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间势同水火,看我如何化干戈为玉帛!

作者 | Yentl 幸福双翼学员

1

婆媳关系,千古难题

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在我们家也不例外。


我婆婆比较强势,爱做主,什么事情都是她说了算,结婚十几年来,我对她一直都是忍让的状态。


记得以前逢年过节,她都会从老家来住一段时间,每次都让我非常痛苦,忍耐的日子又开始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和闺蜜吐槽说,她又来了。


四年前我怀二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从此之后我对她恨之入骨,甚至闻到她的气味都觉得难以忍受。

从那次之后,我决定“奋起”,不再忍耐,和婆婆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她越界,我马上给她摆脸色。


刚开始学“家学”的时候,我试着重新去面对与婆婆之间的疙瘩,但还是不太愿意去和婆婆谈论这些问题。


一位资深的学员建议我,先找一个安静的时刻,回想那些被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回忆,然后学会拥抱当时无助的自己。


回想起那个瞬间,我哭得稀里哗啦,麻木多年,又重新感受到了情绪的流动,内心也感觉更有力量了。


从此以后,我发现我可以在饭桌上、在孩子面前,偶尔说说婆婆做得好的地方。但我还是心存芥蒂,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去接纳她。


一旦产生摩擦,以往愤怒和回忆又会按捺不住,不断上升再次成为我的情绪按钮……


2

发生矛盾,积极暂停

上周,女儿不愿意自己吃饭,我们不想让婆婆管她,但她不听,非要去抱她哄她。


我向她表明了自己的界限,希望孩子的教育问题由我来管,她不要参与。


尽管我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都带着觉察,也尽量去做到不带情绪地表达。


但我内心知道自己还是有情绪的,所以表达完之后,我立刻房间,做到积极暂停,同时在班级群里寻求支持……

但当天晚上,我还是失眠了。


3

学习成长,自我觉察


还没学习前的我,完全不懂什么叫界限,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事。


我和群里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讨论过自己的情况,才发现自己是个非常典型的“考拉”性格——


温和谦和平和,有耐力,包容忍让,凡事不形于色,但如果情绪积累到临界点,发起脾气来可能会六亲不认


一位同学的分享,让我明白了表明界限和坦诚沟通的重要性,在与伙伴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愈发平静。

幸好,有大家和我一起结伴同行。


在这样安全又能量满满的情况下,我每天带着觉察与爱生活着,至于如何面对婆婆,我还是选择先学习接受自己的不接纳。

但万万没有想到,因为一盘菜,我和婆婆的矛盾与冲突又再次升级。

4

盘子破裂,不欢而散

昨天晚上,儿子帮忙盛饭,电饭锅上刚好蒸了一盘鱼,婆婆便对儿子说:


“你不要端,太烫了,奶奶来。”


儿子没有听,他感觉靠自己能端起来,就自己动手了,但走到半路,就听到盘子碎了一地。


先是一阵噼里啪啦,随后便是婆婆生气的声音:


“都让你不要拿!都说我来啦!”


儿子很不高兴地走进房间,锁上了门,我敲敲儿子的房门,先肯定他的情绪:


“你现在很伤心,妈妈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候还是会犯错。”


“妈妈小时候也打烂过盘子,我都这么大了,还不是也会打烂,这都是很正常的呀。”


我希望让儿子、也让婆婆知道,我是允许孩子犯错的,要用成长的思维去看待“错误”。


我继续用启发式提问跟儿子聊天:


“每个人都会错的,现在错了,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去解决它呢?”

儿子还是不太愿意出来,他说怕奶奶骂他。我没勉强儿子,反而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待在房间,平衡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婆婆看到一地的鱼后,情绪变得更差,我先主动过去收拾。

5

情绪积压,一时爆发

收拾的时候,婆婆又在那里骂骂咧咧,但我知道她那是习惯性的唠叨,她说:


“都说了我来,都说了太烫,就是不听就是不听……”

我一边收拾,她一边说个不停,但我心想还是尽量不要去插手这件事了。然而,婆婆的唠叨一直没有停止,我最终还是开口了。我平静地说:


“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也不想说他,只是你这样说的话,他就感觉……”


