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之語引發的尷尬事件

公元前147年,漢景帝劉啓與母親竇太后,弟弟劉武一起家宴,喝酒喝得非常開心,隨口說道:等我千秋萬歲之後,就把皇位傳給你。這句無心之語,引發了一連串尷尬事件。

梁王劉武與劉啓是親兄弟,都是竇太后所生。小兒子劉武因爲孝順乖巧,深得竇太后寵愛。

而他本人在七國之亂,抵禦吳楚聯軍時死守睢陽,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心氣極高。

漢景帝跟這個弟弟走得很近,又是封賞又是接見,進宮同坐一輛車,出宮一起去打獵。

劉武因此常住在皇宮,和母親哥哥常在一起。

當時皇帝還沒有冊立太子,加上他的酒後之言,竇太后也希望立弟弟劉武爲太子繼承皇位。

當媽的有了這個想法後,就對皇帝兒子通過殷商制度和周朝制度,婉轉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皇帝事後詢問袁盎等大臣,太后的真實意思是啥?

大臣告訴他,太后想讓他立弟弟爲太子,遵循殷商的兄弟傳位制度。

但大臣們勸諫皇帝說,這樣一定行不通,因爲《春秋》記載的宋宣公,就因把王位傳給弟弟後,導致國家大亂,災禍不絕。

皇帝覺得有道理,又讓大臣用這套說法去勸諫竇太后。

太后聽過也理解了,就讓弟弟死了這條心,回到封地去,好好做諸侯王。

可劉武怎能甘心!他打聽到,這主意是袁盎那些大臣出的,就心存怨恨,暗地派人去刺殺他們。

袁盎一死,驚動了皇帝,立刻派遣使者去抓捕兇手。

兇手很快緝捕歸案,發現幕後元兇居然是梁王劉武,而他要殺的大臣足有10多個,明白昭示着他要謀反。

朝廷出了這麼大的事,竇太后也聽說了,她知道是小兒子心生怨恨才犯了錯,於是心神不寧,茶飯不思,白天黑夜地哭。

孝順的漢景帝看母親這樣,十分擔憂,就向各位大臣詢問妥善解決的辦法。

大臣出謀劃策,只能派一個情商高、能力強的人去辦理此案,才能解除太后的心病。

皇帝仔細挑選,派了田叔和呂季主去處理此案。

這兩人果然厲害,深知裏面關係複雜,要各方面都處理得當纔行。

他們審完案子回來,先用火把梁王謀反的證詞燒掉,再來回復皇帝。

他們對皇帝說:梁王並不知情,製造這件事的,是他的兩個寵臣——羊勝和公孫詭,這兩人已經畏罪自殺了。

皇帝對結果表示滿意,告訴他們去稟告太后。

竇太后知道情況後,知道皇帝放過了小兒子,一塊石頭落了地,立即就坐起來喫飯,恢復常態了。

梁王劉武雖然在母親的庇護下躲過一劫,卻再也開心不起來,公元前144年,就患病死去了。

@晴果悟書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原來“文景之治”的賢明皇帝劉啓,也曾犯過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錯誤。

自古以來,講究誠信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普通百姓尚且如此,一代君王更該謹言慎行。

據史料記載,從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弟弟在樹下玩,他拾起一片桐葉,遞給弟弟說:我把這個封賜給你。

周公聽見了,就過來說:天王分封弟弟,這很好。

成王說:我只不過是和他開玩笑吧了。

周公正色道:身爲君主,不應該有不當的舉動,不應該說出開玩笑的話,說了就要做到。

於是就把應縣封給了幼弟。

從那以後,成王一輩子不敢說玩笑話,說出來就一定做到。

而景帝劉啓,在家宴上隨隨便便當着母親和弟弟的面,說出日後把江山傳給弟弟的話。這對於弟弟劉武來說是何等的誘惑呀。

更何況劉武一直得到太后的重視,驕橫傲慢已經很長時間了,再多次聽到景帝許諾的話,不動心不當真是不可能的。

正因爲哥哥讓他有了這種非分之想,才導致了後來一連串的尷尬事件。

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

無論任何時代,對於任何人,誠信都是個人的立身之本,團隊的發展根基。

值得一提的,還有負責辦理這起棘手案件的兩位能臣。

在封建專制下,當權者的意志至高無上。這起兄弟爭權導致的暗殺事件,殃及了許多正直忠厚的大臣。

處理此案時,既要讓違法者受到震懾,有所收斂並改邪歸正,又要平息皇帝怒火,還要顧及竇太后對小兒子的袒護親情。

真是給辦理案件的人出了個大難題。

在當時的君主專政制度下,他們也只能採用放過真兇,用替罪羊來替主子背過的方法了結此案。

於是,又有兩位真才實學的無辜謀士爲此付出生命代價,封建專制的黑暗和腐朽彰顯得淋漓盡致。

我是晴果悟書,一個喜歡讀書思考的感性創作者,對這段歷史,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關注,願與有緣的你,一起讀書讀世相,悟道悟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