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撞見意外橫財


坊間茶餘飯後調侃房產江湖趣事:五年前。某男包二奶,購進一套四十萬房子給二奶住,每個月給二奶三千塊錢。今年跟二奶分手了,某男把房子賣了,得款百二十萬,算下來不但白玩了二奶六年多,最後還淨賺六十萬。某男感慨萬千,原來包二奶也是種投資啊!老婆得知道後,一個巴掌甩過來,怒罵道:爲什麼你不多包幾個?

近些天,我埋頭整理藏書,也發現了隱藏在書堆裏面的趣事:部分書十多年前買來不過二三十元,現在二手價居然兩三百元,而且有的已經不再出版,彌足珍貴!就是說,那些書不但增長了我的知識、給了我心靈的愉悅,還悄悄地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橫財。雖然把書籍與二奶放在一起,對書籍有些褻瀆,但我也禁不住感慨萬千:當時何不多買幾本呢?

參照經濟學理論來解釋,當全民皆商追逐財富夢想,如果你此時再奢談理想情操、價值意義等爭吵不休而沒有標準答案的話題,無異於向中低收入階層調研北上廣房價高低那樣不着調。境界不同的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定價高低自然有別,交易就無法成立。社會道理其實也不過如此,比如人際間互動言談,十之八九是廢話,但正因爲是廢話纔有約定俗成如商品一斤幾元有價格標籤,人們不用思考就可以聽懂開始交易,我們許多社會互動纔可以繼續下去。但問題是可那些看似不着調的,又不提供標準答案的書籍,最後卻成爲我們共同理解這個世界的基點。

更爲弔詭的是,那些遠超時價的書,恰恰是那些思想深刻、問題尖銳、愛憎分明的著作,而不是柴米油鹽醬醋的日用消費知識。那些書,即使時光蹭刮、即使一版再版、即使跡跡黃斑,它們依然靜靜地潛伏在人們常常忘記但耳熟能詳的某角落。它們也許寂寞無聞、也許篳路藍縷,如商周青銅器物鏽綠着歲月的風塵,但內斂的光華卻草木般生長着人們不經意間被飢餓喚醒的饕餮慾望。反觀那些胭脂時尚、勵志煽情、奇聞怪事的書籍早已淪爲按斤收購的廢品。爲何呢?思考許久,答案也許就藏在密爾的話中:做一個不滿足的人勝過做一隻滿足的豬;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勝過做一個滿足的傻瓜。

時間不捨晝夜,人間滄海桑田。某男提起褲子卷着鉅款消失在市場泡沫的幻影裏繼續着醉生夢死,二奶人老珠黃獨倚欄杆回望天寶年間事。那些耽美人性慾望過後的得失如何呢?雖然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卻無權躲避生命的困境:人類最難堪的存在就是靈魂必須時時刻刻面對日漸式微的肉體,在生命盡頭,肉體消失,靈魂何去何從呢?我想,那些經典的書也許會告訴我們方向,或者給我們思考的線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