我话还没说完,婆婆就凶巴巴地把我打断,同时插腰瞪眼开吵:


“我就不能说话了?把嘴巴缝上好了!……”


新仇旧恨,开始一股脑倾泻出来,婆婆把前几天被我阻止插手女儿吃饭的事情,也拿出来“算账”。


她说:“做奶奶的看到孙女哭,我又刚好吃完饭了,就想去帮忙带一下,让大家好好吃饭,我就错了吗?“


“你跟我说孩子是你生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能管?!我都忍了,我都成外人了……”


原来,婆婆的情绪已经憋了好几天,情绪是会积累的,今天她把那天的情绪也一起发泄出来

我说:“妈,我们没有这样的意思啊,你误会啦。”


但她还是很生气,我的情绪也上来了,跟她越说越大声。


6

缓和气氛,情绪流动


正当我觉察到自己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不想再次进入“战斗模式”,不想重蹈覆辙,我立刻调整了自己,并正向表达:


“我不是想跟你吵架,我希望我们可以不带着情绪地说话。”


她生气地说:“我没有吵架,我只是说话比较大声。”


我说:“你看你还插腰。”


她不好意思地把插腰的手放下,说道:

“老家里每个人说话都是这样的啊,哪有像你们那样小声的。”


我说:“不是大声小声的问题,是不带情绪的问题。”


她讲着讲着就开始哭了,她哭着说:

“我好冤枉啊,从小就是那么辛苦的命,怎么就命这么苦,那么辛苦地帮子女帮媳妇干活,也只讨人嫌……”


越说越远,越说越严重,我意识到她陷入了悲惨人生自我实现模型,我试着帮她看到全貌:


“你三个子女都在深圳,都住在附近,好多人都没有办法做到了,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婆婆还是陷入悲伤不能自拔,不停把自己排除在幸福画像之外,陷入“受害者”的角色。看到我们一家四口相亲相爱的场景,婆婆被刺痛了。


她说:“难道他儿子不是我生的吗?我就是外人了吗?”


因为自己的“想不开”,把自己搞得如此憋屈,我开始感受到了婆婆的可怜之处。


她让我想起春节的时候,我爸端着茶果,当我撑着伞的一刹那,不自觉把手搭在爸爸肩膀上的一幕,这让我心中涌出了一种爱的感觉。

我张开双臂去拥抱哭泣的婆婆,她闪开了,我给她递纸巾,帮她轻轻地拍背……

 

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听她哭,听她讲,让她的情绪得以流动。

 

7

可交时刻,打开心门

 

感觉她哭得差不多后,我知道可交时刻来了,我先通情后达理说:“我知道你很不开心,很难过。”


她说是啊,所有人都不理解她,她的儿子女儿、媳妇们全都不理解她。


我继续拍她的背,肯定她做得好的地方:

“我心里一直都很清楚,你确实为我们家做了好多,比如早上一大早就过来帮儿子煮早餐,为我们家的一日三餐奔波,还经常货比三家,去帮我们省钱。”


“这些我都记在心里,而且我也常常告诉孩子们,你真的特别辛苦。”

她说她不辛苦,同时也一直在说她要回老家了。


我说:“回不回老家,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暂时不讨论。既然已经说到这份上了,那有些事情还是说清楚吧。”她不哭了,安静地看着我。


感觉到她的心门打开,我说:


“你感觉我不喜欢你,对吗?”

“第一,我没有不喜欢你,可能有时候我自己有些个人情绪,大家都是一家人,开心与不开心都直接表现出来,跟你没有关系。”


“我也坦白跟你讲,我对你有意见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怀女儿七个月时发生的事,那件事对我的影响确实挺大的。”


她似乎有点想不起来是哪件事,我还是坦诚地叙述了一遍那件事情,其中也包括老公姐姐让我不愉快的行为。


她回忆起了一部分,说道:

“我不知道你爸第二天还来说你了,也不知道你姐会来说你呀。怎么会这样子呢。”


我猜事件发生之后,她感到很委屈,回去就马上跟家人哭诉,但有些话传过来传过去,就变味了。


现在的我看问题更加全面,听到婆婆的解释之后,比较释然了。


但我还想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时我顶着一个大肚子,为你们家生孩子,一点小事你就不高兴,就要回去哭诉,第二天爸(家公)又跑过来说我。


第三天我都住院了,姐不但一句问候都没有,还生气地说想让你帮我带娃,就要好好跟你相处。


大家都在批评我,没有一个人站在我这边。你想想,我能不难过吗?”


