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鄧布利多死了!誰?阿不思·鄧布利多!

“媽媽,鄧布利多死了!”

“誰?”

“阿不思·鄧布利多!”

我看看她手中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再看看我眼前這個不停抹眼淚的小姑娘,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抱着她,任由她在我的懷裏嚎啕大哭。一邊感受到着她的憂傷,一邊讚歎着閱讀的力量,讓我的小姑娘長大了。

一個兒童從語言習得,到運用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想法,以及運用語言去思維和創造,在她去學校之前,都已經在家庭裏完成了。

境萱5歲時一個晚上,喫完飯,她嘰嘰喳喳地給我講了一個今天幼兒園聽來的繪本故事《小熊和月亮交朋友》,她把其中回聲模擬地特別可愛,於是我就請求她再講一遍,當時不知道如何保存更好,就順便打開了喜馬拉雅,錄製了下來,然後開了一個專欄。

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境萱5歲只有四個月,卻打開了境萱的一個新的遊戲世界,也是我共同參與的一段有趣的成長事件,那就是做個小主播,給大家講故事,從繪本,到她自己編的小故事,再然後就是繞不過去的古詩詞。

我第一次給境萱,讀古詩不是牀前明月光,也不是鋤禾日當午,我隨手拿起家裏的一本詩歌小集子,隨便翻開一頁,就是張志和的《漁歌子》,就是這首《漁歌子》也是我小時候學習詩詞的第一首,在她稚嫩的聲音中,竟然說出了,“因爲他(詩人)心玩野了,所以就斜風細雨不須歸了。”讓我忍俊不禁的“詩評”,於是我們又走入一個閒話古詩詞的新遊戲。

詩歌,是代表一種語言最凝練的作品,而且中國的詩歌,特別強調的是在心爲志,出言爲詩,詩歌是和心鏈接最深的,我們就從詩歌開始了一種訓練,不只是思維的,更是情緒的。

這段《漁歌子》的輸出,我總結了孩子學習詩歌語言的幾個步驟:

第一步,模仿,5歲半的境萱是不認識字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口耳相傳的聲音刺激,母語的習得就是依靠這樣一種浸潤式的環境,放到外語上也是一樣,我們很多用iEnglsih的朋友都知道,爲什麼每天30分鐘,聽一句,說一句,這個不就和我們教孩子學一首古詩是一樣的底層邏輯,一開始孩子也並不確切認識每個字,知道每個字代表的含義,但是遇到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第二步,藉助想象理解,有一些閱讀古詩詞的說法是不要講解意思,就讓孩子念。還有一些家長規定孩子一天背一首,覺得孩子天生童子功,記憶力好。專家說的,別人家怎麼做的,都是參考,絕知此事要躬行。你怎麼就知道孩子死記硬背出來呢?孩子在發音的時候,吐出每個字的背後,他自己會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的頭腦中或許就會不經意產生她認爲的畫面。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是在深度刺激她的語義和畫面的鏈接,是在促進她的思維。境萱她說的,心都玩野了呀,這個就是她生命的體驗,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她早就加進去了。

第三步,創造,當畫面感,情緒,語義,也就是心和腦鏈接到一定程度了,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孩子就會創造了。這個創造來得突如其來,讓你驚喜不已。有一天早上我們出門的時候,恰好飄着小雨,我說,喲怎麼我們剛出門就飄小雨了,境萱就來了一句,那就斜風細雨不須歸呀!

