有一切都是權利的集中反映,這是一種絕對的倫常關係。他自認爲是信念、秩序、倫常的捍衛者甚至化身,無論是考狄莉亞真切質樸的話,還是肯特伯爵推心置腹的勸諫,在李爾王看來都是對倫常的蔑視,對既定秩序的否定。於是當高納里爾、里根阿諛奉承般讚美李爾王時,內心虛假的李爾王早已忘乎所以。

殊不知,政治權利與親情倫理之間是無法對等的。當他強迫女兒們爲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以親情爲藉口,作爲換取權力的籌碼時,實際上李爾和女兒們之間的親情就不復存在了。隨着權利被瓜分,“國王”也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沒有了實權,在高納里爾、里根看來沒有絲毫用處。倫理秩序在此處被政治秩序所異化,倫理關係被降到了一種相對關係的地位,自然的倫常遭到了嚴重破壞。直到李爾王被女兒們趕出王宮,暴風雨夜與考狄利婭再次相逢,李爾王堅持享有空洞的權力符號才漸漸舒緩。此刻李爾王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同大自然的無比威力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越悲壯的交響樂,風雨雷電都成了他抒發強烈感情的音符。李爾王最終悲慘的結局,可以說是倫理秩序被異化後所帶來的惡果。

再看考狄利婭,作爲李爾王最寵愛的小女兒,宛若天使一般給悲劇的戲劇人物帶來了真、善、美的正義展現。考狄利婭,可以說是莎翁努力塑造的人文主義完美女性的化身,善良、誠實、純潔、高貴、勇敢。縱使被父親百般詆譭辱罵,但依然懂得孝敬父親、誠實待人,更懂得在危急時刻捨生就死。戲劇結尾考狄利婭的死,讓人捶胸頓足、痛徹心扉,但她內在的人格和尊嚴卻散發着耀眼的光芒,一直傳播影響。對基督教有所瞭解的朋友都知道,耶穌最後被叛徒猶大出賣,釘死在十字架上,從此十字架成爲了基督徒的聖物。

莎翁自然清楚耶穌事件的全部經歷,筆下的考狄利婭作爲人文主義完美人格的代表,完美詮釋了基督教真摯無私的愛戀。考狄利婭最後的死,縱然讓人們悲痛欲絕,但她猶如耶穌一樣,同樣用死來開悟世人,呼籲人性的迴歸,由內而外的昇華,恰是對考狄利婭真、善、美最佳的解釋,也是最好的結局。

如果說考狄利婭是真、善、美的代表,那麼高納里爾、里根、埃德蒙則是假、惡、醜的詮釋代表。高納里爾、里根作爲李爾王分兩位女兒,埃德蒙作爲葛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他們三人爲了自己的私慾、權欲、貪慾,極盡口蜜腹劍、阿諛奉承之本性。莎翁通過他們幾人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李爾王乃至我們自己人性醜陋的一面。專橫跋扈、驕奢淫逸、獨斷專行、是非不清等等弱點,均是由人性對一切慾望和靈魂的膨脹而引起的。最終三人結局也是異常悲慘,高納里爾畏罪自殺,里根飲鴆而死,埃德蒙決鬥至死。結局的悲慘,可以看出莎翁告訴人們,一切慾望都將歸於虛無,一切醜陋亦將被歷史潮流所淘汰,只有人世間真、善、美般的愛戀,方能長存於天地之間。

提起埃德蒙就不得不談他的父親葛羅斯特伯爵與哥哥埃德伽。戲劇中可以看出,葛羅斯特伯爵的眼睛猶如“裝飾物”一樣,分不清事物的真與假。前半段堅信私生子埃德蒙的話語,讓自己陷入埃德蒙圈套之中,致使嫡長子埃德加抱憾出走,差點誤殺,可以說此刻葛羅斯特伯爵的眼睛屬於“有眼無珠”,分不清事物好與壞、美與醜、真與假。後半段葛羅斯特伯爵被康華爾公爵挖出雙眼,成爲了一個真正的瞎子,流落荒野,見到李爾王,見到埃德伽,方纔明白自己的愚鈍,明白自己陷入虛假圈套的罪惡不能原諒。葛羅斯特伯爵與李爾王,一個真瞎,一個有眼無珠,兩人都陷入自我對慾望追求的美好境況中,一切虛無,一切慾望,終究化爲泡影。

