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廣告學習(10)

《跟東東槍學創意文案》


結果是什麼? 是小霸王學習機在當年家喻戶曉, 成爲了80後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還倡議 " 學電腦要從娃娃抓同樣, 老年保健品的廣告 , 是給老人看的, 還是給老人的兒女看的? 藥品的廣告, 是給醫生看的, 還是給病人看的? 汽車的廣告, 是給開車的人看的, 還是給坐車的人看的? 這些都是需要討論清楚的問題, 更是需要做出的選擇。

所以我剛纔說, 所謂“找到”這個人羣, 其實是“選出”這個人羣。 不弄清楚這件事,廣告就沒辦法做。

用“心象” 而不是“ 形象”

好了, 選出了你的目標人羣, 就夠了嗎?很抱歉, 還不夠。

只知道要對孩子的父母說話, 還不行。 你得知道, 那些家長是什麼樣的父母, 他們有什麼共性、 有什麼特點、 會被什麼樣的廣告打動—這就是關於定義 “ 目標人羣” 的第二步工作—認識他們

注意了, 我說的“ 認識他們” , 不是“ 結識他們 ” 的意思, 而是指認清他們 、 瞭解他們。

怎麼纔算足夠認識他們? 有一個簡單的評判標準: 看你能不能清楚地描述他們。

我 們 常 常 看 到 這 麼 一 種 格 式 化 的 描述: “ 18至35歲, 高中以上學歷, 月收入6000元以上 ” 或 " 二、 三線城市白領青年 , 事業處於起步期, 無車無房”起來很具體是吧? 但恕我直言, 這其實是非常低效的描述方法。

爲什麼呢? 因爲廣告是爲了要改變別人的看法和感受 , 這個我們說過了。 但是, 在如今這個時代, 年齡、 性別、 學歷、 收入這些外部特徵, 已經越來越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生活和消費狀態了, 更無法準確地反映他們的看法和感受。

比如一個看起來笨笨的卡車司機, 可能內心非常文藝; 一個70歲的老人 , 可能還非常有童心。 你怎麼用外在形象來推測人們的內心感受?

要我說, 與其關注這些“ 經典” 的人羣特徵, 可能不如關注人們在用哪種手機、 最常用哪些手機APP,用這些來定義他們,來得更實際些。

那麼, 究竟該怎麼描述你的目標人羣呢?

我認爲 , 比外部特徵更重要的, 是他們內心的認知。

當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焦菊隱導演創造了—個理論, 叫做“ 心象” 。

" 心象 ” 這個詞 , 焦菊隱先生自己並沒有下過一個精確的定義或系統的論述, 我自己對它的定義是: “心象”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羣體的“認知共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