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壕吏》中征兵的正当性问题

文/常书远

——杜甫的立场和人性与康震的立场和人性

  上次我写的对康震解读《石壕吏》的问题,是站在假设康震说的官府强抓兵丁是国家正当行为的前提上。即使在这个前提上分析,都得出康震的解读是诡诈欺人,自相矛盾的。

  那么这一次再专门讨论一下《石壕吏》中官差强抓百姓服役是否正当正义的问题。

  如果站在当时朝廷的立场,以及所有食君禄的人比如郭子仪的立场,那当然是正当正义的。因为既然享受着朝廷的恩泽与荣华富贵,解朝廷之危难符合人性知恩图报的逻辑,哪怕这个朝廷已经腐朽了。人性的逻辑不一定需要崇高伟大的理由为支撑。郭子仪在历史上仍然是功绩卓著的正面人物没有问题,起码他遵循了人性。

  即使是站在杜甫的立场上,如果杜甫也支持官府强征兵丁,杜甫的人性照样没问题。因为杜甫是士人,可以免服兵役,混得再差,也是受国家照顾的阶层。受国家照顾的特权阶层,有理由去理解国家的非常行为。

  至于站在以老妪一家为代表的普通穷苦家庭,家里穷到媳妇“出入无完裙”,不能见客的这些底层家庭,朝廷的军队也好,安禄山的军队也好,都没什么区别。他们没有受到国家的恩惠与施舍,相反他们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养活了国家,养活着郭子仪、杜甫这些人。而这个国家却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平的环境,还继续让他们雪上加霜,所以朝廷的征兵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力的“正当性”,没有价值上的正义性。安禄山只是最终失败了,否则在百姓眼里,无非又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而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廷的军队来征兵,他们抵触且无法抗拒,若是安禄山的军队来征兵,他们也一样抵触且无法抗拒。不可能只认官府为“自己的队伍”,而叛军来征兵,就一头撞死。中国历史上叛军那么多,为什么动不动就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几十万甚至百万之众,就是因为大部分百姓没有什么“谁是自己的队伍”的概念,叛军一来,并不抗拒服从。

  如果历史的结果不同,如果安禄山成功了,那么跟随安禄山的百姓,在康震教授口里想必又会被赞美成造反有理的革命群众,而之前强抓百姓服役的官府,一定会与当年抓壮丁的国民党一样被唾弃。

  杜甫之所以是伟大诗人,在于他除了有普通人性,还有升华了的人性。他的普通人性是他因为受到国家照顾,所以心底里忠于李唐王朝,希望朝廷打败叛军。而他升华的人性则是他投宿石壕村的那一夜,所见所闻在内心经历的激烈碰撞。他看到老妪一家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都已战死,而官府仍来她家征兵。家中仅有的男丁老翁逃跑,官差大发雷霆,最后老妇请求官差放过他们,她愿意上战场为军士们做饭。

  而他杜甫就在旁边,可他是特权阶级,可以不服兵役,自己受着朝廷的恩惠,却眼睁睁看着朝廷的危难最后由这些悲惨的百姓去承担。那一刻,杜甫的心里想必经受着一种来自价值体系的煎熬、质疑,最后化为对老妪一家深深的怜悯及对战争的痛恨。

  这就是杜甫之所以是诗人的升华了的人性。

  如果杜甫只是冷眼旁观,与石壕吏一样的铁石心肠看待这一切,杜甫的人性也没太大问题。只不过没有升华的人性,只有最基础的人性,只认一个死理:自己受国家照顾,所以理应一根筋支持政府。

  人性既可以很崇高,也可以很基础,很低微,但一定有人性的逻辑。

  所以康震教授的搞笑就在这里。他肯定没有杜甫升华了的人性,要命的是,他的解读连基础的人性都没有。

  一个现代人,又没有食唐朝的君禄,却口口声声“这是咱们的军队,不是叛军的军队”;在没有利益瓜葛的情况下,无条件支持一个已经腐朽的古代朝廷的一切行为,这是一种现代人的犯贱行为。

  因为无条件支持唐朝政府的一切行为,所以朝廷对无数百姓家庭造成的痛苦,就被他美化成“只是态度不好”,被他描述成百姓的爱国自愿行为,让百姓从中获得“幸福感”,把一千多年前的悲惨百姓从意志上强奸一遍,这是康震的下流与险恶。

  康震,一个现代文学教授,境界远不如一千多年前受封建思想局限的杜甫!

  康震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他的言论既没有升华的人性,也没有基础的人性?

  有一句话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借用这句话,在当今有些文化人那里,一切文学解读都是对现今的指涉。你以为他们只是纯粹地解读文学?错。他们是在有意无意,或者不知不觉地构筑一个话语价值体系,在古往今来的一切资源中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然后任意打扮,输出他们自己的思想。我们当然知道他们的心理。


2021年3月22日灯下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