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了几千万年轻人的《李焕英》,感动不了他们的父母

中国的父母一辈子在等孩子的感激,中国的孩子一辈子在等父母的道歉。——黄执中

1.

憋了很久,还是打算聊聊《您好李焕英》。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李焕英》的票房即将突破50亿大关。按50元一张的票价来算,差不多等于有一亿人观摩过了这部电影。

有网友总结说,看《李焕英》会哭的人,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A.追忆起自己过世的母亲,心如刀绞。

B.纯粹被电影剧情打动。

C.看到片中的李焕英如此伟大,再联想到现实中自己的母亲,悲从中来。

我就是典型的第三种。

观影中我数次强忍住泪水。但我只是为了李焕英,而不是我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不敢想象把自己代入这部电影。

如果我体胖又迟钝,次次考班里倒数第一,学历还作假,我妈只会勃然大怒,或者干脆当着众人的面打断我的腿。

就算穿越后,我一次次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为母亲献力献策,她八成会跳出来表示自己看不下去,然后嫌弃我多管闲事。

而李焕英呢?

得知录取通知书是骗人后,不仅没有一句谩骂和批评,而且还在贾晓玲自吹自擂以后“肯定会有出息”的时候,果断回了一句“那肯定的”。

之后俩人更是温馨地骑起了单车,仿佛先前的出糗和尴尬仿佛不存在似的。

......

这些还只是银幕上展示的,李焕英背后对贾晓玲有多疼爱,外人根本无从想象。

想一想,我们会极力讴歌李焕英和大公无私的母爱?还不是因为,它们出现在现实里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2.

如果你是九零后,然后带着爸妈看这部电影,会发现他们全程压根不掉一滴眼泪,只会摇摇头跟你说一句剧情太假,煽情太过。

多讽刺啊。感动了几千万的年轻人的《李焕英》,感动不了他们的父母。

有位母亲的观后感甚至因此还上了热搜:

“这不就是讲一个普通的女工,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的故事吗?不懂有啥可哭的。”

父母的泪点和我们差异如此巨大,无怪乎鲁迅先生会感慨,“人类的悲喜是不相通的。”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他们理解不了李焕英对待贾晓玲的教育方式。

女儿这么“废柴”,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如果让他们再选一次,他们可能宁愿贾晓玲没有出生。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李焕英和贾晓玲喝酒。后者醉醺醺地对前者说,以后你的孩子会出国赚大钱,前者佯怒回答说,“我只喜欢她健康快乐就好!”

听着很熟悉?对,我们的父辈时常挂在嘴边。

但讲道理,这句话过过耳就好,认真你就输了。

如果你到了三十岁,未成家未立业,学历拿不出手,那么纵使你身强体壮,内心丰盈,父母照样还是看你哪哪不顺眼。

或许,中国式父母口中的“健康快乐”,应该翻译为“在你有出息的基础上,保持身心健康。”比较妥当。

当本应美好的祝福都带有虚伪的意味,我们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奢望融洽的亲子关系?

知乎上对此甚至还有个讨论:“为什么孩子看完《李焕英》,回家后却依然会和我顶嘴?”

底下的高赞回答深得我心:“你希望孩子改变,自己首先得改变。你没有李焕英的包容,凭什么逼孩子像贾晓玲般懂事?”

3.

需要强调的是,西门君在肯定“李焕英”的时候,绝无半点diss任何中年父母的意思。

我内心更真实的想法,是羡慕。就像有些父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样。

李焕英这个角色,除了无私,包容,温柔之外,最让我向往的一点,是她懂得如何把握和孩子相处的分寸感。

而这种“分寸感”,在大多数中国式父母的眼中,是meanless(毫无意义)的。

他们类似于《李焕英》中沈腾的父亲,无论是孩子的学校、工作、对象,都要大权独揽,一手包办。

这种霸道至极的做法,仿佛一双巨手,彻底扼住了孩子的精神自由。

更可怖的是,他们会用“爱”的名义包裹这种操控欲。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小偷家族》里小女孩由里的母亲。她会一边殴打前者,一边假惺惺地安慰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打你呀!”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作选择,乍一看似乎是“双赢”——父母觉得做了奉献,孩子觉得省心。然而,日积月累过后,父母和孩子反而会因此而苦恼。因为前者发现,他们必须时刻为孩子操心。而孩子这边,则会愈发感到一种窒息感。

我当然相信,中国式父母“爱的操控”,初衷必然是良善和柔情的。只是,当孩子日益觉醒,决心挣破桎梏的时候,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就好比一个弹簧,你压得越紧,等它反弹的时候,你只会感到越痛。

初次为人父母,没人是完美,我们当然知道。

只是,作为子女,你们能否别把“不完美”的罪责,转嫁到孩子的头上。

我们都是彼此独立的灵魂,只不过你们“恰好”是我们的父母。如此而已。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我的才华不是拿来取悦你》作者。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