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没有豫剧受欢迎,京剧也没有豫剧观众多,同意吗?

擡花轿让有的人唱成啥了!笑么笑嘻嘻!整个一傻妞!原来唱的多好啊!京剧的局限性太小,仅限于北京地区 ,豫剧比较接地气,基本遍布全国。京剧是体制内的剧种,靠政府拨款吃饭,靠研究挣钱。豫剧是体制外剧种,靠演出费用吃饭。靠唱戏挣钱。中国你统计一下有多少个京剧团,又有多少个豫剧团?中国的经京剧团没有一个是可以自力更生的,全要国家补贴。再研究一下到底有多少个豫剧团,民营剧团又有多少?嘴上天天说京剧是国粹,关键是老百姓办红白喜事都没有人请京剧团来演出。谁受众有限,谁群众基础良好,不要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豫剧才是中国第一大戏种,事实胜于雄辩。京剧是中国国粹,可惜京剧市场越来越小。这也可能和推广有关,河南的梨园春节目把豫剧发扬光大,和德云社之于相声有一比。相反,京剧却鲜有领军人物。京剧除了样板戏外,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吧,老是守着几个老戏蹭来蹭去谁愿看?豫剧,越剧,黄梅戏甚至吕剧都根据时代不断创新,已把京剧远远抛到一边去了。

京剧出了北京,在外边公园看到的还真不多,到时豫剧,有河南人的地方都会有豫剧,河南周边省份也有豫剧团,远的新疆,台湾也有,国外也有豫剧团。别说什么京剧比别的高雅,都是戏曲,还想分个三六九等不成。京剧是国粹,只是那帮子久居北京的文人定的,之后在天津上海传播,(其实上海一开始流行的是昆曲,也就是京剧他妈)并不是全国人民都认可的,至少我从不认为京剧好听。它被定为国粹,纯粹占了地利之便。再说了,八个样板戏之前,有几个北京天津上海之外的人了解京剧?有几个北京天津上海之外的人听过京剧。

京剧确实影响很大,那都是以前艺术家的功劳,现在京剧远没豫剧影响力大了,特别是豫剧演员经常深入农村,街道为老百姓演出,京剧演员有几个在农村搭台演唱的?我一直觉得喜欢京剧的人是唯美至上的性格,因为京剧这种舞台艺术真的是太完善了,从任何方面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即便不喜欢京剧里面的某个流派,也只是口味的不同,但是它绝对不会给人带来丑陋粗鄙的感觉,我对不喜欢京剧的人没有任何评价,这是个人的自由。

曲高和寡的京剧不是体制内早饿死了。豫剧接地气 豫剧接近群众,城市乡村 公园广场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有豫剧演员,有戏迷,拉个路人都能唱。论从业人数和受众群众,京剧不及豫剧十分之一。京剧就像姜昆的相声,国家养着装门面,逢年过节拉出来上个晚会;豫剧就像郭德纲的相声,群众基础好一直在商演中成长。京剧是阳春白雪,而豫剧是下里巴人。说白点,京剧高雅点,而豫剧更通俗一些。所以豫剧更接近普通老百姓,受众肯定会多一些。你可以尝试着去学习一下两种剧种,就知道豫剧更好学一些。

北京文化教育可以完全压制河南,例如北京大学可以压制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可以压制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等师范,北京理工大学压制河南理工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压制河南郑州大学一样,京剧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压制豫剧。不用扭扭捏捏的,承认京剧比不过豫剧不丢人。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一个发迹于乡土之间;一个自始至终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个几乎全靠自身努力。发展至今豫剧的受众人群超过京剧,你感觉呢?就像曹操跟孙权,哪个更厉害?

一个精致高雅,一个粗犷草根,也就是说一个面向小众,一个面向大众。在当今戏曲和其他娱乐休闲相比又冷落,观众锐减,后继无人这种情况下,很明显豫剧比京剧更有生命力,活的更久,京剧会比豫剧更早成为历史。豫剧是大汉族的典型剧种,从国家大大小小剧院到田间地头无不存在。而京剧是清朝时期皇家满族剧种,不是存活于北京可能临近灭迹!在首都的光环和国家扶持下得以生息,跟豫剧是无法可比的,楼主把豫剧说成粗犷和东北二人转互於伦比简直是信口开河糟践艺术!

应该很难压倒豫剧,京剧从发展来看,特别是宫廷内开始喜欢,喜欢的人大多是当时的满清,现在北京的满旅人比其它城市更多,而且文化更高,大多掌握着中国文化走向,从北大清华录取学生比率就可以看出来,满清如果不喜欢京剧,京剧在大清朝不可能发展起来,特别是普通话又以北京话为基础,为京剧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国的现代文化以北京为中心。 倒在农村,清朝很多的文化,是进不来,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历史,地方戏剧,民间小调,还有历史传承。 老百姓还是喜欢听当地的戏剧。

京剧太细致了,从唱腔到妆容,差一点点就有人说你不地道,唱的不是京剧,比如郭德纲老被人说唱的不是京剧。而豫剧不会,田间的老农吼两嗓子也没人敢说不是豫剧,而且广义的豫剧又包涵越调,曲剧等很多小剧种,狭义的豫剧其实应该算河南梆子。河南梆子跟小剧种又互相融合,形成兼容幷蓄,百花齐放的形式,当然受众更广。

