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着:《相約星期二》讀後心得

如果生命還剩下一天的時間,我會怎麼安排這24小時呢?這個問題,引起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年近花甲之際,什麼纔是人生最重要的議題?如何才能不留遺憾地走進生命終結?

《相約星期二》是米奇·阿爾博姆1997年出版的暢銷書,曾在美國各大圖書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翻譯成30多種不同的語言,全球累計銷量超過千萬冊。是什麼樣的內容,能夠引起如此廣大讀者的關注?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莫里是米奇大學時候的教授,他們亦師亦友的情誼隨著米奇畢業而中斷,直到米奇偶然間從電視訪談節目中得知,莫里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俗稱漸動症),他掙扎許久終於決定飛越700英里,去探望久未謀面的老師。於是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開始了一堂人生課,沒有課本,不打成績,上課時間是每週星期二,葬禮就是畢業典禮。

米奇畢業後曾經夢想成爲音樂家,卻在昏暗的夜總會虛度了幾年光陰。後來經歷舅舅的去世,頓悟時間的寶貴,回到學校修完新聞碩士,成爲一名體育記者,然後買房娶妻,眼前的成就感讓他誤以爲自己可以主宰一切。若不是那天晚上在電視上看見莫里,他的人生可能依然這樣繼續。

面對死亡的態度

經由這14堂星期二的人生課程,米奇陪伴莫里度過生命最後的階段,對自己的人生重新省視。他用14周的時間,每週二飛行700英里,從底特律到馬薩諸塞州的西紐頓,探望這位一步步邁向死亡的老教授,卻一點一點從老師兼教練的身上,收穫許多寶貴的人生議題。

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諒、完美的一天、道別。每一個議題都與我們的生活貼近,也都涵蓋了廣闊高深的學問,但是在莫里的眼裏,卻已參透了一切,他懂得如何在死亡面前與生活講和。

莫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他不願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對死亡的態度。他善用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不自怨自艾,而是盡其所能地把自己的人生哲理傳揚給學生。

學會死亡就學會活着

他告訴米奇:“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當我們能夠接受隨時都會死去的事實,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溺於抱負,爲了追求世界文化價值付出的時間與精力,也就不再那麼顯得重要了,反而會希望騰出時間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我們過多的追求物質需要,可是物質並不能使我們滿足,反而令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忽視了周圍的世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莫里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第一堂課就告訴米奇,接受愛並不是不夠堅強,因爲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如此的價值觀與基督的信仰契合,莫里說:“你要是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個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莫里逐漸凋零的生命,並未令他自怨自艾,他告訴米奇,超脫自我的重要性,“不僅對我這個快要死的人是這樣,對像你這樣完全健康的人也是如此,要學會超脫,超脫不是說不投入到生活中,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的投入進去,然後你才走得出來。”

人生的意義何在

整個社會教導我們擁有得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爲也是越多越好。當人們一再被這樣的價值洗腦,甚至以爲這便是真理。莫里卻認爲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餘秋雨先生爲這本書寫的序中提出,“想要”與“需要”之間,隱藏着全球性的文化灌輸,真正的自我在剝除虛妄後變得既本真又空靈,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放到了人生追尋的中心。

莫里的每一堂課都米奇深受啓發,也同樣給予讀者縱深鞭闢的思考,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的目標,對這個世界、我們的社會真的有多少價值?我很喜歡他的一段話:“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生命的從容

中國傳統文化忌誨談論死亡,孔子也曾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我卻贊同莫里的觀念“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尤其基督信仰的教導,讓我學會追求永生的福份,當我們清楚明白未來會走上哪一條路,心中便多了一份篤定,一份從容。

找到了未來的出路,又找到人生的意義,珍惜每一個活着的今天,那麼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這一天與每一天會有多大的不同?二十多年前讀過的書,如今再次咀嚼,猶如同樣的食材,用人生經歷重新烹調,讀來更有滋味,感悟也更深刻。

附上30年代雷·諾布爾作詞的歌曲《思念你》(米奇的妻子爲莫里唱的歌)https://m.xiami.com/song/181030404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