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讀第34章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sì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 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洪水氾濫。這是以水喻道。大道流行,象洪水氾濫一樣,無所不到

功成而不有。成功而不居功,創造而不佔有。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恃,依賴。辭,拒絕。萬物都依賴道而生存,道從不拒絕。

衣養萬物而不爲主。衣養,覆育養護。象衣服之於人體那樣覆育養護萬物,而不自以爲主宰。

常無慾,可名於小。有人認爲“常無慾”是衍文,理由是“常無慾”在第1章出現過,放在這裏破壞了對仗。去掉以後,行文就是這樣的:

衣養萬物而不爲主,  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

聽起來也有道理,不過這更可能是一些讀書人的潔癖。其實“常無慾”放在這兒也無妨,意思不變。而且,“常無慾”放在這裏,還可以視作是對前面三句話(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的總括。所以王弼註釋說: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無慾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所以“小”在這裏不是指廣延上的小,而是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感覺不到。萬物絲毫感覺不到“道”之主宰、把持作用。正如第40章所說,弱者道之用。

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爲主宰,可以稱爲“大”。

第16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第28章: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都是在描述萬物迴歸於道的運動。

由此看來,如果把道視作某種精微的元素,或者某種玄妙的功能,那麼道在萬物中,可名於小。如果把道視作一個場域,那麼萬物在道中,可名爲大。

萬物都有小的一面和大的一面,就看你的參照系是什麼。

《莊子·秋水篇》: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毫末之爲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差觀之,就是從萬物之間差別的一面來看。

人當然也有大的一面和小的一面。

《孟子·告子章句上》: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爲大人,或爲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爲大人,從其小體爲小人。”

其實,大小都是人搞出來的,道無所謂大小,物也沒有大小,是人名之爲大,名之爲小。

人爲什麼要這麼搞呢?

因爲人不滿足於活着,人要的是生活,有意義地活着才叫生活。所有的意義,本質上都是關聯上一個比自己更爲宏大的系統,成爲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

然而,物的大小與人的大小有本質的不同:萬物的大小是被動的,人的大小是主動的。因爲萬物之於道是一種完成狀態,而人之於道,是一種可能狀態。也就是說,我可大可小,這是選擇的結果。

孟子說:養其小者爲小人,養其大者爲大人。

如何養呢?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爲大人而已矣。

孟子的意思是,你想要的“大”不能夠向外去尋找,大在內而不在外。如果你被耳目之感官物慾所束縛,你就小了。如果你能充分發揮心的功能,你就大了。這跟老子說的是一樣的。

有人問特蕾莎修女,您是怎麼做成這樣偉大的事業的?特蕾莎沉默了一會兒,回答說:there is no great things, you can only do small things great.

只有主觀上“不自爲大”,客觀上才能“成其大”。

《老子》第63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只有不嫌棄做小事,才能成大事。

綜合34章和63章,我們能看到,老子給“成其大”設了兩個條件:不自爲大,和不爲大。這很值得玩味。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繞啊,到底要怎麼做纔好嘛?

感覺繞就對了,名可名,非常名。讀《老子》就不能掉進大小多少的陷坑裏,只要還有一個大小的觀念在,就無法做到“不自爲大”。老子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既不是自爲大,也不是自爲小,而是要象“道”那樣超越大小。

如何超越?唯有真誠。當做則做,無關大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