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11-15讲(3)

第十一讲 边界:为什么不能玩“权利的游戏”?

这节课,讲的是“我”和“我们”的另一个主题:婚姻里的控制和权力斗争。

一对夫妻要相处好,需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边界。

所谓的尊重边界,并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尝试靠近的同时,尊重别人说“不”的权力。

为什么夫妻也要尊重彼此的边界呢?

因为夫妻已经有了太多的"我们",而边界就是为"我"保留空间。边界就是一个人在为平衡“我”和“我们”所做的努力。

如果你无视对方的边界,那你的侵入就会被视为一种控制,协商就会变成权力斗争。

当你已经标识了自己的边界后,他仍然固执地推动你按他的想法行动;并在遭到你的抗议时,认为你的抗议不合理,这就会变成控制,变成两个人之间的纠缠。

这就需要我们从两个角度来重新来思考控制的本源。

第一个角度是从关系视角出发,考虑怎么做会增强彼此的感情,怎么做会损害彼此的感情?毕竟对夫妻而言,两个人的感情是第一位的。

另一个角度是,这么做,对解决问题是不是真的有帮助?假如能够帮你解决问题,那再不对的事也有做的理由;反之,事情再有道理,也不应该做。

如何既避免控制,又解决问题?

当心理产生控制对方的愿望时,试着理解这种控制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并尝试直接表达这种需要。

所有的控制背后,都有它的需要在。无论能否被满足,需要本身都没什么错,值得被看见和表达。

当我们想要控制对方时,我们会把自己放到相对强势的一方,而把对方放到一个弱的位置,我们是在要求对方怎么做;而当我们表达需要时,我们的角色和位置就会发生反转。我们变成了相对弱的一方,要求变成了请求。

别小看这种差别,位置的改变常常就会带来行动的改变。毕竟,人都不愿意被强迫,可是人都会主动去响应一些需要。

读后反思:这讲的内容,让我对夫妻相处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夫妻情感是第一位的”,经营好“我”“你”“我们”三个圈之间的关系是有方法可依的,不要试图控制对方,玩权力游戏,情绪安全的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夫妻间的关系才能更亲密融洽。

第十二讲 父母的诞生:如何应对新生命的加入?

对于一个家庭,孩子刚出生的几年,是家庭最容易出问题的几年。孩子明明是爱的结晶,夫妻的感情却会因为孩子疏远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家庭结构的重组,冲击了夫妻二人的共同体。

我们来看看,孩子诞生后,夫妻俩会分别经历什么。

对妻子来说,当妈妈常常意味着跟自己的青春正式告别。怀孕、生产、育儿这个漫长的过程,对女性的冲击尤其大。最直接的冲击,是身体上的变化。女性会在怀孕的时候发胖、出现妊娠斑。别跟“美”告别这件事,它背后是关系中心的转移。

这个过程中,如果女性继续在职场工作,就要面临“兼顾家庭和工作”的难题;如果选择彻底回归家庭,又会担心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成为母亲的女性们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时候她们会变得非常敏感,会迫切需要来自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以确定她们不是一个人去面对这些改变,以确定她们做出的改变是值得的。

可是这个时候,丈夫正陷在另一个故事剧本里,也有自己的难处。

他们还没适应这个角色的转变,他们变成了另一种“功能”,承受着来自家庭各方面的期待和压力,却很少有人再问,他们的需要是什么。

他们想从妻子那里获得安慰,却发现妻子眼里都是孩子。有时候,他们也会妒忌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抢走了妻子所有的关注和爱。这时候,有人就会用工作,甚至家庭以外的关系,来逃避孩子带来的角色转变的压力。

艰难的角色转变

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艰难的过程中,如果夫妻配合得好、相互调整,就能一起度过这个时期,进入生命的新阶段。如果配合不好,夫妻就会卡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结构中,产生很多的矛盾。最常见的一种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就是母亲和孩子成了新的中心,而父亲被边缘化。

如何应对孩子带来的冲击

首先,要能够理解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变。

角色转变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它意味着生活的重组。在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容易哀悼失去的东西:青春岁月、两人世界、轻松愉快的生活。可是有时候,只有坦然面对这些失去,才能真正享受得到。

对妻子而言,虽然孩子的诞生会给她们带来一些心理落差,她们也会慢慢从与孩子的相处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成就感,获得新的身份认同。

对丈夫而言,他们尤其要理解妻子承受的负担,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

第二,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划定好彼此负责的边界,约定好不插手对方负责的领域。

配合好的父母会欣赏彼此的做法,他们知道要在对方管教孩子的时候闭上嘴巴,哪怕对方有些想法跟你想的不一样。

配合不好的父母呢,却总是爱在对方管教孩子的时候发表很多的意见,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让对方心生退意。

第三,我们要用心地保护好夫妻的共同体。

顺利进入新的家庭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坚定地站在一起。具体来说,夫妻要保有单独相处的空间,能够彼此谈谈话,找到对彼此的支持。

这个空间里没有孩子,没有其他家人,只有夫妻自己。

读后反思:抚养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看到彼此的不容易,也许能够让这件事变得没那么难。家里有了新生命,解决挑战的关键就是保护好夫妻共同体。

第十三讲 纠缠:父母和孩子成了“冤家”怎么办?

