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與死

莊子曾言:“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其出”,生命的外在,“不”,不因生命外在的東西而欣喜。上古得道的真人,當堯舜也沒有什麼高興;當週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萬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業,也不覺得什麼了不起。“其入不距”,也沒有覺得同外界有了距離。嬉笑怒罵均與他人無干,“悠然而往,悠然而來”,對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了。

有句名言點透生死:“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

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意思是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


有一句話叫做不求結果,只求同行。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曾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也許轟轟烈烈,也許細水長流;每個人的生命中也有過對親情的惦念,千里之外,魂牽夢縈,可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我們的生命裏的每一次相逢最終都會面對分離。

就像在龍應臺的《目送》裏所寫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讀至此,都有一種掩飾不了的傷痛 ,人生是一場感悟,也是一場修行,你最終會明白有些終點你必須一個人走到底,沒有例外。那些在你生命中陪伴過你的人最終都會慢慢消失在你的生命裏,你從一開始最初接觸到親人的逝去,第一次在心裏狠狠的劃出一道血淋淋的傷口,繼而隨着一個個親人的離去傷口開始慢慢擴大再到結疤,你復歸平靜。隨後帶着大徹大悟慢慢走完自己的餘生,這也許就是人生的必經。

人生中有些階段我們是無法抗拒的,比如衰老,比如死亡。但是我們依然要選擇堅強、選擇達觀,正如羅曼羅蘭的那句話: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在於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剎那之間都會有所變化,不會永恆存在。生命如蓮,次第開放,人生僅僅是一場長途旅行,漫步在時空的長廊,富貴名利,如過眼雲煙。

我想能坦然面對死亡的宿命和無力感的方式就是去愛,只有愛能戰勝恐懼。在你的人生裏,勇敢的去愛那些值得你愛的人,勇敢的付出和奉獻自己的愛,勇敢的去探索未知,去追求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樣,無論是否能夠緩解你的恐懼,你都生而無憾。


陳果教授曾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純淨無雜質的人生起點,如那清淙歡快的涓涓細流。然後必要經歷一段沉浮不定、漸趨紛雜的成長過程,如那遭受污染、渾濁不堪的河道。最終,總會迴歸於一個清淨自在的人生終點,如那容納百川而自成一體的汪洋大海。

我們不可能逃避死亡,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迎向它。

但是對於死亡,我們並非完全無能爲力,並非沒有選擇。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死或不死,但我們卻能選擇如何看待死亡~…


【所有摘錄都有標註,首發原創,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