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並快樂着——《回到春秋讀論語》第1章

讀書人怎樣有一個快意人生?參透了這三重境界,學習其實很快樂

孔子說:“學習能按時溫故知新,心中不是很欣喜嗎?有同門學友從遠方來,不是更加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不怨不怒,不就是君子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之一

    這天孔子的心情一定很好。也許是又新進了幾位弟子,孔老師結合自己的爲學經歷,喜滋滋地將做學問和立身處事的要訣傳授給同學們。其核心就是讀書人怎樣有一個快意人生,前後貫穿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年輕時要拜在名師門下,聽傳道,學而時習。這個“習”,是理論聯繫實踐的“習”,宋代大學問家朱熹把個“習”字說得很形象:“習,鳥數飛也。”就像春天農家屋前常見的小燕子,整天飛過來繞過去,練習飛行技巧,小鳥內心別提多快活,真是“不亦說乎”。這個“說”字讀作“悅”,古代兩字通用,意思就是喜悅、歡喜、快樂。

這裏重點來了——“學而時習之”,強調不能死讀書。學習需要理解,明白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所以古人認爲“學”,就是“覺”,就是“明理”,就是“悟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時習之”,時時刻刻,學以致用,反覆實踐。實踐的過程,德育當然是擺在首位的——學習做人的各種美德與禮儀(習禮),另外還包括學習莊嚴神聖的音樂舞蹈(習樂)、進行體育鍛煉(習射),還要考駕照(習御),研究數學和訓練運算能力(習數),等等。用現在的話講,大體上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說起全面發展,孔老師本人就是一最好典型。生而好學的他,終生都在給自己充電。很多人讀書是爲了能捧上鐵飯碗,享受俸祿,但孔子的求學不是爲了喫飯,而是精神世界豐富和完成的過程。

孔子自小就學習各種祭祀儀式和禮儀德行,並且還反覆演練,到26歲時,已是魯國小有名氣的學者。但他並不滿足,逮着機會,就迫切地向郯子請教少昊時代的職官制度、典籍歷史等。少昊是三皇五帝之一,郯子是少昊後裔,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故事的主人公,有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孔子曾專程尋訪擅長音律的萇弘,多次登門求教韶樂與武樂的異同。孔子是位音樂發燒友,甚至聽了三個月的韶樂,竟然忘記了肉味。一位名叫師襄的古琴大師,更是從沒見過孔子這樣拼命學琴的人。他向師襄學一支新曲,從技藝到神韻,從志趣到精神風貌,反覆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看見文王的影子在樂曲中表現出來才罷休。

道家的鼻祖老子,孔子只跟他見過一次面,但只此一回,便論盡了人間蒼穹。無涯理道,生命萬象。孔子虛心好學,甚至連遇到7歲的小孩也肯謙恭地行師禮。他周遊列國時,一天正坐車趕路,發現前面幾個小孩在路上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車被土城擋住了,孔子下車,微笑着問:“你怎麼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其中一個叫項橐的神童回道:“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那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經過幾番問答,其口才實在讓孔子折服,於是當場拜項橐爲師,並繞“城”而過。

孔子的體育成績更是彪悍,大概源於貴族血統的父親遺傳吧,他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聞名的大力士。孔子從小就力大過人,據說可以舉起沉重無比的懸城門,再加上經常的訓練,練得一手好箭術,遇到那種大場面的儀典活動,人們都會爭相觀看他的射箭表演。

回到正題。接下來是第二重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有所成之後呢,弟子們當然要出去幹一番事業了。但參加工作之後,還有學長學弟自遠方來,相互切蹉學問,交流信息,絃歌一堂,豈不更加快哉?

