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東坡突圍》

第二次讀這一篇《蘇東坡突圍》了,讀得匆忙了一些,卻也花去了半個小時,只是心情相對平靜。

第一次讀之前,我在家人面前犯渾了好幾天,自我感覺非常不好,自以爲度過了一段堪比黃州的苦悶。然而因爲這一篇散文,我去看了《蘇軾傳》,現在儘管我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是那些腳步的痕跡,還隱隱約約地刻在我的腦海裏。於是再去看這篇散文,便覺行雲流水,酣暢淋漓。

但其實沒有太多波動的情緒,烏臺詩案也沒有什麼值得了解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小人的誣陷,蘇東坡哪裏會太多辯解的本領呢?詬辱之下,他只好承認了。“逐次隱諱,不說情實,再勘方招。”這畫面,看多了,害怕自己的眼睛都被薰染得骯髒了,於是也不肯多看,匆匆翻過幾頁紙,任穿堂風吹將過去,嘩啦,嘩啦。

其實和《蘇軾傳》相似的,還有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我不瞭解讀者對這兩本書的評價,也許人們對後者的評價還要高一點吧。《蘇東坡突圍》裏面說,總覺得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寫得太理想了,畢竟林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爲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爲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這是蘇軾對自己在黃州的生活狀態的描述。然而已經感到害怕的蘇東坡、感到孤獨無告的蘇東坡,在這封寫與別人的信件裏,還會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嗎?

中學的時候,做詩詞鑑賞的題目時,有一闕《卜算子》,我至今還記得,餘老師也將其寫進了這篇散文裏: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在千古傑作被寫出來之前,這纔是蘇軾內心的真實寫照吧。也正因爲如此,他在名滿京師和二十年的喧囂之後,終於又迴歸了安靜,終於得到了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於是我們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國的文化史又一次變得耀眼,後來的文化人們,也多了一個苦難中給自己心靈的安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