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6-10講(2)

第六講 結合:建立新家庭難在哪裏?

家庭本質上是一種以依戀關係爲核心所形成的特殊團體。

這個團體對外有嚴格的邊界,外人很難插手,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對裏面的成員,則有 “我屬於這個家”的共同體感覺。如果家庭成員破壞了這種共同體感覺,就會被視爲背叛。

新家庭建立的第一步,就是一對戀人的結合。除了領證、婚禮這些表面的東西,成立一個真正家庭的首要任務,就是兩個人建立起彼此之間的共同體感覺。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是兩家人的事。對大多數人來說,營造新家庭遇到的首要困難,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各自的原生家庭。

當一對夫妻結婚時,不只是從兩個個體變成一個整體,更重要的是,要把原來對原生家庭的忠誠,轉移到自己的小家庭當中來。

這個過程,也需要雙方原生家庭和小家庭的共同努力。那該怎麼做呢?

父母需要把自己的擔心收起來,讓子女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並恭喜他們長大成人。

這一講的內容,讓我想到一些剛結婚的夫妻,妻子會特別照顧自己的孃家,不光自己顧家,還讓丈夫也一起照顧孃家,原來我還沒發現這其中存在的問題,時間久了或是妻子要求的太過分,就有可能消耗夫妻情感的忠誠,這一點對另一半同樣的道理;還有一點就是作爲父母,我們應恭喜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對於小家庭我們應給予最真誠的祝福和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是把自己的孩子佔有己有或是攬在家裏。

第七講 外交:如何處理與伴侶原生家庭的關係

剛剛結婚的兩個人,往往會看不慣伴侶原生家庭中的一些價值觀或做法,總想證明只有自己家的處事方式、價值觀纔是正確的。這種情況會使夫妻不自覺地站到了兩個對立的陣營裏。

就像從兩個不同國家來的移民,原先本土的文化孰優孰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新國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所以你和配偶站在一起纔對,小家庭的價值觀纔是重要的。。

合理的結構,應該是夫妻站在一起,而各自的原生家庭和這對夫妻有一個邊界。

從感情上來說,你對伴侶的感情,應當比對原生家庭更爲親密。

該怎麼處理好和伴侶原生家庭的關係呢?有三個建議。

擁有維護重要客戶的精神

如果你不喜歡伴侶的原生家庭,不妨想一想,如果伴侶的原生家庭是你重要但不那麼喜歡的大客戶,你會怎麼辦呢?

你會想要改變他們嗎?會要求他們跟你有一致的價值觀嗎?會因爲他們怠慢了你而不接他們的單子嗎?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把這些不愉快放下,注重禮節,保持體面和周到。

事實上,伴侶的原生家庭就是你最重要的客戶,大概率還是終身制的。所以你應該想的,不是如何跟他們競爭,而是怎麼維護好這種客戶關係,並一直把單子做下去。

把對方原生家庭當客戶的這種看法,本身就劃定了一定的邊界。

主動支持和維護伴侶

大部分夫妻和對方原生家庭的矛盾,並不是在爭誰對誰錯,而是在爭一個簡單的事實:你究竟跟誰站在一邊?你心裏,究竟誰比誰更重要?

無論哪一方,當伴侶和原生家庭發生矛盾時,要主動支持和維護自己的伴侶。

所有伴侶和對方原生家庭的關係,本質上都是伴侶之間的關係。我們最生氣的,就是在矛盾和衝突的時候,伴侶沒有看到我們受傷了。在看到我們受傷的時候,沒有維護我們、保護我們、看着我們受氣置之不理。在需要選邊的時候,他背叛了我們,而選擇了忠誠於自己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對我好,我願意去體諒你的難處,包括你面對原生家庭的難;如果你沒有維護我,那我就會通過跟你的原生家庭戰鬥,來對你提出抗議。這是新婚夫妻面對原生家庭問題的基本邏輯。

如果你想要維護你們家庭的話,永遠都不要逼着伴侶在你和他的原生家庭之間做選擇。

我們說要主動維護伴侶,好像它是一個很清晰的原則,但其實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知道這種撕裂所帶來的痛苦和爲難。

