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沒有豫劇受歡迎,京劇也沒有豫劇觀衆多,同意嗎?

擡花轎讓有的人唱成啥了!笑麼笑嘻嘻!整個一傻妞!原來唱的多好啊!京劇的侷限性太小,僅限於北京地區 ,豫劇比較接地氣,基本遍佈全國。京劇是體制內的劇種,靠政府撥款喫飯,靠研究掙錢。豫劇是體制外劇種,靠演出費用喫飯。靠唱戲掙錢。中國你統計一下有多少個京劇團,又有多少個豫劇團?中國的經京劇團沒有一個是可以自力更生的,全要國家補貼。再研究一下到底有多少個豫劇團,民營劇團又有多少?嘴上天天說京劇是國粹,關鍵是老百姓辦紅白喜事都沒有人請京劇團來演出。誰受衆有限,誰羣衆基礎良好,不要混淆視聽,顛倒黑白。

豫劇纔是中國第一大戲種,事實勝於雄辯。京劇是中國國粹,可惜京劇市場越來越小。這也可能和推廣有關,河南的梨園春節目把豫劇發揚光大,和德雲社之於相聲有一比。相反,京劇卻鮮有領軍人物。京劇除了樣板戲外,也沒有什麼可看的吧,老是守着幾個老戲蹭來蹭去誰願看?豫劇,越劇,黃梅戲甚至呂劇都根據時代不斷創新,已把京劇遠遠拋到一邊去了。

京劇出了北京,在外邊公園看到的還真不多,到時豫劇,有河南人的地方都會有豫劇,河南周邊省份也有豫劇團,遠的新疆,臺灣也有,國外也有豫劇團。別說什麼京劇比別的高雅,都是戲曲,還想分個三六九等不成。京劇是國粹,只是那幫子久居北京的文人定的,之後在天津上海傳播,(其實上海一開始流行的是崑曲,也就是京劇他媽)並不是全國人民都認可的,至少我從不認爲京劇好聽。它被定爲國粹,純粹佔了地利之便。再說了,八個樣板戲之前,有幾個北京天津上海之外的人瞭解京劇?有幾個北京天津上海之外的人聽過京劇。

京劇確實影響很大,那都是以前藝術家的功勞,現在京劇遠沒豫劇影響力大了,特別是豫劇演員經常深入農村,街道爲老百姓演出,京劇演員有幾個在農村搭臺演唱的?我一直覺得喜歡京劇的人是唯美至上的性格,因爲京劇這種舞臺藝術真的是太完善了,從任何方面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即便不喜歡京劇裏面的某個流派,也只是口味的不同,但是它絕對不會給人帶來醜陋粗鄙的感覺,我對不喜歡京劇的人沒有任何評價,這是個人的自由。

曲高和寡的京劇不是體制內早餓死了。豫劇接地氣 豫劇接近羣衆,城市鄉村 公園廣場 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有豫劇演員,有戲迷,拉個路人都能唱。論從業人數和受衆羣衆,京劇不及豫劇十分之一。京劇就像姜昆的相聲,國家養着裝門面,逢年過節拉出來上個晚會;豫劇就像郭德綱的相聲,羣衆基礎好一直在商演中成長。京劇是陽春白雪,而豫劇是下里巴人。說白點,京劇高雅點,而豫劇更通俗一些。所以豫劇更接近普通老百姓,受衆肯定會多一些。你可以嘗試着去學習一下兩種劇種,就知道豫劇更好學一些。

北京文化教育可以完全壓制河南,例如北京大學可以壓制河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可以壓制河南師範大學,信陽師範等師範,北京理工大學壓制河南理工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壓制河南鄭州大學一樣,京劇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壓制豫劇。不用扭扭捏捏的,承認京劇比不過豫劇不丟人。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一個發跡於鄉土之間;一個自始至終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一個幾乎全靠自身努力。發展至今豫劇的受衆人羣超過京劇,你感覺呢?就像曹操跟孫權,哪個更厲害?

