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負面情緒的真相,越早知道對你越有好處

一個人最高級的情商,就是不帶情緒的表達自己

但很多人往往不滿自己的情緒,卻又不由自主的陷入情緒!

不帶情緒的表達自己,真的有那麼難嗎?

很多人對待情緒的態度是逃避、壓抑又或是發泄,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感受它,你就可以收到它給你的禮物。

下面這2點,爲你揭開情緒背後的真相!瞭解情緒的來源!越早知道對你越有好處。

1.認識自己,區別感受與想法。

認識自身的感受。(情緒來自於感受的長期壓抑)

感受是當下內心深層次的情緒,是自身的一種心理狀態。

而想法是我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對自己或者他人所做的評價!想法是主觀的判斷!

溝通中,當我們表達感受時,他人更容易瞭解你並做出積極的反饋!

當我們表達想法時,我們的主張往往暗含着評判,很容易引起對抗或者辯駁!

做個小測試:

聽到下面這句不中聽的話,你會有什麼反應?對號入座,看你屬於哪一種?

(歡迎留言互動)

假如有人氣憤的對你說:

“我從沒見過像你這麼自私的人!”

第一種反應:自責。(責備自己)

這時,你可能會想:“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

這樣想,會導致你內疚、慚愧,甚至開始厭惡自己。

第二種反應:反擊。(指責對方)

這時,你很可能會駁斥對方:

“你沒有權利這麼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一場爭吵就開始了。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會感到惱怒,越吵越兇。


第三種反應: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

這時,聽到這句話後,你可能是有些傷心的。

因爲你看重被他人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反應: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這時,你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爲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瞭解以上4種不同反應後,你會明白,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

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期待及評價都各不相同,這導致感受也是千差萬別的。

如果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對“不中聽的話”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我們就更容易體會並覺察自身感受的來源。

瞭解我們的需要、願望、期待以及想法之後,就不會再輕易地指責他人。

而能承認我們的感受是源於我們自身。

感受沒有好壞之分,而是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開始。

正如張德芬所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溝通中,多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想法!

2.瞭解並說出自己的需要。

每一個負面情緒的背後,都隱藏着一個缺口——心理需求!

我們對他人的指責、批評、抱怨以及分析,都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溝通中,越能清楚的表達內心的需要,說話就越不帶情緒化!!

舉個例子:

假如週末你想約男友或老公出去喫個飯,而他卻說週末沒空!

一氣之下,你可能會說:

“你太讓我失望了。”

(這句話,對方收到的信息是你對他的指責、評判。是你個人的想法!而你真正的需要,並沒有表達出來,對方自然也理解不了你真正的意思。)

想收到對方積極的迴應,試試下面這個說法:

“聽到你說週末沒時間,我感到很失落,因爲我很需要你的陪伴!”

說出自己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爲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3個階段:

1.情緒的奴隸

壓抑自己的情緒,迎合別人。別人不高興的時候,覺得自己有責任爲他人做點什麼。

時間久了,會覺着活的很累。實在撐不住的時候,很可能會這麼說:

“你太依賴我了,我能力有限,不能總讓你開心,我們分手吧!”

2.面目可憎

這個階段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給人的感覺是比較自私,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別人不高興時,覺得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我有什麼關係?

3.情緒的主人

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完全的責任。既能表達自己,又會關心他人。

即使幫助別人也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或是慚愧。不會犧牲自己去迎合他人。

願我們能找到與情緒好好相處的方式,而不是消滅情緒。雖然這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邁出了這一步,從情緒的奴隸到情緒的主人,就指日可待了!

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認爲:

“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控制了情緒,也就控制了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