如果他選擇了原生家庭,你會受傷;如果他選擇了你,你會有負擔。他會想:我都爲你背棄我的家庭了,你還想怎麼樣?這很容易讓你們的關係失去平衡。

回到夫妻關係本身

我們在矛盾中支持和維護了伴侶以後,還是要回到小家庭裏來討論。記住,所有的評判標準,不是討論對錯,而是討論如何才能更好地經營和維護自己的家庭。

在小家庭裏,我們可以講彼此的需要和期待,也可以講對彼此的委屈和不滿。這樣的討論無論是否有結果,討論本身就在塑造一種“我們纔是一家人”的共同體感覺。

而這,纔是處理和對方原生家庭關係的終極解決之道。

我想,現實生活中這些並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我們有意識的按照這些經營自己的家庭、引導成年子女,這些道理和原則就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和伴侶原生家庭無論是理論還是生活方式中出現的分歧,用“對待大客戶一樣的方式“來處理,真是一個好方法。

第八講:原生家庭:如何理解‘過成了父母的樣子’

很多夫妻都說:我不想活成父母的樣子,可是結了婚,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我父母的樣子。

原生家庭究竟如何影響夫妻關係,讓下一代重複父母上一代的相處模式呢?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來的位置和角色,會變成他在新家庭中習慣的位置和角色。

比如,在原生家庭中,她從小就非常獨立,從不輕易依靠別人,那麼成家以後,她也不會依靠丈夫,但在內心,她又希望有個人可以依靠。

想依靠人的願望和不能依靠人的角色構成了一種矛盾和衝突。

爲了解決這種衝突,她就有了一個特別的想法:“不是我不想依靠,而是我的伴侶根本沒法依靠!”於是嫌棄伴侶,變成了這種心理衝突的一個解決方案。

對伴侶的嫌棄,從來都不是我們不想要這個人,而是我們想要一部分,又不想要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她把親密關係放到了一個不遠不近的位置,“嫌棄、又在一起”就變成了對兩個人親密關係距離微妙的平衡。

第二種可能,我們會不自覺地繼承父母看待伴侶的方式,把他們的偏見變成了我們的偏見。而這種特殊的“偏見”,常常決定着我們對伴侶滿意還是不滿意。

在關係中,我們越是認同一個人,越跟某個人有緊密的情感聯結,就越容易從那個人的角度來思考和感受,從而把那個人的偏見變成了常識。

比如,在一個家庭裏,比起父親,女兒跟母親的關係更爲緊密,所以就像海綿吸收了水分,母親的憂傷自動變成了女兒的憂傷,母親的目光也自動變成了孩子的目光。母親看待伴侶的方式,常常決定着長大的女兒對伴侶滿意還是不滿意。

第三種可能,原生家庭父母的相處方式塑造了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和信心。

那些父母關係很好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對親密關係有一種天然的樂觀和自信,他們覺得保持一段長久的關係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而那些來自矛盾重重的家庭的孩子,對親密關係則有一種很深的疑慮。他們本能地不相信一段關係能夠持久,因此也不敢輕易投入到一段關係中。

伴侶中的另一半,原生家庭在他身上的印記,也在深深影響他們的相處模式,以及他面對嫌棄時的反應。這兩半拼在一起,最後導致了這對夫妻的境況。

讀後感悟: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愛人,愛一個人,要愛其優點,也要包容其不足,獨立的品質很重要,在家庭中,如果女人太過剛硬,或是一言堂,都無法真正形成起相親相愛、彼此珍惜又互相理解的一家人,你的伴侶是一個獨立的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不良的家庭氛圍除了對自身有影響,同樣影響子女對於婚姻的態度。

第九講 改變: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來自我們童年和父母相處的經驗,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舊的經驗,這種舊經驗又會影響我們與伴侶的相處模式,讓親密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成爲原生家庭的重複。

所以,超越原生家庭的關鍵,就在於在互動中製造我們自己的新經驗。

改變的本質,就是製造新經驗,用新的經驗去替代舊的經驗。

製造新經驗的第一種途徑,是改變我們和父母的關係。

既然這種經驗的源頭是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如果我們有機會改變和父母的關係,常常也會給我們和伴侶的關係,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超越原生家庭的第二個途徑,是區分伴侶和父母。

理解了伴侶和父母的不同,你才能把伴侶當作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人來看待,才能創造屬於你們的新經驗。

超越原生家庭的第三個途徑,就是接受伴侶對你的影響。

不是你的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太深,而是你的伴侶對你的影響還不夠深。

總結一下: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了一些舊經驗,當我們進入了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新的家庭總會帶來新的經驗。而這個新經驗中,最寶貴的就是重視、認可和愛,是接近你、保護你、把你放在心裏,彼此被看見。