一個精緻高雅,一個粗獷草根,也就是說一個面向小衆,一個面向大衆。在當今戲曲和其他娛樂休閒相比又冷落,觀衆銳減,後繼無人這種情況下,很明顯豫劇比京劇更有生命力,活的更久,京劇會比豫劇更早成爲歷史。豫劇是大漢族的典型劇種,從國家大大小小劇院到田間地頭無不存在。而京劇是清朝時期皇家滿族劇種,不是存活於北京可能臨近滅跡!在首都的光環和國家扶持下得以生息,跟豫劇是無法可比的,樓主把豫劇說成粗獷和東北二人轉互於倫比簡直是信口開河糟踐藝術!

應該很難壓倒豫劇,京劇從發展來看,特別是宮廷內開始喜歡,喜歡的人大多是當時的滿清,現在北京的滿旅人比其它城市更多,而且文化更高,大多掌握着中國文化走向,從北大清華錄取學生比率就可以看出來,滿清如果不喜歡京劇,京劇在大清朝不可能發展起來,特別是普通話又以北京話爲基礎,爲京劇的推廣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國的現代文化以北京爲中心。 倒在農村,清朝很多的文化,是進不來,包括風俗習慣,文化歷史,地方戲劇,民間小調,還有歷史傳承。 老百姓還是喜歡聽當地的戲劇。

京劇太細緻了,從唱腔到妝容,差一點點就有人說你不地道,唱的不是京劇,比如郭德綱老被人說唱的不是京劇。而豫劇不會,田間的老農吼兩嗓子也沒人敢說不是豫劇,而且廣義的豫劇又包涵越調,曲劇等很多小劇種,狹義的豫劇其實應該算河南梆子。河南梆子跟小劇種又互相融合,形成兼容幷蓄,百花齊放的形式,當然受衆更廣。

一部中原河南歷史,半個中國歷史!如果京劇不被錢權吹捧?那豫劇和京劇,還真有一比。物以稀爲貴!誰說老傳統戲劇,文藝,相聲,大鼓,墜子,評書,藝術性低?戲劇比現在歌曲藝術含量高的多。傳統,走場表情手勢,比現在歌曲藝術性高。雖然京劇與豫劇產生的年代和流行的階層不同,但不能說京劇是"陽春白雪",豫劇就是"下里巴人"。就豫劇是否比京劇"火"這個問題,在當下各種娛樂令人眼花繚亂的年代,豫劇從河南向四周擴展,如你到這些公園裏駐足一聽,圍滿衆人而唱的一定是豫劇。

要是以聽衆觀衆人多少來評判,恐怕京劇連豫劇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確實火不過豫劇,豫劇的喜好人羣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安徽山東河北大部,陝西山西新疆少部分,這樣概算人數應該在2.5億人左右,京戲的喜歡人羣頂多也就幾千萬,肯定不會上億。京劇是自上而下發展的,宮廷興起的,所以服化道比較規範,理論研究比較豐富。但其是湖廣音中州韻,反倒是湖廣中原和北京本地文化混合而成的,所以地方特色並不明顯,比地方劇種更適合當國粹。不過高雅註定不如通俗受衆面廣,豫劇是自下而上發展的,來自羣衆服務羣衆,又因爲方言全國人民易懂,所以全國人民都聽得懂,所以具備了輻射其他省份的語言基礎。

中原文化輻射面廣,河南周邊基本屬於大的中原文化,豫劇就行具備了文化基礎。河南曾經是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人走出去的多,聚集得多,使豫劇具備了傳播基礎。如臺灣有豫劇團,就和當年臺灣河南兵數量龐大有關,豫劇團的前身就是軍隊的劇團。黃梅戲越劇等南方劇種也不錯,但囿於方言不容易理解,嚴重影響了傳播範圍。

沒必要掙了,戲曲人才也不多了,豫劇貌似都沒什麼新人物了,以前那批多少人才大師,都開了自己的流派,想在你看還有嗎?還掙個錘子喲,唐喜成大師的三哭殿,劉忠河老師的打金枝,還有我們柳河的李斯忠,海連池,申鳳梅,馬金鳳,牛得草,常香玉等等,豫劇也沒新人物了。豫劇從傳播範圍和受衆來講,絕對是要高於京劇的!我的感覺是京劇是讓達官貴人給捧紅了,現在被當成什麼藝術魁寶,高高在上,養尊處優了,除了因政治原因出了幾部樣板戲,你看京劇有多少新戲出現,就拿老戲混飯喫!而豫劇是爲市井小民服務的,能放下身段給老百姓表演,從活力上看,就從京劇強!

