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11-15講(3)

第十一講 邊界:爲什麼不能玩“權利的遊戲”?

這節課,講的是“我”和“我們”的另一個主題:婚姻裏的控制和權力鬥爭。

一對夫妻要相處好,需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邊界。

所謂的尊重邊界,並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嘗試靠近的同時,尊重別人說“不”的權力。

爲什麼夫妻也要尊重彼此的邊界呢?

因爲夫妻已經有了太多的"我們",而邊界就是爲"我"保留空間。邊界就是一個人在爲平衡“我”和“我們”所做的努力。

如果你無視對方的邊界,那你的侵入就會被視爲一種控制,協商就會變成權力鬥爭。

當你已經標識了自己的邊界後,他仍然固執地推動你按他的想法行動;並在遭到你的抗議時,認爲你的抗議不合理,這就會變成控制,變成兩個人之間的糾纏。

這就需要我們從兩個角度來重新來思考控制的本源。

第一個角度是從關係視角出發,考慮怎麼做會增強彼此的感情,怎麼做會損害彼此的感情?畢竟對夫妻而言,兩個人的感情是第一位的。

另一個角度是,這麼做,對解決問題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假如能夠幫你解決問題,那再不對的事也有做的理由;反之,事情再有道理,也不應該做。

如何既避免控制,又解決問題?

當心理產生控制對方的願望時,試着理解這種控制背後的需要是什麼,並嘗試直接表達這種需要。

所有的控制背後,都有它的需要在。無論能否被滿足,需要本身都沒什麼錯,值得被看見和表達。

當我們想要控制對方時,我們會把自己放到相對強勢的一方,而把對方放到一個弱的位置,我們是在要求對方怎麼做;而當我們表達需要時,我們的角色和位置就會發生反轉。我們變成了相對弱的一方,要求變成了請求。

別小看這種差別,位置的改變常常就會帶來行動的改變。畢竟,人都不願意被強迫,可是人都會主動去響應一些需要。

讀後反思:這講的內容,讓我對夫妻相處之道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夫妻情感是第一位的”,經營好“我”“你”“我們”三個圈之間的關係是有方法可依的,不要試圖控制對方,玩權力遊戲,情緒安全的表達出自己的需要,夫妻間的關係才能更親密融洽。

第十二講 父母的誕生:如何應對新生命的加入?

對於一個家庭,孩子剛出生的幾年,是家庭最容易出問題的幾年。孩子明明是愛的結晶,夫妻的感情卻會因爲孩子疏遠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家庭結構的重組,衝擊了夫妻二人的共同體。

我們來看看,孩子誕生後,夫妻倆會分別經歷什麼。

對妻子來說,當媽媽常常意味着跟自己的青春正式告別。懷孕、生產、育兒這個漫長的過程,對女性的衝擊尤其大。最直接的衝擊,是身體上的變化。女性會在懷孕的時候發胖、出現妊娠斑。別跟“美”告別這件事,它背後是關係中心的轉移。

這個過程中,如果女性繼續在職場工作,就要面臨“兼顧家庭和工作”的難題;如果選擇徹底迴歸家庭,又會擔心自己的社會競爭力。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成爲母親的女性們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這時候她們會變得非常敏感,會迫切需要來自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以確定她們不是一個人去面對這些改變,以確定她們做出的改變是值得的。

可是這個時候,丈夫正陷在另一個故事劇本里,也有自己的難處。

他們還沒適應這個角色的轉變,他們變成了另一種“功能”,承受着來自家庭各方面的期待和壓力,卻很少有人再問,他們的需要是什麼。

他們想從妻子那裏獲得安慰,卻發現妻子眼裏都是孩子。有時候,他們也會妒忌自己的孩子,覺得孩子搶走了妻子所有的關注和愛。這時候,有人就會用工作,甚至家庭以外的關係,來逃避孩子帶來的角色轉變的壓力。

艱難的角色轉變

在這個角色轉變的艱難的過程中,如果夫妻配合得好、相互調整,就能一起度過這個時期,進入生命的新階段。如果配合不好,夫妻就會卡在一個有問題的家庭結構中,產生很多的矛盾。最常見的一種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就是母親和孩子成了新的中心,而父親被邊緣化。