跟夫妻之间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有合适的边界。

所谓合适的边界,就是父母和孩子能够看见彼此的情感,但又不过分敏感;能够共享生活,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对孩子有规矩和教养,又有包容和爱。并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各自独立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共享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什么是不合适的边界呢?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边界过于清晰。这时候,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变得生疏而冷漠。

另一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过于模糊,他们就没法清晰地区分你我。

他们就会对互相的情感表达过于敏感,很容易在两个人之间产生又爱又恨、靠不近又离不开的关系状态,这就是关系的纠缠。

在纠缠的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很容易变成“冤家”。究其原因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到孩子的是足够稳定的安全依恋,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要把父母内化在心里。当孩子可以带着这种安全感去探索世界、发展自己时,他们和父母之间合适的边界也就慢慢形成了。

可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种稳定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或者被破坏了,现实的父母没有来得及内化成内心安全的父母,那么这些孩子就总是担心父母会离开,他们会对父母的情感反应异常敏感,随时担心父母离开。任何父母离开一点的举动,都会被他们解读成抛弃,并引来巨大的愤怒和反抗,进而变成了关系的纠缠。

纠缠的本质,不是妈妈快乐我就快乐,妈妈悲伤我就悲伤,它的本质是敏感。

纠缠关系的三个特征

首先,是关系的双方对彼此都极度敏感。

其次,这些孩子对父母总是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

他们粘着父母,并不只是希望在物理上接近,而是在心理上希望你跟我是同一个人,你要理解我的感受,也想我所想。如果你不如我所想,那就是有问题,就是你想抛弃我。

第三,孩子的这种期待和要求,让他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到了和父母的关系上。

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就很难有空余的精力和兴趣去发展他们自己,他们变成了纠缠关系的牺牲品。

破除纠缠的两个思路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破除这种关系的纠缠呢?

第一个建议,是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建议父母和孩子玩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非对抗性的游戏。

第二个建议,是让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反应脱敏。就是有意识的降低对父母的情绪反应的敏感程度。

第十四讲 纠缠2:如何摆脱过度的忠诚

从理想的家庭结构来说,母亲最好的倾听者和慰藉者应该是家里的父亲,毕竟成年人有更成熟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如果夫妻出现了问题,父亲本身就变成了母亲烦恼的来源。这时候,母亲就很容易转向更懂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情感慰藉。

而孩子因为和母亲的亲密,自然就会扮演这个角色,发展出对母亲的过度忠诚。

过度忠诚,会导致关系的彼此关系的纠缠。

既然我对你这么忠诚,那你也应该这么对我。既然我这么懂你,那你也应该这么懂我。既然我把你当作我的唯一,那你也应该这么做。既然我只考虑你的利益,那你也应该只考虑我的利益。

边界模糊的两个人,难做到彼此有合适的边界。你忠心的程度居然比我浅,那我就会觉得你背叛了我。可是我又没法减轻对你的忠心,我只有不停报复你,来表达我的不满,这种情况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

纠缠中的利用与背叛

觉得自己被利用和背叛,是过度忠诚所导致的关系纠缠最典型的特征。这种纠缠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处于纠缠关系中的父母一方,是没有办法正常的教育孩子的。

更为复杂的是,过度忠诚结成的亲子结盟里,往往不只有纯粹的感情,有时候还真的会有利用的因素。比如:利用女儿的婚姻去为儿子换取彩礼。

如何挣脱过度的忠诚

第一个建议,是说需要不断区分,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父母的事。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每个人都要学着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这就是边界。还要区分自己的情感和父母的情感。

第二个建议,就是探讨原谅的可能性。

这里所说的原谅,其含义是指: 英文叫forgive,我曾听一个教授说,其中的give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我们自己的。也就是说,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我们自己空间。让我们能够从纠缠的关系中摆脱出来,发展我们自己。

读后反思:

当你选择了原谅,最终你会发现,父母不过是有缺点的人,他们也会背叛我们,就像我们自己会背叛自己一样,而我们也要学着原谅他们,就像学着原谅自己一样。这是所有纠缠关系的解决之道。

第十五讲  疏离:父母和孩子成了“陌生人”怎么办?

父母和子女之间健康的边界,是既有情感交流,又不过分敏感。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过于模糊,他们就对彼此的情绪过于敏感,就很容易产生关系的纠缠。另一方面,如果边界过于清晰,父母和孩子就分得很开,他们就完全看不到彼此的情感,这就会导致关系的疏离。

如果说纠缠型的家庭里,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占据了孩子全部生活的话,那么在疏离型的家庭里,孩子就会逐渐不重视这种依恋。

为什么会出现疏离的关系

明明父母和孩子是最亲近的人,却好像成了“陌生人”。

造成情感疏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不全是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少,而是因为,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人的情感联系是在需要和回应之间产生的,我不理会你的需要,在关系里其实说的是“你对我不重要。”慢慢地,孩子也会觉得,“跟你说也没用,你根本不会理解。”

他们就不会对你有所期待,也不再向你提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自然就变淡了。

这种疏离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孩子会在当下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但是不止如此。

如果一个人来自疏离型的家庭,他在跟伴侣相处中,往往会更难投入一段感情。

给疏离型家庭的两个建议

如果你是来自疏离型家庭的孩子,脱离这种困扰的关键是要学习跟别人分享情感。既要提自己的需要、讲自己的感受,也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如果不理解,就直接问对方。这种分享最开始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焦虑,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与他人分享和联结的乐趣。

而对于父母,我同样想说,从什么时候学习爱都不晚。

只是这种学习需要从理解孩子的需要起步。无论你秉持什么样的教养理念,看见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都是重要的事。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好,有时候,孩子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其实,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归咎过去的事情,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在关系当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谁意识到了问题、想要改变,谁就要跨出第一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