京劇以前只在大城市流行,所謂捧角兒,得是有錢人才能捧角兒,農村誰有錢去捧?而梆子大多流行在農村,那時農村人口占十之八九,所以,基本上,農村基層人民喜歡梆子戲,這也是豫劇紮根人民的基礎。京劇,說實話,真的如果不是文革八大樣板戲,廣大農村誰知道京劇?到現在,京劇依然放不下身子,在所謂大城市裏,半死不活得活着。受衆羣體很重要,豫劇聽的人更多當然看起來更受歡迎,就像秦腔只在陝甘肅官話區流行,出了這個地方很少有觀衆,加上普通話的推行,方言的在年輕一輩中的流逝,秦腔唱腔也很難被新一代所認同接受。

大家都別爭那個劇種有羣衆看那纔是大劇種,從明天起,如果國家不在給劇團撥款啦,全國的京劇團能存幾個,我看大部分都得垮掉,但從專業的水平來講,京劇還是有水平的,但全國有多少懂藝術的,地方戲來自生活,有羣衆基礎,所以就看咋比較了,不信你把省予劇團和國家京劇團兩個一快全國演出試試,不把京劇團餓死纔怪呢?戲曲就象全國各地的飲食一樣,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只是你接觸的多少而已。戲曲只是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過去中國人佔90%以上的文盲,中國文化就是靠戲曲,曲藝來口口相傳。人們的傳統就是靠這些代代相傳的。所以中國各地的戲曲都同等豐富重要。根本沒有好與不好之分。

京劇臺詞其實是很考究的,經過很多文人墨客填詞,歷來是受到文人墨客,達官貴族所欣賞的,所以唱詞聽起來晦澀難懂,豫劇唱詞通俗易懂,普羅大衆都好接受,朗朗上口,京劇受衆地區是京津冀,好像河北南部聽豫劇的多,豫劇受衆是豫魯蘇皖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關中新疆地區,羣衆基數大,而且豫劇前身是河南梆子,與山東梆子河北梆子共性很大,羣衆容易接受,在宣傳方面,京劇屬於國家隊,有補貼,奈何下不了臺面,沒有貼近羣衆,一直都在殿堂,豫劇從業人數衆多,民營劇團更多,而且豫劇宣傳很好,有梨園春節目,有很多擂主都是其他省人,包容性強,豫劇本身有四大調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其中祥符調和沙河調已經沒落,只有豫東調和豫西調活躍在舞臺,可是梨園春節目這些年好像刻意打壓豫東調,吹捧豫西調,這是很不對的,但是豫東調唱詞有待提高,希望領導重視。我生活在豫魯蘇皖四省交界地區,我們這婚喪嫁娶,生日誕辰,廟會,祭祖,重大事都會請一臺戲,可能這就是和京劇不同吧?

之前在北京工作,再好的京劇劇場也很少有年輕人去聽,把票給老一輩親戚也不要。爲啥?個人感覺以時間、羣衆基礎、創新程度等幾個方面講。首先是時間先後上,曲藝盡說前朝事,中原歷代王朝多,故事豐富,地域世人熟悉,文化中心的固有地位和長尾效應讓豫劇成長和發展的土壤異常肥沃,成爲劇種早,後期的許多京劇劇目來源於豫劇原創版本。其次,從羣衆基礎上說,豫劇廣泛分佈於以亞洲鐵路心臟--河南鄭州爲中心,並向周邊延伸的廣大範圍,集中併成帶狀、片狀分部,如:西至咸陽、寶雞、新疆,羣衆基礎深厚。

