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觉者》

最近在看梁冬2019年做的节目——《生命觉者》,看的津津有味,特把一些启发我的地方摘录下来,分享给你们。

1.说文解字解释“觉”叫“觉者,悟也”,就是你不回到自己的本心里去,打开内在的精神世界,根本不叫做“觉”。只是对外在的信息有了解,或者看了一些微信的文章,好像能说个头头是道,但是没有在内心世界里达到观照的层次,不能叫觉者,因为没有悟。你可能有聪明,但是不叫智慧。

2.曾国藩《家训》里头讲,一定要“少年立大志”,就是儒家讲的“志向”。这个志向的“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念头,也不是我要做什么人,它是打开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有人说我们语文课上都讲过了,让小朋友说说理想啊,我的理想要当科学家,我要当总统,那不叫立志,那叫念头。念头,佛法里讲,一瞬间有十万八千念。一息就有无数念。好多人晚上睡不着,我想要这样想要那样,明天一定要怎么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老路,醒来第一件事还是摸手机。这些都叫念头,不叫志向。志向的本质,上面其实是个”之“下面是个“心”,它的这个甲骨文的原意是“心之所之”,就是心要去的那个地方,不是你外在的人要去的那个地方,叫志向。

3.做事情“心上学,事上练”,你知“道”没有用,得入乎其中,得到“道”里头去。每一件事其实都可以练静坐之法,静坐的道一旦掌握,做任何事,不论再困扰、再麻烦,在做事的过程中修炼,事半功倍。你一点点浸染在里头,层次就上来了,最后就是你在驾驭事情,而不是事情在驾驭你。到最后,每一秒钟都在练的就是你的心境。这个心境就是打开了精神世界之后,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塑造的,这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层次。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么你让问题减少一维度,要么你自己的水平增高一个维度。所以打开精神空间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你自己提升一个维度,所以你生活中无时无刻要保持这种心境,就是你要构建一个属于你的高维度出来。

4.人生终极如何在欲望、情绪、习性这三个东西里超越。儒、释、道分别解决一个问题,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问题,佛家解决情绪问题。

5.其实真正的修炼,就是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全心全意地做,又能知道做这件事的价值,同时还能随时清空自我,抽离出来。

6.虽然天下有万物,但我只取孤瓢一饮。就是你只要单一目标然后就会做得很好。一个人只要寻找他自己最拿手的最喜欢的事物,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啦。做出来要比期待的好,就会更好。比期待的快,就会更快。然后越快越好,又快又好,你就会达到第三种状态,就是,你的成本最低,品质最高,效益最好,当你达到这样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敌人。不一定要好高骛远,要去读常春藤学校,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上李开复,但每个人都可以当最好的自己。

7.登上喜马拉雅山顶的那一个人,他不是体力最好的,他是死都要登上去。把每一件事情用大块的时间,集中优势兵力几乎所有的精力码过去,把它做到最好为止,这个时候你不做你也心中无悔,然后你可以再进入下一个领域,就是你每一个领域都是做到最好的时候才开始下一个领域。

8.最重要的是欣赏所拥有的,能够放下执着追求没有拥有的。所以我们的快乐是,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能够放下多少,才是快乐的根源。

9.每个人都是在矛盾中成长的,也在矛盾中训练自己,如何找到重点并掌握它、处理它,这就符合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的主要思想了。

“苦”:我们经常碰到很多困难,很多苦恼,很多问题,我们叫“苦”。

“集”:有问题发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埋怨,而是找到为什么发生这个问题,由什么原因什么条件导致这个问题的发生,就叫“集”,就是找出因缘在哪里。

“灭”:问题存在了,明白了导致的原因,就要开始处理这些问题了,那个烦恼就慢慢消掉了,所以叫“灭”,是慢慢处理、消灭烦恼。

“道”:“道”就是方法,当你明白一切的因缘条件之下,你现在找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达到成功。

这就是“苦、集、灭、道”的四个程序。所以佛教虽然教我们怎么处理我们的苦恼,但用现代管理来讲,永远也是有这四个阶段的。

10.佛陀说人的烦恼就是心不能安静下来,心不静就会被很多外在的因素干扰,不能做一个最明确的决定。就好像灯泡发的光很散,不能照得太远,假如把光集中起来变成激光,就可以照得很远了。只要我们能够将散乱的心情集中起来,那我们的力量会变得比较强大了,做的决定也会比较好。所以在“行住坐卧”当中的心能够保持安乐自在,把心能够收回来,这个是最重要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