我居然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平衡情绪四步曲(觉察、接纳、转化、表达),终于将心中的疙瘩跟当事人说出来了。


8

小家大家,先后有序

她认真听完,也讲了一些让她心里不舒服的事情,又再次重复说我们四个才是一家人,她是外人。


乘着这个机会,我跟她说清楚小家庭大家庭的关系与次序:

“怎么讲呢?我说我真的没有把你当外人。只是小家庭大家庭的关系。”


“我们四个确实是一个小家庭。那加上爸妈的话,那就是一个大家庭,加上哥姐,也是一个大家庭。希望大家庭就不要管小家庭的事情,不要去干预小家庭的事……”

姐姐干涉我们家事的事情,我也和婆婆讲清楚。


她说你姐哪有干涉你们什么事情?真有的话,只有医院里面那一件。


我说:“还有啊,比如说你的女儿不想让你和爸分开,建议我打掉儿子先不生。”


她立刻说:“我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自己的子孙怎么可能不要呢?”


我平静地说:“对呀,我知道你肯定没有这个想法,可是你女儿不愿意你们分开,所以就自作主张,对我们指手画脚。”


那时候的我,已经可以不带情绪地说这件事情了。婆婆又说:

“就这两件,那就算了吧。”


她倒反劝我,我继续让她加深认知:

“那事实上这样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比如她四五点叫我起来送爸的事。”


婆婆说:“哪有需要去送啊,那么早,送人有什么意思呢?”


我还举了一些例子,她说她都不知道,我说:

“是啊,所以我就说是姐的问题,我希望她不要干涉我们小家庭太多,之前她确实干涉我太多了。”

9

表达立场,界限分明


趁这个机会,我也想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于是继续举例说:

“自己的上下牙都会打架呢,人与人之间矛盾肯定也会有的。”


“就像我爸妈跟弟媳之间,肯定也多少有一些观念不一致的地方。爸妈跟我吐槽的时候,我就对他们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你们做好饭,带好孩子,有空就逛逛公园,这样就很好啦,自己也会开心。


“我绝不会去让我弟去告诉自己老婆要如何做,这样做,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她比较平静地说:“嗯嗯,矛盾肯定是有的。”

我说:“对啊,有矛盾之后,你就跑去跟他们哭诉,话传来传去,就变味了。如果你在这边有什么不愉快的,就直接跟我讲,不要把自己憋坏了。”


后来她还说了一些儿女们对她都不好之类的话,又陷入了悲惨人生自我实现模型。


我说:“妈,你这样又是偏见了,你看你女儿是对你好的,她一直是在为你说话,只是方法用错了而已。”


现在经过学习,更懂得正向表达自己的立场与界限,更有底气了。


婆婆不再说话,我看大家都逐渐平静,就叫大家一起吃饭了,之后,我们的交谈也很正常。

第二天,婆婆一早就来到我家,虽然看起来心情不是特别愉快,但也正常地开始打扫卫生、送孩子上学。

1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与婆婆之间的沟通过程中,我意识到:通过“家学”的学习,我成长了很多。


在社群里通过30多天的肯定签打卡,我的内心力量越来越强大,已经有能力去面对并突破过往的一些疙瘩。


现在这些疙瘩算是解除了、释然了,但不代表以后我们就可以毫无障碍地相处。


起码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要用我们的0到100接纳法,去重新看待婆婆,重新认识婆婆,将她加入肯定签行列,为坦诚沟通架起更好的桥梁。

学习成长就像挖土豆一样,有人一开始就挖到了,有些人像我一样,可能要挖得更久一点。但没关系,只要不断成长自己,有一天一定能挖到一大箩筐。

 

“当我们的内心饱满而充实

我们的其他关系

也会随之变得更加

亲密、健康、温暖。”

 

编辑 / 黄慧文、斗斗

排版 / 丽雅

图片 / Pixabay,优酷视频

※如无意间侵权,联系即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