就京劇而言,範圍較小,聽衆廣泛零星存在,畢竟六七十年代二環外還都是菜地的北京城,也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外來人口多,文化多元幷包,與其他劇種遭遇戲曲文化低谷同時代,京劇的羣衆基礎小弱,逆勢而上底子先天不足。最後,傳承創新上,這些年來豫劇新劇目層出不窮,《梨園春》扛大樑,周邊省份好多豫劇新苗子被發現、培養,天津衛視《國色天香》用京劇唱法唱現代歌曲也是一種創新,出了不少經典劇目,但如曇花一現。總之,兩者都不錯,各有所長,但豫劇比京劇出現早,羣衆基礎廣泛,創新動力較足,卻一花一世界,對愛好者來說沒有優劣之分。另外,兩者及其他劇種在快節奏、娛樂化、碎片化、可視化公衆欣賞習慣下,如何做好過去的傳承,外來的吸納,現在的創新,都面臨着嚴峻的形勢,這是需要正視的現實。

雖然,我是從小聽豫劇長大的,但並非唯豫劇獨尊。我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對於民風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相當感興趣!不管是國粹,還是地方戲,我們作爲華夏子孫,都應該秉承百家齊放、諸子百家的繁榮局面,而不是打倒其他戲種,唯我獨尊的狹隘主義!我喜歡任何一種戲種,尤其它們的歷史傳承和神采奕奕!以前,娛樂方式少,聽戲的多半是達官貴族,他們衣食無憂,可以任性的追求藝術性和唱腔,彰顯其品味。而今,時代不同了,歌曲,電影,遊戲,娛樂的方式多了,權貴們娛樂首選不再是聽戲。而戲曲的受衆更多的應該是的普通人,普通人在戲曲上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只是戲子們還在眼高於頂,只討好權貴,不願意去服務普通大衆,爲大衆改變,戲曲逐漸消亡也是必然。 具體到京劇和豫劇上,京劇是戲曲的集大成者,藝術性高於豫劇,唱腔技巧也更高,但自身眼高於頂的問題更爲突出,自視甚高,不食人間煙火。豫劇更好的適應了時代,門檻低,節奏快,比京劇更具有羣衆基礎。

京劇首先是沾了政策的光,其次大力扶持發展,看看近幾年出了多少名家,而且都還很年輕,隨便一個都是各種名頭,其次對其他劇種的打壓,不讓你有名家出頭,看看豫劇評劇河北梆子除了老一輩的梅花獎,年輕的演員,三個劇種加起來也沒有京劇名家多,南方劇種還好,因爲戲曲的地域性影響不了北方劇種,北方劇種則不同,尤其評劇和河北梆子,豫劇雖然被打壓沒出什麼名家,但是劇團多,羣衆基礎廣,評劇以前可是很厲害的,羣衆基礎不比豫劇差,現在真的很沒落了。河南有豫劇曲劇越調,安徽有黃梅戲,山東有山東梆子和琴書,山西陝西也有自己的劇種,天津河北東三省評劇雖然還是有基礎的,但是也比不上京劇了。

這兩個劇種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認爲目前京劇普及程度強於豫劇。 但是豫劇的時代創作要強於京劇。京劇演來演去還是那些老段子,劇中的內容離現在越來越遠,而豫劇的作品不斷推陳出新,緊扣時代發展的劇目不斷湧現。京劇屆的創作者們要好好向豫劇的同行們學學了,不然,豫劇超越京劇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

國劇也是人捧的,你喜歡別人不喜歡都屬正常,再說京劇也不是全國各地都普及,離了京津大部分地區喜歡人也不如地方戲,你不能因爲戴上國劇的貴冠就高人一等,否則就是沒文化。京劇只是京劇,豫劇確不斷的去融合借鑑改良,京劇剛開始事納百家,可是一直都沒有過任何變化,京劇一開始就是唱給達官貴人聽得,而豫劇初衷就是老百姓,所以豫劇在基層的知名度要高一些,但是京劇卻地位高一些。京劇字正腔圓其實也是推廣普通話。

我還是認爲京劇得以地利所以被定爲國劇,明朝遷都後京劇就帶有政治色彩了,並且當時北京住的是什麼人?不是漢人,是滿人,不貶低滿人也不貶低京劇就是對京劇高高在上的定位不爽而已。而你只提到了民國時期。豫劇和周邊地區的劇種一樣歷史悠久,並且是漢人流傳。所以單說京劇是國粹,我覺得不合適,所有劇種都是國粹,不應單單只是京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