這節學後,我對自己現在的家庭生活進行了思考:原來的我看不慣爸爸的守舊、古板、自私,看不慣媽媽每天的辛苦付出,看不慣他們的冷戰,我感覺媽媽一直都和爸爸不太親近,每天都在用勞動來強調自己的付出與在家庭中的不容易,但媽媽的上進一直影響着我,我初期對先生的理解也不夠,特別是對他在我眼中的“不上進和大男子主義“我會很反感,現在不同了,我更多的看到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和更多的理解先生的好,我明白,每個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個體,來自於不同成長環境,教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需要心平氣和的溝通。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們不是原生家庭的複印件,可以用改變自我來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第十講  治理:如何建立家庭規則

結婚就像兩個人從原先的國家移民,成立一個新的國家。既要培養共同體感覺,建立對家的忠誠,也要處理一系列外交和內政的事務。

前幾節課,我們講的是家庭的外交,接下來,我們要講講家庭的內政。

一個國家要順暢運行,先要有運行的規則,家庭也是如此。

對於一對剛結婚的夫妻來說,這種規則的建立,常常需要探索和磨合,也會挑戰他們原先一個人時候的應對模式。

如果說外交最大的問題,是培養夫妻的共同體感覺,分清楚“我們”和“他們”的邊界;那內政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個人和家庭、“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有時候,你需要把“我們”放到“我”之前,爲家庭做出妥協,才能在出現矛盾時給彼此找一條出路。

道理都懂,可是現實的家庭中,一些特定的行爲,卻很容易激發起“我”的意識,讓夫妻開始計較起來。

。什麼樣的行爲呢?

一種是利益分配,也就是錢。誰掙錢,誰管錢,怎麼花錢等等。財政問題,最容易激起夫妻對於錢和利益的敏感。

錢的背後不只是錢,還有關於信任、邊界、利益、公平等等之類的問題。在一個家庭裏,具體怎麼管錢並沒有統一的模版,但是當兩個人因爲錢不快時,就代表這個家還沒有建立起一種流暢的處理金錢的規則。而這常常是需要夫妻倆來協調的。

另一種常常引起彼此計較的,是權力分配,也就是該誰做主。

和房間這樣現實的空間類似,關係裏也有空間。

所謂關係的空間就是,在一個空間裏,你有多大的自由可以自己做主。

當我們習慣性地強調自我時,對方就會變成我們關係空間裏的障礙物。

就像有對夫妻,設計師丈夫想按自己的審美去裝扮房間,這是他想要的空間,而對妻子而言,有自己決策的權力,也是她的空間,兩個人都在拼命維護自己的空間,卻沒有想到打造夫妻共同的空間。

那怎麼打造屬於“我們”的空間呢?

理想的方式當然是彼此審美、愛好、價值觀都一致,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夫妻之間總是會有差異。

而更現實的辦法,就是雖然承認彼此之間有差異,但是能夠打造彼此都認同的家庭規則,來處理這種差異。

家庭規則是一種協調機制,讓兩個人通過對自己的改變、對對方的適應,建立起夫妻共同的空間。就像把兩塊形狀不同的拼圖做一番裁剪,拼成完整的一塊。

裁剪意味着改變。你會調整你的需要,也要學習滿足對方的需要。家庭規則就是兩塊拼圖縫合的那條中間線,它顯示了你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滿足,多大程度上需要爲對方做犧牲。表面上,家庭規則是在規定夫妻具體怎麼做事,而這背後,其實是夫妻對於彼此的差異,形成的一套協調機制。

怎麼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家庭規則呢?在這裏,有三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做好改變的準備,結婚一定意味着有所改變。如果一對夫妻沒有爲對方做出改變,那其實他們還算不上一對真正的夫妻。

第二個建議,是尋找一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改變不意味着一方就必須要遷就另一方,創造性的辦法,背後都有一種態度,就是誰也不會把改變看作是一種屈服,而只是夫妻在尋找一致地方的過程。它背後有一個假設:我們的關係比分歧更重要。

第三個建議,是一定要欣賞和感激對方爲家庭、爲你所做出的改變。欣賞和感激,是弱化“我”,而強化“我們”最好的良藥。其實,人在很多時候是願意爲對方改變的,只要我們把這種付出看作是一種愛的表達。可是這種愛的表達,也需要對方的欣賞和感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

“幸虧我的伴侶做了什麼,我纔可以怎麼樣”,用這樣的句式造句,你會發現伴侶爲我們做了很多。

讀後感悟:我的成長和改變是近幾年比較明顯一些,最初的婚姻生活,先生對我包容、遷就比較多。我受媽媽性格中的“上進、好強、好學、獨立“等品格的正向影響,在個人奮鬥的路上,一直沒有落隊,伴隨其中的還有很多的抱怨和自我惰性;最近幾年,我更多的看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看到先生的好、先生原生家庭的好,如果用上面的句子造句,那真是太多了。

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長和看見,這是時間給我的禮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