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下)⑥

三十四、

原文:略。

译文:

略。

提:

《尽心下·二十四》与《尽心下·三十四》合二为一即可得到《道德经·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故,诸子百家思想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为了救世而存在的,而救世的实质救世救人,救人的实质就是救人性,而人性的背后就是人心,人心的背后是整个天地。

点:

文中所谓“说”(大人),在今时更多在意于不同的社交场合与社交对象。

一个人真正“立人”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所凭借的不是坐拥豪车房产;也不依赖奢靡的日常生活;更不仰仗于已然腐朽只知享受的内心之核。

真正“立人”于社会的是:人。

那么,人与同为人的族员交往、生活等,只是相互促进,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若与非人的禽兽哪怕因为种种原因有所交集,也更无需害怕了,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你的身边,因为,他们不属于人族,那又如何真正长久地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呢?你现在所受到的压迫、磨难、诱惑等只是让你更好的做人罢了。

三十五、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修养善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丧失,也丧失得很少;一个人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保存得很少。

只提不点:

此节孟子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如何修养善心:即减少欲望。

另:

此节内容若有在以不同方式修行自身的人会看出来,这节的存在适合于儒、释、道入门修行者的效仿与贯彻,在此就不多做说明了。

三十六、

原文:略。

译文:

略。

提(点):

文中出现了一件贤者不忍心做的事,为《尽心下·三十一》提供了一个实例,即:父亲在世时所喜爱吃的东西,等父亲过世后,子辈则不忍心再去吃。虽说此间充当实例的存在有些牵强,但还是告诉我们一点:不忍心做的事,一般来自于对自己亲人的仁爱,故不忍心则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