“朋”這個字,現在都和“友”字連起來講,指一般的朋友,但古人有嚴格的區別。《禮記》的解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在同一個老師門下求學的,叫做同門。同門之間稱作“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同學。而“友”則指“同志”,即志同道合,相互之間志趣相投。要是同門又恰巧志向一致呢,那就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了。

不過孔子在這裏強調的是“朋”,因爲“朋”這種關係是維繫弟子之間感情的紐帶。大家都是孔門弟子,人生志向和所走道路可能不盡相同,但在孔老師的精心教誨下,大家都確立了人生目標,都對學問之道有孜孜的追求,同門的友誼是長存的。那時交通不便,見面一次不容易,所以一旦有同學自遠方來相聚,那歡樂自然是溢於言表的。

最後第三重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修養有成的君子境界了。“慍”是心裏燥熱、不冷靜,引申爲怨恨、生氣、發怒。就一般人而言,如果感覺自己有一肚子本事,又是有學問又是有道德,但卻沒人瞭解,沒人關注,沒粉絲點贊,更沒朋友圈轉發,就難免會心生怨恨,要大發牢騷了。而君子應該怎麼應對呢?孔子認爲正確的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

君子只求有德,至於別人知不知道,根本就不要去惦記着,不會輕易受到外界干擾影響。哪怕只有天知道——“知我者其天乎”,也不會發脾氣,不會心生怨恨,自己只管做君子就是了。呵呵,很爽吧?這已經是修煉到學問的高深境界了。正如朱熹所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孔夫子的教學方法實在是妙,引導同學們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成長爲正人君子。

翻開《論語》,第一眼看到孔子的人生態度,就是樂觀地對待人生。而通篇的《論語》,居然從頭到尾沒有一個“苦”字,偶爾談到“憂”,也是“樂以忘憂”。孔子那種心裏自得的樣子,那種樂趣快暢的人生感受,確實是把追求理想看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孔子的精神家園是充滿幸福陽光的。

讀完了,還有2個成語請記下來:

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


拓展閱讀 :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此章勸人學爲君子也。孔子曰:“學者而能以時誦習其經業,使無廢落,不亦說懌乎?學業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己講習,不亦樂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誠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蕅益大師:此章以“學”字爲宗主,以“時習”二字爲旨趣,以“悅”字爲血脈。

鄭汝諧先生:此數語,蓋孔門入道之要,故以爲首章。古人之學,必有入處。於所入處而用力焉,是之謂習。顏子之克己,曾子之三省,皆習也。

程子: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悅)。又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尹氏: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朱子: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悅)之深,而不已焉耳。

《論語正義》:《學記》言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來之,此大學之道。然則朋來,正是學成之驗。……《中庸》雲“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學相長之益。

《論語正義》:《禮·中庸》記,子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論語》下篇,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正謂己之爲學,上達於天,爲天所知,則非人所能知,故無所怨尤也。夫子一生進德修業之大,鹹括於此章。是故學而不厭,時習也,知(智)也;誨人不倦,朋來也,仁也;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不知不慍也,惟聖者能之也。

康有爲先生:禮時爲大,故學亦必隨時而後適。孔子爲時聖,學之宗師也。時亦兼數義,日知月無忘,則時時爲學;循年而進,無時過而難成,亦是也。……上論一書以時始以時終,以明孔子之道全達於時。……於己身首言學,於人倫首言朋,蓋萬理有變,而學之與朋,貫萬億世而不易者。

錢穆先生: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爲學之自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孔子十五志學以後當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孔子三十而立後當之。苟非學邃行尊,達於最高境界,不宜輕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後當之。

……學者讀《論語》,當知反求諸己之義。如讀此章,若不切實學而時習,寧知不亦悅乎之真義?孔子之學,皆由真修實踐來。無此真修實踐,即無由明其義蘊。本章學字,乃兼所學之事與爲學之功言。孔門論學,範圍雖廣,然必兼心地修養與人格完成之兩義。學者誠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終身率循,亦不能盡所蘊之深。此聖人之言所以爲上下一致,終始一轍也。

伊川先生:今之學者有三:辭章之學也,訓詁之學也,儒者之學也。欲通道,則舍儒者之學不可。尹侍講所謂“學者,所以學爲人也”。學而至於聖人,亦不過盡爲人之道而已。

朱子:所爲學者,果何學也?蓋始乎爲士者,所以學而至乎聖人之事。……夫子之所志,顏子之所學,子思、孟子之所傳,皆是學也。其精純盡在此書,而此篇所明又學之本,故學者不可以不盡心焉。

《論語後案》:蓋學者所以學聖人之道,而聖人往矣,道在方策也。

【學習參考書目】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註》《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講要》《論語點睛》《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注》《說文解字》《朱子文集》《論語後案》《論語駁異》《採榮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