如何應對孩子帶來的衝擊

首先,要能夠理解雙方所面臨的角色轉變。

角色轉變是一件很特別的事,它意味着生活的重組。在轉變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容易哀悼失去的東西:青春歲月、兩人世界、輕鬆愉快的生活。可是有時候,只有坦然面對這些失去,才能真正享受得到。

對妻子而言,雖然孩子的誕生會給她們帶來一些心理落差,她們也會慢慢從與孩子的相處中,找到新的樂趣和成就感,獲得新的身份認同。

對丈夫而言,他們尤其要理解妻子承受的負擔,以自己的方式積極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

第二,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要劃定好彼此負責的邊界,約定好不插手對方負責的領域。

配合好的父母會欣賞彼此的做法,他們知道要在對方管教孩子的時候閉上嘴巴,哪怕對方有些想法跟你想的不一樣。

配合不好的父母呢,卻總是愛在對方管教孩子的時候發表很多的意見,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讓對方心生退意。

第三,我們要用心地保護好夫妻的共同體。

順利進入新的家庭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堅定地站在一起。具體來說,夫妻要保有單獨相處的空間,能夠彼此談談話,找到對彼此的支持。

這個空間裏沒有孩子,沒有其他家人,只有夫妻自己。

讀後反思:撫養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看到彼此的不容易,也許能夠讓這件事變得沒那麼難。家裏有了新生命,解決挑戰的關鍵就是保護好夫妻共同體。

第十三講 糾纏:父母和孩子成了“冤家”怎麼辦?

跟夫妻之間一樣,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應該有合適的邊界。

所謂合適的邊界,就是父母和孩子能夠看見彼此的情感,但又不過分敏感;能夠共享生活,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對孩子有規矩和教養,又有包容和愛。並且,隨着孩子的長大,各自獨立的空間越來越大,而共享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什麼是不合適的邊界呢?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邊界過於清晰。這時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會變得生疏而冷漠。

另一種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過於模糊,他們就沒法清晰地區分你我。

他們就會對互相的情感表達過於敏感,很容易在兩個人之間產生又愛又恨、靠不近又離不開的關係狀態,這就是關係的糾纏。

在糾纏的關係中,父母和孩子很容易變成“冤家”。究其原因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沒有形成穩定的依戀關係。

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給到孩子的是足夠穩定的安全依戀,隨着孩子長大,他們會要把父母內化在心裏。當孩子可以帶着這種安全感去探索世界、發展自己時,他們和父母之間合適的邊界也就慢慢形成了。

可是,如果因爲某種原因,這種穩定的依戀關係沒有形成,或者被破壞了,現實的父母沒有來得及內化成內心安全的父母,那麼這些孩子就總是擔心父母會離開,他們會對父母的情感反應異常敏感,隨時擔心父母離開。任何父母離開一點的舉動,都會被他們解讀成拋棄,並引來巨大的憤怒和反抗,進而變成了關係的糾纏。

糾纏的本質,不是媽媽快樂我就快樂,媽媽悲傷我就悲傷,它的本質是敏感。

糾纏關係的三個特徵

首先,是關係的雙方對彼此都極度敏感。

其次,這些孩子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

他們粘着父母,並不只是希望在物理上接近,而是在心理上希望你跟我是同一個人,你要理解我的感受,也想我所想。如果你不如我所想,那就是有問題,就是你想拋棄我。

第三,孩子的這種期待和要求,讓他們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到了和父母的關係上。

因爲這樣的原因,他們就很難有空餘的精力和興趣去發展他們自己,他們變成了糾纏關係的犧牲品。

破除糾纏的兩個思路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破除這種關係的糾纏呢?

