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之九 如此升官

官员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升官,历朝历代如此。

如果说勤勤恳恳、业绩突出是官员升职的正道,那么,依靠旁门左道升官就显得令人啼笑皆非了。

明代顾起元(1565年~1628年)在《客座赘语》讲了件“哭出来的刺史”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去祭扫殷贵妃坟墓,对随行的秦郡太守刘德愿说:你如果在贵妃墓前哭得让我满意了,我就给你升官——看来,殷贵妃确实是孝武帝的真爱,是个有情义的好男子——刘德愿一听,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在殷贵妃墓前放声大哭,比死了亲爹还要伤心——真是个好演员。

这一哭,令孝武帝很开心:哭得真有感情,你可以去豫州当刺史了。

稍微普及下,刘德愿这放声一哭到底升了几级。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汉代一样,仍是州、郡、县三级政区,其长官分别是州刺史、郡太守、县令。例如书法家王凝之任过江州刺史,《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任过宣城郡太守,《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任过高阳郡太守,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任过永嘉郡太守,大诗人陶渊明任过彭泽县令。刘德愿这一哭,相当于从市长升为省长,从正厅到正部级,连升两级!一下子进入高层了。

哭可以升官,连会写斗鸡诗的也一样升。

先说下斗鸡比赛。

这斗鸡可算是历史悠久的一项赛事。在我国也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和《汉书》上多处记载有关“斗鸡走狗”之事。周朝就流行斗鸡博戏。《列子·黄帝篇》说,周宣王非常喜好斗鸡,对养鸡斗鸡颇为精通。春秋时期,斗鸡习俗尚还是贵族的一项娱乐活动。春秋时期,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国内曾经发生过一场内乱,其起因之一便是源于斗鸡。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益宫于郈氏,且让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

《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翅,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

所谓“介其鸡”或“介鸡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芥子捣为细粉,播散于鸡翼上。芥粉辛辣刺鼻,两鸡争斗时,一扇动翅膀,芥粉飞扬出去,对方的鸡被呛得无心恋战,三五个回合就败下阵去。另一种说法,把“介”字解释为铠甲,“介”通“甲”。斗鸡时,头部是双方啄咬的部位,需要重点防护,因此,有人制作保护鸡头的小铠甲。郈氏“金距”,是把雄鸡的后爪包裹上金属刀片,使其更加锋利,几爪子下去,对方的鸡就会血流成河。

两个贵族,斗鸡,居然引发一场大战。一个给鸡的脚趾装上金距——属于暗器——一个翅膀撒上芥末粉,都不太守规矩。

到了唐代,斗鸡依然盛行。

《唐语林·卷二·文学》:杜淹国初为掾吏,尝业诗。文皇勘定内难,咏斗鸡寄意曰:“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距屡通中。”文皇览之,嘉叹数四,遽擢用之。(文皇即指唐太宗,因唐太宗谥“文武大圣广孝皇帝”,故称“文皇”)

一次,机缘巧合,时任朝中掾吏的杜淹,在唐太宗观赏斗鸡之时,突然诗兴大发,吟出一首“斗鸡诗”,太宗听闻过后,当即龙颜大悦火线提拔杜淹为御史大夫,后又一路高升至吏部尚书,参议朝政,位同宰相。

还有更神奇的地方。

《旧唐书·杜淹传》:子敬同袭爵,官至鸿胪少卿。敬同子从则,中宗时为蒲州刺史。

贞观二年,杜淹病重离世。唐太宗为了表达对杜淹功劳的感谢与肯定,便追赠尚书右仆射。再之后,杜淹的二儿子杜敬同世袭父爵,官至鸿胪少卿。而杜淹的孙子杜从则更厉害,在中宗朝官至蒲州刺史,可谓光耀门庭。祖孙三代,可谓皆是朝中重臣,杜淹是吏部尚书,位同宰相。

除了演员、诗人升官还有更有意思——夜壶尚书。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第三《吴行鲁温溲器》记载了唐吴行鲁的发迹之路。


吴行鲁,少年事内官西门军容,小心畏慎,每夜温溲溺器,以奉之,深得中尉之意。结果,中尉嗟叹谓曰:“汝但忠孝我,终为汝成之尔。”后假以军职,除彭州刺史。

用自己的体温捂夜壶,让主子能暖呼呼的放水——这马屁拍的实在是太下作了——后来,吴行鲁一路升官——有这样的马屁功夫,想不升官,都难——做到了尚书的位子。

升官,一旦靠了这些手段,等当上官以后,一定会是另外的面孔。五花八门的升迁,与其说是上司的荒唐,不如说是制度的漏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