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相约星期二》读后心得

如果生命还剩下一天的时间,我会怎么安排这24小时呢?这个问题,引起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年近花甲之际,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议题?如何才能不留遗憾地走进生命终结?

《相约星期二》是米奇·阿尔博姆1997年出版的畅销书,曾在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翻译成30多种不同的语言,全球累计销量超过千万册。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引起如此广大读者的关注?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莫里是米奇大学时候的教授,他们亦师亦友的情谊随著米奇毕业而中断,直到米奇偶然间从电视访谈节目中得知,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动症),他挣扎许久终于决定飞越700英里,去探望久未谋面的老师。于是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开始了一堂人生课,没有课本,不打成绩,上课时间是每周星期二,葬礼就是毕业典礼。

米奇毕业后曾经梦想成为音乐家,却在昏暗的夜总会虚度了几年光阴。后来经历舅舅的去世,顿悟时间的宝贵,回到学校修完新闻硕士,成为一名体育记者,然后买房娶妻,眼前的成就感让他误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若不是那天晚上在电视上看见莫里,他的人生可能依然这样继续。

面对死亡的态度

经由这14堂星期二的人生课程,米奇陪伴莫里度过生命最后的阶段,对自己的人生重新省视。他用14周的时间,每周二飞行700英里,从底特律到马萨诸塞州的西纽顿,探望这位一步步迈向死亡的老教授,却一点一点从老师兼教练的身上,收获许多宝贵的人生议题。

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道别。每一个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贴近,也都涵盖了广阔高深的学问,但是在莫里的眼里,却已参透了一切,他懂得如何在死亡面前与生活讲和。

莫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他不愿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对死亡的态度。他善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不自怨自艾,而是尽其所能地把自己的人生哲理传扬给学生。

学会死亡就学会活着

他告诉米奇:“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当我们能够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溺于抱负,为了追求世界文化价值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就不再那么显得重要了,反而会希望腾出时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是物质并不能使我们满足,反而令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莫里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第一堂课就告诉米奇,接受爱并不是不够坚强,因为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如此的价值观与基督的信仰契合,莫里说:“你要是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个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莫里逐渐凋零的生命,并未令他自怨自艾,他告诉米奇,超脱自我的重要性,“不仅对我这个快要死的人是这样,对像你这样完全健康的人也是如此,要学会超脱,超脱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的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人生的意义何在

整个社会教导我们拥有得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当人们一再被这样的价值洗脑,甚至以为这便是真理。莫里却认为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余秋雨先生为这本书写的序中提出,“想要”与“需要”之间,隐藏着全球性的文化灌输,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放到了人生追寻的中心。

莫里的每一堂课都米奇深受启发,也同样给予读者纵深鞭辟的思考,我们汲汲营营追求的目标,对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真的有多少价值?我很喜欢他的一段话:“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生命的从容

中国传统文化忌诲谈论死亡,孔子也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我却赞同莫里的观念“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尤其基督信仰的教导,让我学会追求永生的福份,当我们清楚明白未来会走上哪一条路,心中便多了一份笃定,一份从容。

找到了未来的出路,又找到人生的意义,珍惜每一个活着的今天,那么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这一天与每一天会有多大的不同?二十多年前读过的书,如今再次咀嚼,犹如同样的食材,用人生经历重新烹调,读来更有滋味,感悟也更深刻。

附上30年代雷·诺布尔作词的歌曲《思念你》(米奇的妻子为莫里唱的歌)https://m.xiami.com/song/181030404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