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不同如何相处 - 草稿

正在收拾厨房,楼下传来一阵欢笑,疫情严重,各个居家隔离,难得有孩子的欢声笑语。

原来是楼上邻居,把他的车库院子打开了,吸引了几个孩子和家长在里面玩耍。

开心时刻向来很短暂,嘻嘻哈哈才没有几分钟,就听见严厉的数数声音,寻声望去,一位妈妈正在训练儿子跳跳绳减肥。估计儿子跳绳数量没有达到她的要求,不断的训斥,不断的催促、不断的威胁。

不一会,儿子就开始哭泣,先是小声的嗝噎,随着训斥、威胁,抽泣、哭声越来越大。

其他大人,慢慢选择离开了,留下几个孩子,远远的同情的看着。

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位妈妈可是我眼里性格温柔,脾气超级好的美女。

这一幕似曾相识,触动了我。

想当年我也是这样的妈妈。

儿子小时候,也很肥胖,不喜运动。不管是跳绳、轮滑、滑板、篮球等等,都是在我的诱惑、逼迫、训斥、威胁下进行,结果最后一样也没学会。

自己还忿忿不平,付出了心血,付出了精力时间,到头来还是什么都不会,这个孩子没救了。

反过来,看到这个妈妈,我能理解儿子不能坚持的原因了。

逼迫、训斥、威胁,我们这些旁观者都体验到的情感是愤怒、是厌恶……何况是当事人?并且当事人还是个孩子?虽然他的心智没有发育成熟,但是他的情感体验和成人是一样的。

谁愿意在这种感觉里相处呢?大人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离开,留下来的孩子,有同情的,应该也有幸灾乐祸的吧,不论是哪种,对当事人这个孩子来说,自尊心还是受到了伤害。

原来我的儿子曾经也是这样被我伤害过!

想一想,谁能在伤害自尊心、感受到愤怒、厌恶、无助的事件里坚持到底呢?

如果时间倒流,我对于孩子运动锻炼的教育方式,一定会和以前不一样:耐心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他的运动量,鼓励他坚持完成。

就算暂时完不成,也要尊重他,让他休息一会,重新制定运动计划,让他有参与感,然后继续坚持完成。

要有耐心,给孩子犯错、退缩的时间,理解“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孩子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

这也是我的血泪经验。

一想到不需要任何学习,就理所当然的做父母,就有点心痛。一个个小生命,是这么的信任自己的爸爸妈妈,却都是无证营业。

有多少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心理学中,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很多人需要终身疗愈。

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心理咨询执业方向:家长培训班。

另外我也看到了一个问题:

我的儿媳妇,如果也是这样教育孩子,我该怎么处理?

这是我以后一定会遇见的问题。

我现在所想到的策略有:

1.先与她相处,觉察她的性格,觉察她的处理事情方式,觉察她接受建议的方式。

2.与之沟通,觉察她育儿理念。

3.提前交流不好的教育模式,比如:就把刚才的情景,以开玩笑的形式说给她听,让她认识不好的教育模式,对孩子教育有预期。

4.认可她一定是对孩子最好的人。

5.接纳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6.引导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7.遇到教育孩子问题,不抱怨,不指责。不甩锅,积极解决问题。

那么和周围认知能力不足的人如何相处?

1.接纳每个人,你不是他,怎么理解他的感受?就像邻居妈妈,性格温柔,脾气超好,表面上是教育孩子,谁能知道她背后发生了什么?是她本人身体不适?家庭问题?父母健康问题?亲子问题?等等,不要随便评价他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2.尊重他的核心身份,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尽力而为。

3.如果发生利益冲突,真心想解决,则认真学习《不妥协谈判》这本书,想办法找到第三选择方案。

4.平日里做好低调、大气。坚持记住“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5.坚持用人格魅力吸引他人提高认知。

自从学习了心理学,对我的成长真是与日俱增,少了抱怨,少了指责,反省是我的日常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是我执业生涯的使命之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