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为什么丁元英能帮王庙村脱贫?他的战略思维,值得每个人学习 一、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去驯化未开化的村民

看过《天道》的人,都会被丁元英创造的王庙村神话所震撼。

一条鸟不拉屎、穷得裤袋叮当响的贫困村,村民都自觉无望,信上帝也不管用。

但是,自从村里来了丁元英,就管用了。

为什么丁元英就能帮王庙村脱贫呢?

因为他有战略思维。

那他是具体如何用战略思维,帮助王庙村脱贫的呢?


一、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去驯化未开化的村民


不得不说,王庙村的村民确实没怎么见识过世面。

这表现在他们不了解市场经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拿到市场上去竞争的核心能力。

幸好丁元英帮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正如他所说:

“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对从小就忍受饿肚子、经常要喝西北风的王庙村村民来说,忍不是难事,但他们要怎么才能能呢?

丁元英为了挖掘他们的才能,采用的战略,和《好战略,坏战略》这本书里的做法如出一辙:


1、调查分析


首先,他和拯救王庙村2个发起人叶晓明、冯世杰聊,确认了他们两个都想在王庙村生产音响。

为了促成这件事,丁元英亲自去了王庙村去做实地调查分析。

到了王庙村,他和本村的冯世杰边聊边沿着村子走动。

在走动的过程中,他发现这条村的路面坑洼不平、电线东拉西扯,都是破旧的老房子。

村里大概有100多户人家,有技术专长的是周国正、吴志明、李铁军和村东头的刘大爷。

村里的部分男人娶不起媳妇,孩子上不起学,更令他吃惊的是,有些人家居然穷到连1年4块钱水电费都交不起。

对王庙村的地形村貌、人口状况和经济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丁元英再通过相关的杂志、广告、网站和冯世杰他们提供的资料等所有可能的渠道,去了解音响行业的状况。

通过分析、研究各种信息,他制定了针对王庙村经济的商业运作计划。


2、扬长避短


丁元英制定的商业运作计划,充分体现了他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

他根据经济学里的“局限”理论,决定不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硬碰硬,而要错位竞争。

为此,丁元英总结出王庙村要生产的产品需要满足以下4个特点:

(1)  面向高消费阶层的高品质产品,社会总需求有量,不足以承载现代化工业流水线,达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产基数。

(2)  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的投资规模无法形成工业流水线生产。

(3)  是比较容易掌握和传授的技术,是人都能干。

不是和人家比技术,是比工夫,比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

(4)  是可以分解加工的产品。每个农户都能利用家里的房屋和院子生产,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

这4点,丁元英运用了经济学原理的“根”:需求定律,从高消费阶层的需求出发,专注只做满足他们需求的高品质产品。这样的数量虽然不会很大,但养活王庙村的村民足矣。

由于数量不大,达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产基数,现代化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企业,必然会放弃这块边缘市场。

产品的技术门槛还得低,因为王庙村稍微有点技术的,也就四五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主要就得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去竞争。

而且受王庙村的条件所限,不可能在这里建工厂,集中大家在一起干活。

只能做可以分解加工的产品,这样每个农户在自家完成就可以了。

而且这个做法相对比较灵活,多劳多得,到了农忙插秧收割季节,大家可以先忙完这个,再做音响。

不得不说,丁元英制定的这个商业计划,是为王庙村量身定做。

计划的实战性,和村民的能力是匹配的,体现了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3、        连贯行动


经过扬长避短制定了商业计划后,丁元英设计了以下连贯行动:

(1)  拉投资人入股

王庙村要走市场化路线,得成立公司。另外,他们生产要买一些设备以及原材料,这些都要花钱,但是村民们没啥钱,所以他们必须引入风投。

丁元英给他们物色的投资人是欧阳雪,并且欧阳雪要占51%的股份,从法定程序上可以控制这家。不然万一公司的人管理失控,欧阳雪是最大的受害者。

那他为什么会选欧阳雪,而不是好朋友韩楚风呢?

正如丁元英所说,欧阳雪满足人文背景、出资能力和平等身份3个条件。

欧阳雪具备可以出资100万的能力,她曾经也是穷孩子,也没怎么上过学,和王庙村的村民文化差不多,大家都属于平等身份。

但是,韩楚风就不一样了,他对村民而言是高高在上的硕士高才生,是正天集团的董事长。

穷人容易有仇富心理,相对而言,欧阳雪会是更好的选择。


(2)  借助女友芮小丹和詹妮,为格律诗造势

(3)  拉乐圣、入局

(4)  展览会引爆市场

(5)  和乐圣打官司,不中用的人不留,把肖亚文推向前台


(未完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