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数字时代,役,还是被役?这是个问题(微信十年)


编者按:

你是“微信控”吗?2021年1月,正值微信诞生10周年。从当初的一款工具类APP,如今它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资讯时代,微信带来了连接与沟通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某种焦虑与失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先生在近期《十三邀》访谈中提到,微信具有“反讽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是便捷的,丰富的,开放的,带给我们全新的美妙体验;但另外一方面,当我们不具有反思性地依靠本能的愿望去使用它的时候,它在便捷中会带来轻率,在丰富中会导致另一种贫乏,在开放中可能会固化我们已有的见解,变得封闭、部落化。”

“不同的资讯、段子、小视频,被这个带著走,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这样会导致成年人的童稚化。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要能够自觉。真正的自由是能够把握自己,引导自己,向著更好的自我成长。”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数字时代,我们已逐渐适应现实和虚拟生活的共存,把反思性的维度加入到社交APP的用户体验,将会非常重要。南怀瑾先生说:“应用科学的发展、精密科技的发展成果它本身没有错;至于如何使用它,才给人类带来安详,带来生命的安定,这是很重要的题目。”工具理性之外,我们不妨跟随南师去关注生命本源的思考,增加明辨与觉察。



圣吉:西方人认为外部世界是物质的、独立的客体,和人类自己彼此没有沟通的。下一步,应该是我们跟宇宙的关系,它不是一个独立跟我们没关系的宇宙。

南师:对,这个是东西两方面看起来的矛盾,东方的文化是向内走,西方文化是向外追求,其实两个是一体的。

圣吉:美国有些受过很好西方教育的印第安人,和一些科学家、物理学家,组成一个学会。他们介绍说,印第安人本身也是有科学的,但是跟西方的科学很不同。印第安人认为外界的物质也是有生命的,西方一般科学家认为物质是没有生命的。印第安人认为人类与宇宙可以平衡地生活在一起,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因此而互相利益,互相活得好一点。而西方科学在研究外面的东西的时候,是想怎么样利用外面的东西,而不是怎么跟外面平衡。

南师:今天的东西方,基本是唯物观点发展的,同唯心观点是分开的。现在把两个分开,认为是矛盾,搞得全世界茫然地活著。其实两个是统一的,譬如你刚才提到美国的文化,是以西方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主,从希腊这个系统过来的。虽然希腊原始的文化也是心物两派,互有争论,但是还是一元的,还是一体;到后世慢慢完全分开了。今天欧洲文化乃至美国的文化,就是所谓唯物的代表,是完全唯物向外发展的路线,唯心方面已经完全抛弃了。

西方文化为什么衍变成这样呢?因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工商业发展,科技文明进步,西方人自己也迷糊了,就是佛学一句话“向外驰求”,像跑马一样,拼命地专向外面跑了。现在是第三次精密科技的产业革命,更严重了,人类更迷糊了,都是向外驰求,没有回转来。将来他们会回转来;所以我希望你先学会,再把他们拉回来,不是拉回来;而是站在前面等他们了。

由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了工商业、发展了科技,是好事情。但是,也变成了商业的发展,全世界化的工商业竞争,他们忘记了根本。工业革命,因为学问、知识、科技的指导,使他们发了财,结果大家都向钱看。等于两夫妻都是教授,大学问家,生了孩子以后,专门管孩子了,跟著孩子在跑;孩子又跟到下一代孙子去跑了,结果老的都没有用了,被孙子他们玩掉了。所以回转来,我们还是要做主动,不随这些孩子们乱跑。

我常常说,物质科学的发展,精密科技的发展,是工商业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生活上许多便利,但是,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换一句话说,精密科技及工商业的发展,反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烦恼,没有带来安详。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人类文化。

应用科学的发展、精密科技的发展成果它本身没有错;至于如何使用它,才给人类带来安详,带来生命的安定,这是很重要的题目。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二十一世纪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病,尤其是电脑网路的发展,非常快,也非常可怕。这个发展下去不到十年,把人类都导引到幻想、精神病的世界;可是你阻止不了,什么教育、什么医疗都阻止不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比战争还可怕,比什么氢弹、原子弹还可怕,诸位要做环保的,在这个地方要注意了。

但是人们对科技也是无法阻止的,科技发展必然会向前走,认识生命科学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下去。照古老的希腊文化讲,借用柏拉图讲的,一个精神世界一个物理世界,这个二元世界的统一,要靠精神世界领导,才能自己统一。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回转来讲知性的问题。人为什么有思想?人为什么有感情?这个感情、思想是一个来源吗?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这个思想感情究竟是不是脑的作用?扩大一点讲,是唯心作用还是非唯心作用?这就是现在讲的新名词“认知科学”。

现在科学的探讨还是不彻底的,你不要完全相信。科学家是没有定论的,今天了解到这里,明天有新发现,就把昨天的推翻,对于衰老和死亡以前那个知性,根本就不认识。

这两天彼得·圣吉来,在你们诸位没有到之前,他非常用功,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学》。我说这个非常好,可是你暂时不要研究,先把知性的问题搞清楚。知性问题与生命问题是领导我们思想最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人类可以用自己的修养认识它,不是靠物质文明,也不是靠机械认识。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我们的上古科学史观,认为这个天地宇宙与万物,都是一个“物化”作用的“造化”生机而已。换言之,这个天地宇宙,是一个大化学的熔炉,万物和人,都是这个大化学洪炉中的化物。这个能知之性的神灵妙用,是发动“造化”的能源。但它又被“物化”的引力吸住,混在一起。除非再自觉醒,摆脱“物化”的吸引力,超然物外,回归道体,才是究竟。

——《原本大学微言》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姑且惯用西元的计程,已经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纪开始,即将来临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

——《原本大学微言》

今天这个阶段,站在哲学的立场来看,全世界人类文化的思想,正陷落在瘫痪状态,空虚贫乏。讲好听点是物质文明在发达;讲难听点是物质的欲望在扩张,蒙蔽了人类的智慧。也许目前感觉不到,再过十年、二十年就可以感到的。因此我们现在对于自己的文化复兴,要作承先启后融贯中西的工作,这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论语别裁》

我刚才提出来叫你们看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在的中西文化做比较,你就看到,科技文明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是祸害,还是和平?不知道。科技是没有感情的,可是人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感情、情绪,所谓理性也常常是为情绪服务的。感情、情绪的陶冶,人格的养成,会不会做人做事,不是科技的范围,而是哲学、宗教、文艺、教育的范围。

今天的世界唯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