這一首漁歌子,我會隔三岔五回味很多遍。我一直想在我在境萱的成長之路上,都做了什麼,也總是被很多家長羨慕我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知道,我一定是做對了什麼,並且是可以被借鑑的效仿的。

從那以後,我就注意陪伴她帶她走上語言的模仿,理解,想象,創造的過程,尤其是注意到有情感體驗的時候,她的語言和思維是非常活躍,蓬勃而出的。語言和思維本就是同根生出來的兩顆苗,長出的兩棵樹,根上是人的情志,就是那種表達和感受世界和生命的渴望和衝動。當我們運用語言的時候,必然調動了思維,當你要思維的時候,你的頭腦裏是在說話的,是有聲音。爲何會有自言自語,因爲不經意間,你的嘴出賣了你的心。

如果我們的各位家長,可以體驗到孩子語言和思維共生的這個過程,那麼面對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就不能那麼粗心大意了。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語言,僅僅就是,喫飯了,洗澡了,上學了,作業做完了沒有,怎麼又錯了?有什麼要我簽名的嗎?……那麼我們就硬生生地阻斷了孩子思維和語言的發展,因爲兩顆苗的根沒了。孩子內心那一股要說話要創造的渴望和衝動,被澆滅了。哪怕我們多問一句,今天學校有啥八卦嗎?都能扣動他們內心激動的小心絃。

有家長跟我說,我也給孩子買了很多書,我自己也讀書,陪伴孩子,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會閱讀和不會閱讀的人,對語言駕馭能力最大差距就在第三步:創造,而這個部分,是要充分調動情感,語言和思維的。

這個創造,並不是說讓孩子去寫篇作文,而是運用語言去表達生命,去斜風細雨不須歸啊。讓孩子有一種衝動,他樂意,願意,迫不及待,特別想從嘴裏說出來告訴你他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創造,這個時候是語言運用最精妙的時候,這個神聖的時刻,只能在家庭中發生。

距離漁歌子,已經過去了5年,這條語言和思維發展之路,我陪着境萱一起探索着走了5年,一開始我拉着她的手,現在我們肩並肩走,但是時不時,她已經甩開我的手,大步流星往前了,直到這天,她讀到鄧布利多的死亡而嚎啕大哭。

我特別理解她,正如我曾經讀到阿朱被心上人蕭峯誤殺,而難過了好幾天,我知道,我的孩子,會閱讀了,語言從她的心裏長出來,又回到了她的心裏,開了一朵花。

這個五年裏,我和境萱,從喜馬拉雅音頻閒聊,到視頻號的錄製,再到線上線下讀書會,我們摸索出了一套語言習得和思維訓練的方法,所以,我也想把它分享給更多的家長並且一步一步帶着大家去實踐。

你會說,總舵主,我不是中文系畢業的,我沒有你那麼好的文學修養,我沒有你對語言的敏感,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錯過了5歲,錯過了10歲……還有一句,最讓我無奈的理由:我沒有那麼多時間。

我們一邊眼睛只盯着別人家的孩子,卻不願意爲自己的孩子改變和付出,我只想對這些父母說,你那麼會找理由和藉口,那麼你將在這方面成爲你的孩子的“好榜樣”。

種一顆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我們看到了結果,也看明白了過程,剩下的只有相信和行動。

當然我們有很多方式去帶領孩子閱讀,或許我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爲從三期家庭閱讀成長營來看,我的方法也是極其考驗家長的。不是考家長的學歷和能力,而是考驗家長的耐心和心性,願不願意看見孩子,發現孩子,允許孩子,陪伴孩子,支持孩子。說到底,就是考驗一個家庭的教育基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估計下士是很難願意爲學習如何讀書去付費的,我自然也不希望一些家長來了我們的營自己不行動,只會對自己娃焦慮的。

所以這就是我們家庭閱讀成長營的由來,爲什麼這樣的營,需要孩子去做視頻打卡,需要家長來共讀,需要我們一起每週一次讀書會,需要孩子翻轉課堂,做主持人。爲這樣的一個營,我和境萱走過了5年,希望這5年總結的經驗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幫助。

作爲境萱的媽媽,爲了境萱更健康的成長,我在爲她尋找同頻的學伴,我也在爲自己尋找同行者。很慶幸的是,經過過去將近一年的活動,我們的學伴圈和家長全也建立起來了。期待跟多的家長,孩子和家庭加入我們這個有營養,有溫度,有鏈接的家庭聯合成長的小團體。

五月份開始的第四期家庭閱讀成長營,等你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