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急,孩子就能出個好結果,這是什麼神邏輯?——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wù)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y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wéi)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zuò)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夫(fú)唯弗(fú)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

讀道德經之前,洪老師反覆提到了王陽明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你讀第一章,讀出點“心之體”的味道,那麼第二章,就更容易理解“意之動”了。

我們用“常無”的狀態去看待家庭教育,會看出許多“妙”。比如說,大家都覺得美,都去追逐美,不好嗎?老子說,不好。大家都明白善,都去行善,不好嗎?老子說,那就不叫善。

聽聽境萱是怎麼理解這一章的吧!(插入境萱第二章視頻)

我們做家長的心,太容易“意之動”了,太容易生起評判,太容易出口不是表揚就是批評,太容易着急,上手替孩子什麼都做了,並且洋洋自得覺得,如果不是我出手,你就是那怎麼也扶不上牆的爛泥!

這樣的家長,我經常遇到。

開口閉口,都是對孩子的不滿和埋怨,拖拉啦,粗心啦,管不住自己啦,軟弱啦……你看看,你看看,我說過多少回,他就是這樣!

他們總是看不見真實的孩子,只是看見了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孩子,甚至把一個大人的心安在一個小小的身體上,覺得,你就應該按照我認爲的樣子去活着,不這樣,就不對。

可是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你能夠看到孩子自身有他成長的規律,這個規律並不以你的焦慮,你的督促,你的干預,你的掌控,你的責罵,你的說教而轉移。

你以爲你一急,孩子就能出個好結果,這是什麼神邏輯?孩子自己本身努力,儘管慢,也能有個好結果,跟你急沒關係,就別在那裏居功啦!

父母真正在家庭教育裏做對了的事兒,可能就是少做點,甚至不做。你家娃,就被內心的良知喚醒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