一部中原河南历史,半个中国历史!如果京剧不被钱权吹捧?那豫剧和京剧,还真有一比。物以稀为贵!谁说老传统戏剧,文艺,相声,大鼓,坠子,评书,艺术性低?戏剧比现在歌曲艺术含量高的多。传统,走场表情手势,比现在歌曲艺术性高。虽然京剧与豫剧产生的年代和流行的阶层不同,但不能说京剧是"阳春白雪",豫剧就是"下里巴人"。就豫剧是否比京剧"火"这个问题,在当下各种娱乐令人眼花缭乱的年代,豫剧从河南向四周扩展,如你到这些公园里驻足一听,围满众人而唱的一定是豫剧。

要是以听众观众人多少来评判,恐怕京剧连豫剧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确实火不过豫剧,豫剧的喜好人群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安徽山东河北大部,陕西山西新疆少部分,这样概算人数应该在2.5亿人左右,京戏的喜欢人群顶多也就几千万,肯定不会上亿。京剧是自上而下发展的,宫廷兴起的,所以服化道比较规范,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其是湖广音中州韵,反倒是湖广中原和北京本地文化混合而成的,所以地方特色并不明显,比地方剧种更适合当国粹。不过高雅注定不如通俗受众面广,豫剧是自下而上发展的,来自群众服务群众,又因为方言全国人民易懂,所以全国人民都听得懂,所以具备了辐射其他省份的语言基础。

中原文化辐射面广,河南周边基本属于大的中原文化,豫剧就行具备了文化基础。河南曾经是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人走出去的多,聚集得多,使豫剧具备了传播基础。如台湾有豫剧团,就和当年台湾河南兵数量庞大有关,豫剧团的前身就是军队的剧团。黄梅戏越剧等南方剧种也不错,但囿于方言不容易理解,严重影响了传播范围。

没必要挣了,戏曲人才也不多了,豫剧貌似都没什么新人物了,以前那批多少人才大师,都开了自己的流派,想在你看还有吗?还挣个锤子哟,唐喜成大师的三哭殿,刘忠河老师的打金枝,还有我们柳河的李斯忠,海连池,申凤梅,马金凤,牛得草,常香玉等等,豫剧也没新人物了。豫剧从传播范围和受众来讲,绝对是要高于京剧的!我的感觉是京剧是让达官贵人给捧红了,现在被当成什么艺术魁宝,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了,除了因政治原因出了几部样板戏,你看京剧有多少新戏出现,就拿老戏混饭吃!而豫剧是为市井小民服务的,能放下身段给老百姓表演,从活力上看,就从京剧强!

京剧以前只在大城市流行,所谓捧角儿,得是有钱人才能捧角儿,农村谁有钱去捧?而梆子大多流行在农村,那时农村人口占十之八九,所以,基本上,农村基层人民喜欢梆子戏,这也是豫剧扎根人民的基础。京剧,说实话,真的如果不是文革八大样板戏,广大农村谁知道京剧?到现在,京剧依然放不下身子,在所谓大城市里,半死不活得活着。受众群体很重要,豫剧听的人更多当然看起来更受欢迎,就像秦腔只在陕甘肃官话区流行,出了这个地方很少有观众,加上普通话的推行,方言的在年轻一辈中的流逝,秦腔唱腔也很难被新一代所认同接受。

大家都别争那个剧种有群众看那才是大剧种,从明天起,如果国家不在给剧团拨款啦,全国的京剧团能存几个,我看大部分都得垮掉,但从专业的水平来讲,京剧还是有水平的,但全国有多少懂艺术的,地方戏来自生活,有群众基础,所以就看咋比较了,不信你把省予剧团和国家京剧团两个一快全国演出试试,不把京剧团饿死才怪呢?戏曲就象全国各地的饮食一样,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你接触的多少而已。戏曲只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过去中国人占90%以上的文盲,中国文化就是靠戏曲,曲艺来口口相传。人们的传统就是靠这些代代相传的。所以中国各地的戏曲都同等丰富重要。根本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京剧台词其实是很考究的,经过很多文人墨客填词,历来是受到文人墨客,达官贵族所欣赏的,所以唱词听起来晦涩难懂,豫剧唱词通俗易懂,普罗大众都好接受,朗朗上口,京剧受众地区是京津冀,好像河北南部听豫剧的多,豫剧受众是豫鲁苏皖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关中新疆地区,群众基数大,而且豫剧前身是河南梆子,与山东梆子河北梆子共性很大,群众容易接受,在宣传方面,京剧属于国家队,有补贴,奈何下不了台面,没有贴近群众,一直都在殿堂,豫剧从业人数众多,民营剧团更多,而且豫剧宣传很好,有梨园春节目,有很多擂主都是其他省人,包容性强,豫剧本身有四大调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其中祥符调和沙河调已经没落,只有豫东调和豫西调活跃在舞台,可是梨园春节目这些年好像刻意打压豫东调,吹捧豫西调,这是很不对的,但是豫东调唱词有待提高,希望领导重视。我生活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区,我们这婚丧嫁娶,生日诞辰,庙会,祭祖,重大事都会请一台戏,可能这就是和京剧不同吧?