埃德伽,作爲葛羅斯特伯爵嫡長子,埃德蒙哥哥,起初懦弱、膽怯、愚鈍、猶豫,但當流落荒野,看到李爾王被趕出宮殿,看到父親被挖出雙眼,看到埃德蒙的陰險狡詐,內心中勇敢、機智、善良、聰慧的本性也被激發。最終將埃德蒙繩之以法,也預示人文正義的勝利。

最後再看下戲劇中最容易被人們忽視,卻又是莎翁筆下不可或缺的人物———肯特伯爵。在莎翁筆下經常會出現一個名爲“Fool”的人物,中文譯成“弄人”、“弄臣”、“傻子”、“愚人”等。《李爾王》中的肯特伯爵可以說正是屬於“Fool”這一人物形象。如果說考狄利婭是善的化身,那麼肯特則是忠的代言。從最初深受李爾王器重的大臣,到不滿李爾王隨意分封國土而遭到貶斥,再到肯特獨自喬裝混在李爾王身邊保護他,所作所爲彰顯了“世人獨醉我獨醒”。肯特不像劇中其他人物那樣轟轟烈烈,最後即便死也是默默自殺,無人關注。彷彿一生僅爲完成自己忠的使命,李爾王的死,使命職責也預示完結。

《李爾王》雖然最後以悲劇結尾,但細細想來不難發現,戲劇最後人性迴歸、善定勝惡,看似悲劇的外表,實則有一件喜劇的紗衣,讓正義、忠誠、人性、孝親等在歷經艱難險阻之後最終勝利會師。莎翁的戲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演出來的。最後的結局可以說《李爾王》譜寫出一曲“田園交響曲”般的時代奏鳴曲。《李爾王》作爲莎翁經典劇目,不難發現莎翁藝術創作衆多的特色:

特色一,莎翁作爲“文藝復興”時期傑出代表,作品中強調人文主義特色,甚至可以說在人文主義基礎上,讓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融合。

特色二,莎翁筆下的作品,不僅強調了人的本質,更突出了人性的缺陷。如《哈姆雷特》中我們既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堅韌、勇敢、果敢等本質,又可以看出其猶豫、焦慮、逃避等缺陷。

特色三,莎翁中戲劇作品最大創新就是突破了“三一律”的固有模式。所謂“三一律”指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也就是時間、地點、情節在一個定律之下。莎翁創新的作品,戲劇形成多條線索,如《李爾王》中不僅有李爾王與女兒們的主線索,也有葛羅斯特伯爵與兩個兒子的副線索,融入獨白藝術悲喜劇相結合手法,語言更具有豐富的戲劇語言,讓作品表現出更多美學觀念,傳遞出更多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莎翁作品使用2萬多英語詞彙,直接創造了1500-2000個英語單詞,也更因莎翁讓現在的英語世界更加多元化。有人將莎翁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但丁相對比,評價但丁是詩人中的詩人,而莎士比亞是人民中的詩人。1616年4月23日,莎翁與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同一天離世,爲了紀念,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爲“世界讀書日”。

《莎士比亞全集》,大約2014年買來全套書籍後,多年來閱讀過多次。《李爾王》更是記憶猶新,多遍閱讀,讓我收穫了以下幾點感悟。

第一,“耳聽爲虛,眼見而實”,有時更需要我們認清現實,多一些自我判斷力。

第二,突破傳統,找到事物背後的隱藏密碼,跳出畫面看畫。

第三,不斷顛覆創新,跳出舒適圈,實現負“熵”增長。

第四,不斷弱化自我內心醜陋的一面,看到事物的美好,找到人文主義的追求。

第五,探尋人世間的美好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

四、延展內容

(一)、《莎士比亞全集》中國知名翻譯家

朱生豪,生於1912年2月,卒於1944年12月。1936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共翻譯莎劇31部,後因勞累過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的人之一,譯文中加入大量散文筆法,也是目前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認爲最接近莎翁作品的翻譯家。

卞之琳,生於1910年12月,卒於2000年12月,現代著名學者徐志摩學生,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不同於朱生豪散文筆法的翻譯,卞之琳的翻譯更帶有的韻味。

梁實秋,生於1903年1月,卒於1987年11月。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所有翻譯,被譽爲國內第一位將《莎士比亞全集》 全部翻譯完成的翻譯家。譯品中加入大量史學、民族學、國際學、地理學等相關內容,宛若百科全書。

(二)、《李爾王》延伸內容

書籍:《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美麗新世界》、《巴黎聖母院》、《尤利西斯》

其他內容:各種版本的《李爾王》現場演繹、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九交響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