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广告学习(11)

《跟东东枪学创意文案》


这些存在于他们内心的认知共性, 比他们外部的身份共性, 对我们更有意义。

举个例子 , 大家都看到过电视上经常播的 " 老人鞋” 广告。 我们该如何描述老人鞋的目标消费者?

按照以往的写法, 那就是“ 年龄50岁至80岁, 经济稳定, 身体健康的一 、 二线城市老人人群”。

但如果用 " 心象 ” 来描述他们 , 也许我们该这么写: 

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想表达关爱, 而不知道买什么好的儿女; 或者那些想改善自己的生活, 但找不到合适产品的老人—世界已经不是他们的了, 走进商场 , 眼前都是不熟悉的品牌 、 给年轻人的东西; 过于廉价或者过于昂贵的品牌, 既不适合他们 , 他们也不知如何选择—这种写法, 就是心象的写法。

实际上, 我们要去沟通的 , 就是有这种共同心态的老年人。

那么 , 具体怎么做 , 才能清楚地描绘出 " 心 象 ” 呢 ? 焦 菊 隐 先 生 有 个 说法: “要想生活于角色 , 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

换句话说, 这件事没有捷径 ,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 去体验, 这是唯一的办法。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 , 描绘出准确的心象 , 要凭借对“ 人 ” 的了解。 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 , 做起来难。 高质量的消费者调研、 访谈, 以及一些数据工具, 都可以帮助我们, 但最重要的, 永远是真诚且深入的 “ 共情” , 这是一项需要终身修炼 、 也值得终身修炼的能力。

总结

这一讲, 我们讲的是如何定义广告传播中的 “ 目标人群 ” 。 我带你走出了两个误区, 一个是把目标消费者或目标受众直接默认为目标人群, 另一个是用形象而不是心象来定义目标人群。

" 如何同时追求30个女孩? ” 现在你知道了, 首先, 你要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哪些女孩; 其次, 你要先探寻这30个女孩的心象, 才能真正地了解她们 , 这是一切的基础。

广告是做给目标人群看的; 目标人群不是 “ 找到 ” 的, 而是根据你的传播目标选择出来的。

使用商品的人, 和真正花钱买商品的人, 未必是同一群人; 而真正影响购买决策、 消费决策的, 可能又是另—群人。

3,想要更准确地描述目标人群, 不应该用 “ 形象” , 而应该用 “ 心象 ” ,也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 “ 认知共性”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