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批——康雍乾用人治吏

硃批作爲清代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的重要記錄,也是國家行政部門的原始檔案。往往硃批表達的是沒有修飾過的歷史,它剖開的社會斷面,可以拉近我們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距離。

以史爲鑑,“擇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清史專家劉鳳雲編著,在康雍乾三帝上萬條硃批中精選出116條,從中看他們如何用人治吏。


1.

康熙:自古有治人無治法,大官廉則小官守。不必多慮,只宜得人爲要。

康熙認爲于成龍,湯斌,博拉塔,施世綸,陸隴其等爲政勤慎的模範。

康熙以“清勤慎”爲本,選官以操守爲第一,並非不注重官員才能,但到後期,“居官安靜”成了他用人的又一要素,開始指責“清廉者爲人多刻”。

2.

雍正:封疆大吏,只以留神用材爲要,庸碌安分,潔己沽名之人,駕御雖然省力,恐誤事。自古聖賢爲治,皆尚實政,最惡虛名。

雍正認爲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等是實心任事的模範。

雍正帝用人,更看重官員的才能,這是基於他要掃清康熙末年積弊,刷新政治,因此,他要建設一支振奮有爲的官員隊伍。他認爲只知搏取名譽之清官,反不如操守平常而常懷進畏懼之心,勤於整頓地方事務不至曠廢。他用人原則一是官員才幹要能擔負國計民生的重擔,二是必須實心辦實事。

3.

乾隆:鄉愿,德之賊,亦政之蠹,必當去者。

乾隆以尹繼善,方觀承,黃庭桂,高斌,高晉等爲幹練經世之模範。

乾隆惜才愛才用人,不守常規,酷似其文章,強調量才使器,對官員一今召見,無不密記,以備考覈。他認爲“國家選舉人才,量能器時隨時制宜,自古立賢無方,乃帝王用人之要道”。

書中列舉在清朝官場之陋習,主要有三種表現,粉飾、欺隱、疲玩。沉溺於安逸的官員,貌似謹厚,反而導致政務廢弛,其實最爲地方之害。例如百姓訴訟,官員接狀後審案,因爲一旦審判必然會得罪其中一方,故而拖延,上司也查不出他的劣跡,轉而姑容。

看看雍正硃批年羹堯的奏摺: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爲君者施恩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以功選過,必致返恩爲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爾等功臣,一賴人主防微杜漸,不令致於危地;二在爾等相時見機,不肯蹈其險輒;三項大小臣功避嫌遠疑,不送爾等至於絕路”。

正所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荀子·君道》:“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雖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智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這一段話,主要講述治人與治法的關係,強調“冶人”是仁心仁德賢人,“冶法”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良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頗。

總的看,三位皇帝選人用人“講官德、重才能、識大體、崇實效、樹模範、加勖勉、懲貪腐”,纔有了大清康雍乾百年盛世。

當下的我們,從中體會到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