之前在北京工作,再好的京剧剧场也很少有年轻人去听,把票给老一辈亲戚也不要。为啥?个人感觉以时间、群众基础、创新程度等几个方面讲。首先是时间先后上,曲艺尽说前朝事,中原历代王朝多,故事丰富,地域世人熟悉,文化中心的固有地位和长尾效应让豫剧成长和发展的土壤异常肥沃,成为剧种早,后期的许多京剧剧目来源于豫剧原创版本。其次,从群众基础上说,豫剧广泛分布于以亚洲铁路心脏--河南郑州为中心,并向周边延伸的广大范围,集中并成带状、片状分部,如:西至咸阳、宝鸡、新疆,群众基础深厚。

就京剧而言,范围较小,听众广泛零星存在,毕竟六七十年代二环外还都是菜地的北京城,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外来人口多,文化多元幷包,与其他剧种遭遇戏曲文化低谷同时代,京剧的群众基础小弱,逆势而上底子先天不足。最后,传承创新上,这些年来豫剧新剧目层出不穷,《梨园春》扛大梁,周边省份好多豫剧新苗子被发现、培养,天津卫视《国色天香》用京剧唱法唱现代歌曲也是一种创新,出了不少经典剧目,但如昙花一现。总之,两者都不错,各有所长,但豫剧比京剧出现早,群众基础广泛,创新动力较足,却一花一世界,对爱好者来说没有优劣之分。另外,两者及其他剧种在快节奏、娱乐化、碎片化、可视化公众欣赏习惯下,如何做好过去的传承,外来的吸纳,现在的创新,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是需要正视的现实。

虽然,我是从小听豫剧长大的,但并非唯豫剧独尊。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于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相当感兴趣!不管是国粹,还是地方戏,我们作为华夏子孙,都应该秉承百家齐放、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而不是打倒其他戏种,唯我独尊的狭隘主义!我喜欢任何一种戏种,尤其它们的历史传承和神采奕奕!以前,娱乐方式少,听戏的多半是达官贵族,他们衣食无忧,可以任性的追求艺术性和唱腔,彰显其品味。而今,时代不同了,歌曲,电影,游戏,娱乐的方式多了,权贵们娱乐首选不再是听戏。而戏曲的受众更多的应该是的普通人,普通人在戏曲上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只是戏子们还在眼高于顶,只讨好权贵,不愿意去服务普通大众,为大众改变,戏曲逐渐消亡也是必然。 具体到京剧和豫剧上,京剧是戏曲的集大成者,艺术性高于豫剧,唱腔技巧也更高,但自身眼高于顶的问题更为突出,自视甚高,不食人间烟火。豫剧更好的适应了时代,门槛低,节奏快,比京剧更具有群众基础。

京剧首先是沾了政策的光,其次大力扶持发展,看看近几年出了多少名家,而且都还很年轻,随便一个都是各种名头,其次对其他剧种的打压,不让你有名家出头,看看豫剧评剧河北梆子除了老一辈的梅花奖,年轻的演员,三个剧种加起来也没有京剧名家多,南方剧种还好,因为戏曲的地域性影响不了北方剧种,北方剧种则不同,尤其评剧和河北梆子,豫剧虽然被打压没出什么名家,但是剧团多,群众基础广,评剧以前可是很厉害的,群众基础不比豫剧差,现在真的很没落了。河南有豫剧曲剧越调,安徽有黄梅戏,山东有山东梆子和琴书,山西陕西也有自己的剧种,天津河北东三省评剧虽然还是有基础的,但是也比不上京剧了。

这两个剧种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认为目前京剧普及程度强于豫剧。 但是豫剧的时代创作要强于京剧。京剧演来演去还是那些老段子,剧中的内容离现在越来越远,而豫剧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紧扣时代发展的剧目不断涌现。京剧届的创作者们要好好向豫剧的同行们学学了,不然,豫剧超越京剧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国剧也是人捧的,你喜欢别人不喜欢都属正常,再说京剧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普及,离了京津大部分地区喜欢人也不如地方戏,你不能因为戴上国剧的贵冠就高人一等,否则就是没文化。京剧只是京剧,豫剧确不断的去融合借鉴改良,京剧刚开始事纳百家,可是一直都没有过任何变化,京剧一开始就是唱给达官贵人听得,而豫剧初衷就是老百姓,所以豫剧在基层的知名度要高一些,但是京剧却地位高一些。京剧字正腔圆其实也是推广普通话。

我还是认为京剧得以地利所以被定为国剧,明朝迁都后京剧就带有政治色彩了,并且当时北京住的是什么人?不是汉人,是满人,不贬低满人也不贬低京剧就是对京剧高高在上的定位不爽而已。而你只提到了民国时期。豫剧和周边地区的剧种一样历史悠久,并且是汉人流传。所以单说京剧是国粹,我觉得不合适,所有剧种都是国粹,不应单单只是京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