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庸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的意思是說兩方面有不同的意見,應該使它能夠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面,捨棄其不對的一面,纔是“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時感嘆說:“民鮮久矣。”意思是一般的人很少能夠善於運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鋒。爲了防止劍走偏鋒,學一點中庸之道是必須的。

程頤先生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意爲不偏執於一得之見稱爲中,固守既定的志向而不改變叫作庸。中,是天地之間不容改變的發展規律;庸,是人們處理事物相互依存關係所遵循的原理。


中庸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這種中庸精神,在動作與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中庸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它既不是消極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將心態調適到平和之處。

清代學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中庸生活哲學的最佳寫照: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閒,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繮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


中庸的中,就是包容。也就是說,萬物都放置在天地之中,無論其屬性如何,都有其生存的位置和依據;“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不厭棄,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認同,就是接受。不否定,也不干擾,不偏好東,也不溺愛西,這也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應遵循的原則,在內心與外在的矛盾狀態下,尋求平衡與共存的基點。也就是“度”的把握,俗稱“臨界點”的把控。

中庸,從思維方法論的角度說,意思是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研究什麼是事物所處的最好狀態以及如何達到這種最好狀態。

《中庸》語:“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這就是說,“中”是一個哲學概念。是一種“正道”,按現在的理解,就是一種真理,是規律,是事物存在的依據。


有人錯誤的以爲中庸就是兩頭不得罪和稀泥,其實不然,從孔子、孟子到朱熹,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都不是兩頭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也不是折衷調式的和稀泥,更不是兩邊倒的牆頭草。儒家真正提倡的中庸,不是不走極端,也不是兩頭權衡取中間,而是做事要符合“道義”,而且要符合得“恰到好處”。

中庸,說通俗一點,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諸多對立統一的因素中,敏銳而智慧地尋找最佳的均衡狀態。


用圍棋來比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義,圍棋的棋盤縱橫各19道,共有361個交叉點。棋子分黑、白兩種顏色,黑子共181個,白子共180個。按規定,執黑子者先行,輪流將棋子下在交叉點上,以佔領多於所規定的交叉點的一方獲勝。

圍棋就彷彿是我們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滿了矛盾衝突。然而,圍棋界重量級大師吳清源先生卻說:“與其說圍棋是競爭和勝負,不如說圍棋是和諧。”這句話有其深刻的內涵。日本圍棋評論家江崎誠致對此解釋道:“圍棋若是黑白雙方保持和諧進行,那麼先出手的一方就佔有優勢,只要中途不貪得無厭,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麼一定是黑棋獲勝。因此圍棋的本質與其說是競爭更應該說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破壞,形勢的動搖,人們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獲勝。而人呢,只不過是把這種結果定名爲勝負罷了。”由這段話可知,能夠在對弈的過程中超越勝負,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諧的人,纔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勝率最高的棋士。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纔是懿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清廉純潔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又不失之於苛求,性情剛直而又不矯枉過正,這纔是對中庸的深刻解悟。

所以,凡事不過激,不偏執,學習與借鑑中庸之道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詳參國學全三冊,首發其他平臺,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