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動》:我們是如何參與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的? 01 全球化的概念 02 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 03 全球化的兩面性 總結

到底學校應不應該取消英語的主科地位,是經常被人們談論的話題。

有的人認爲英語作爲世界上通行範圍最廣的語言,應該持續普及;有的人則認爲,學生辛苦花上數十年學習外語,然而大部分人畢業以後就基本不再使用,性價比太低。

說起這個就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新加坡。

作爲東南亞的一個小小島國,新加坡1965年才獨立建國,面積僅僅719平方公里,約相當於10%的廣州,人口數量不到600萬,卻是一座融合程度非常高的城市。

在那裏,最主要的語言是馬來語和英語,其次是漢語、印度語和其他一些東南亞小語種,總之,基本上人均都能說兩門以上的語言。

新加坡建國時間短,國土面積小,人口算不上多,也沒什麼自然資源,但經濟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根據2020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之後的全球第六大國際金融中心。

再看看其他世界級金融中心,無一不具備雄厚的外語實力。

開放的多語言的環境,雖然不是經濟實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因爲語言交融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趨勢。

有一位印度記者兼歷史學者,名爲納揚·昌達,在6年多的時間裏對全球化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並在《大流動》這本書中闡述了他的所見、所思、所想,與讀者們一同探索全球化的過程和意義。

01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被用於描述世界各地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有很多在我們的生活中,習以爲常的事情,其實都是全球互聯互通的表現。

比如說“老乾媽”辣椒醬,超市一般賣7塊多一瓶,在國外亞馬遜網站上也是賣7塊多,不過單位是美元。走出國門後,“老乾媽”雖然價格按匯率翻倍,但仍然相當暢銷,說得上是中華美味調料的一面招牌。

但是你知道嗎,辣椒這種我們見怪不怪的食材,其實起源於美洲。

在明朝之前,我國甚至從來沒有出現過辣椒,自哥倫布航海探索新大陸後,辣椒種子才被帶往歐洲,再經由商人和海盜走向世界各地。

辣椒剛剛來到中國時,是被當作一種觀賞植物的,紅紅綠綠的很喜慶嘛,經過了近一百年的演化才進入了食譜。

還有番茄,顧名思義所有帶“番”字的都是外來物種,番薯、番石榴等等,辣椒最開始也叫“番椒”,但是這些蔬果如今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全球化”其實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在全球化進程之中,國家之間在政治與經貿上相互依存,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密切,文化、商品、思想廣泛傳播,全球化影響和滲入着每一個人的生活。

19世紀後期,交通運輸的長足發展,刺激貿易實現大幅增長,引發大規模移民浪潮。

而其實人口的流動,從人類追求更好生活的最初就從未停止,回溯歷史,從我們的DNA,到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小物件,幾乎任何事物,其實都和世界的另一部分有神奇的關聯,不管相隔多麼遙遠。

人類的祖先曾經耗時幾千年,從亞洲大陸走到北美,而如今,在網站上購買一臺蘋果公司的ipod音樂播放器,經上海發貨,最終到達紐黑文,全程1.2萬多公里,耗時不超過40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公司的總部雖然也在北美,但是產品的零件生產廠商卻分佈在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和蘇格蘭等多個國家,於中國組裝後再走向千家萬戶,無論是消費者或是環節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全球化的參與者之一。

流動的資本、頻繁的貿易和不斷更新的技術,創造出即時連接、相互依存的今日世界。

02 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

最初的人類走出非洲,在5.5萬年間沿着海岸線漂泊,穿行中亞,最終在各大洲安家落戶。

在漫長的漂泊過程中,人們的膚色、體型、面部特徵都發生了改變,說起了不同的語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這一時期在冰河世紀末期進入尾聲,終止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印度和中國,即我們今天說的四大文明古國。

隨着城市文明的興起,全球化最主要的四類參與者:商人、傳教士、武士和冒險家們,通過發展多邊形關係推動者全球化進程。

“全球化”一詞出現在詞典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全球化的進程其實從古早時期就已經開始,並默默發展了數千年。

在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全球化的進展非常緩慢,基本相當於人類步行的速度,後來逐漸提速,從相當於貨船的航行速度、火車的行駛速度、飛機的飛行速度,到如今,已經是相當於網絡信息傳輸的速度了。

爲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們,用自己的方式影響着這個廣袤的世界:

商人發展貿易。

最初的商人只是交換用來製作鐮刀的堅硬石頭,後來開始計數、組建商隊實現更頻繁、更大額、更遠程的交易。商人們推動交通、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革新,打通貿易上下游通道,成立公司,發行股票,發展電子商務,交易任何能帶來利潤的物品。歷史上最著名的商品是棉花、咖啡和芯片,對全世界都有廣泛影響。

武士發動戰爭。

從公元前第三千年,最初有記載時候開始,統治者們就在追逐權力和榮譽,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統治者們建立帝國,爭奪領土,吞併族羣,掠奪人口,構建政治體系,推廣通用語,實現貨幣統一。

傳教士傳播信仰。

以三大宗教爲代表的宗教組織派遣使者發展信徒、傳播教義,以前主要通過參與開蒙、醫療、發動宗教戰爭等方式傳道和鬥爭,傳教士的活躍在歷史上對藝術、文化和社會體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發展到現代,又出現了很多新形態的傳教士,例如素食主義、反歧視和各類保護組織等。

冒險家探索未知。

最初的冒險家走出人類起源地的非洲,散佈各地,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內驅力,闖蕩和探索世界,著名代表人物有哥倫布、馬可·波羅、玄奘、徐霞客等,而今天的國際移民者和國際旅客,都屬於冒險家中的一份子。

人類通過貿易、戰爭、信仰傳播和探險,逐步加深對世界的瞭解。

03 全球化的兩面性

全球化的高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必須直視的是,全球化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問題,烈陽之下必有陰影。

例如大部分人最關心的就業。

全球化帶來的技術革新,催生了很多新的工作崗位,跨國電商、全球物流系統、駐外分公司等等,但是也淘汰了很多舊的工作崗位,同時對就職人員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如今求職,需要有更高的學歷,具備指定專業技能,部分工作要求精通外語,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996、007等工作模式層出不窮。

在全球經濟領先的城市,人們大多都能說一門以上的外語絕不是偶然,而是社會需求發展催生的必然。

再比如說和大家都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

全球化的發展,引入了外部競爭與外部市場,讓日常用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中國製造幾乎走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而各類進口產品也大量進入國內,例如智利的櫻桃、泰國的榴蓮等等。

高流動性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也帶來了流行病。14世紀的鼠疫,2002年的SARS病毒等,都一度席捲全球,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在一年間,全球已累計確診超過2千萬人,並且目前看來,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尚未完全實現疫情的有效控制。

全球化就像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並仍在不斷加速之中,但卻也有的國家和地區沒有搭上全球化的高速列車,如何將它們歸入全球一體化,以及如何抑制過分發達國家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保護主義思潮,也是全球化進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總結

納揚·昌達在《大流動》中,介紹了全球化的開始、經過和目前的結果,全球化發展至今,一體化世界格局已經確定,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速變化與高度融合過,所以沒有過去的經驗可以借鑑,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準備得更充分一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THE END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與我多多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