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說:現代方便麪要是到了古代適合作爲軍糧嗎?

一天行軍下來又揹負這麼多作戰的器具,體力消耗太大,那些說喫不下的,你幹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的體力活,包你飯量一下子上去了,像這樣的情況一頓最起碼三包以上方便麪纔行,甚至五包以上。至於營養嘛,那個時代能喫飽飯就不錯了,有今天沒明天的。韓信在未出陳倉的時候,就已經在交通要道修築五座大型儲糧基地,平定三秦後軍糧基地馬上前移,韓信可以說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軍事物流體系建立者。

韓信被漢王奪了兵權之後,這套物流體系被蕭何完整保留下來並有效運轉。漢王睢水大敗後,蕭何就是靠着這套物流體系和漢中關中兩地人民支持才讓漢王捲土重來。大漢建立後劉邦把蕭何定位第一功臣,一再提此事,其中也有一半韓信的功勞。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周培公就看出西北用兵打的是錢糧,在延安,榆中等地建立大型物資儲備基地,並和關中地區道路連通。等到康熙對葛二蛋用兵時,這些東西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周培公有再造社稷之功。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沒有強大的後勤是贏不了戰爭的。而人們在分析戰爭的時候往往最容易忽視的就是後勤的影響。喜歡強調武器的因素,或者是戰略戰術的因素。現代的方面面到了古代適合做軍糧嗎,我的理解是,不用考慮現不現實(包括是現代做好運回古代去還是教給古人制作方法讓他們自己做),只考慮適合不適合,我覺得是適合的,例如運回五千萬包方便麪給明朝,可能朝鮮半島戰爭的結局就不一樣了吧?

方便麪古代有。薄餅切絲。如今還有禮券烙面。開水一泡就可以喫。但是重點來了。熱量攝入需求很大的士兵在古代沒有足夠的糖油維生素。只能靠大量攝入米、餅、小米這些東西。別說軍糧,就是現代抗震救災之類的場景下,方便麪都不算最好的救災物資,因爲方便麪需要熱水泡開,很多時候時候並沒有燒熱水的條件,而且方便麪體積太大了,保質期也短(對,你沒有看錯,方便麪保質期只有半年,所以方便麪肯定沒有防腐劑).

行軍打仗都是攜帶體積小,耐餓的東西,味道都在其次,現在軍人行軍也是帶壓縮餅乾之類的。方便麪這麼大的體積,泡開了軍人兩口就喫完了,軍人估計最少得喫兩三袋。你算算一個人能帶幾天的量。運軍糧運這個得佔多大地方,費勁運來,兩三天喫完了還打什麼仗。別說軍人打仗,戶外驢友你見誰帶方便麪的。

抗戰能一天喫上一頓米飯,饅頭,大餅都是奢望吧? 喫泡麪更不現實,還得沒事就燒開水?有撕調味包,等泡麪泡好了,早就被轟炸死了吧?幹喫更難受,費牙喫,還割嗓子!最關鍵不扛時候,一桶泡麪能比喫一個饅頭,一個大餅扛時候? 還有打仗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泡麪更不易攜帶,雖說輕便,但是包裝容易損壞!

別說古代了。就說現代。就說08年地震。空投下去的還是方便麪居多。食物這東西。首先是保證能充飢。第二,保證乾淨衛生。第三保證口感。壓縮餅乾可以做到這一地步。但是不能解決經濟性。煮兩包今麥郎面加兩根王中王火腿。端起碗,咕嚕咕嚕的喫完。不比干肯兩塊麪包強?現代化的標誌是大工業化。大工業化建立在科技和管理的基礎上,這二者代表了人類理性的成就。可以說,現代社會是理性社會,它區別於古代社會的隨意性,或者說隨君主意志性。

方便麪在古代應該是最好的軍糧了吧!古代也好現代也好,軍糧的要求,好不好喫不重要,營養不營養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方便快捷,方便麪也不一定需要煮開水才能喫,戰爭期間觀音土都能嚥下去,有方便麪麪餅,那不就是奢侈品了?東漢小麥才普及!小麥原產阿拉伯,西漢之前小麥只有貴族才能喫到!西漢絲綢之路開通,小麥纔算普及起來。古代軍糧還是稻米纔是主要的。畢竟稻米產量大,中國南部,稻米最少一年也可以種植兩季。小麥一年只能種植一季!

古代行軍能喫上方便麪那簡直是美味,我們要以古代的生活條件來衡量,古代能喫飽就不錯了,還管喫幾天就吐,喫不飽這種事情,要知道全中國能喫飽飯也近30年的事情。等你參加過搶險救災就知道了,方便麪纔是最好的選擇,別說自發熱食品,(米飯,麻辣燙,方便麪)都不如普通方便麪。條件好的時候,還能整個火腿腸,午餐肉啥的,簡直舒服的一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