第一個建議,是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建議父母和孩子玩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非對抗性的遊戲。

第二個建議,是讓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反應脫敏。就是有意識的降低對父母的情緒反應的敏感程度。

第十四講 糾纏2:如何擺脫過度的忠誠

從理想的家庭結構來說,母親最好的傾聽者和慰藉者應該是家裏的父親,畢竟成年人有更成熟的情感支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是,如果夫妻出現了問題,父親本身就變成了母親煩惱的來源。這時候,母親就很容易轉向更懂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情感慰藉。

而孩子因爲和母親的親密,自然就會扮演這個角色,發展出對母親的過度忠誠。

過度忠誠,會導致關係的彼此關係的糾纏。

既然我對你這麼忠誠,那你也應該這麼對我。既然我這麼懂你,那你也應該這麼懂我。既然我把你當作我的唯一,那你也應該這麼做。既然我只考慮你的利益,那你也應該只考慮我的利益。

邊界模糊的兩個人,難做到彼此有合適的邊界。你忠心的程度居然比我淺,那我就會覺得你背叛了我。可是我又沒法減輕對你的忠心,我只有不停報復你,來表達我的不滿,這種情況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

糾纏中的利用與背叛

覺得自己被利用和背叛,是過度忠誠所導致的關係糾纏最典型的特徵。這種糾纏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處於糾纏關係中的父母一方,是沒有辦法正常的教育孩子的。

更爲複雜的是,過度忠誠結成的親子結盟裏,往往不只有純粹的感情,有時候還真的會有利用的因素。比如:利用女兒的婚姻去爲兒子換取彩禮。

如何掙脫過度的忠誠

第一個建議,是說需要不斷區分,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是父母的事。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每個人都要學着爲自己的事情負責,這就是邊界。還要區分自己的情感和父母的情感。

第二個建議,就是探討原諒的可能性。

這裏所說的原諒,其含義是指: 英文叫forgive,我曾聽一個教授說,其中的give不是給對方的,而是給我們自己的。也就是說,原諒不是給對方寬恕,而是給我們自己空間。讓我們能夠從糾纏的關係中擺脫出來,發展我們自己。

讀後反思:

當你選擇了原諒,最終你會發現,父母不過是有缺點的人,他們也會背叛我們,就像我們自己會背叛自己一樣,而我們也要學着原諒他們,就像學着原諒自己一樣。這是所有糾纏關係的解決之道。

第十五講  疏離:父母和孩子成了“陌生人”怎麼辦?

父母和子女之間健康的邊界,是既有情感交流,又不過分敏感。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過於模糊,他們就對彼此的情緒過於敏感,就很容易產生關係的糾纏。另一方面,如果邊界過於清晰,父母和孩子就分得很開,他們就完全看不到彼此的情感,這就會導致關係的疏離。

如果說糾纏型的家庭裏,跟父母之間的依戀佔據了孩子全部生活的話,那麼在疏離型的家庭裏,孩子就會逐漸不重視這種依戀。

爲什麼會出現疏離的關係

明明父母和孩子是最親近的人,卻好像成了“陌生人”。

造成情感疏離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不全是父母陪孩子的時間少,而是因爲,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人的情感聯繫是在需要和迴應之間產生的,我不理會你的需要,在關係裏其實說的是“你對我不重要。”慢慢地,孩子也會覺得,“跟你說也沒用,你根本不會理解。”

他們就不會對你有所期待,也不再向你提出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自然就變淡了。

這種疏離關係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最直接的影響,當然是孩子會在當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但是不止如此。

如果一個人來自疏離型的家庭,他在跟伴侶相處中,往往會更難投入一段感情。

給疏離型家庭的兩個建議

如果你是來自疏離型家庭的孩子,脫離這種困擾的關鍵是要學習跟別人分享情感。既要提自己的需要、講自己的感受,也要試着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如果不理解,就直接問對方。這種分享最開始會給你帶來很多的焦慮,但是慢慢地,你會發現與他人分享和聯結的樂趣。

而對於父母,我同樣想說,從什麼時候學習愛都不晚。

只是這種學習需要從理解孩子的需要起步。無論你秉持什麼樣的教養理念,看見和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都是重要的事。不要擔心自己做不好,有時候,孩子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其實,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歸咎過去的事情,並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在關係當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誰意識到了問題、想要改變,誰就要跨出第一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