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高考正名——《學習改變命運》讀書筆記 一、給高考正名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並無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轉載。


[格式]

原文摘錄

我的批註


主要就看第一章關於爲高考正名的部分,後面的略。

一、給高考正名


1、高考培養的並不是"高分低能",且往往能力還不小

學習成功,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1)對“高分低能”的誤解

咱們的漢語表達講究簡明精練,不像英語那麼講究語法和句子結構,很多連接詞爲了追求對偶或音韻而省去。比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要是按照英語的語法,就必須說成“因爲清風徐來,(所以)水波不興”。因果關係連接詞被省掉了,但意思不變,讀起來很舒服。不過優勢與劣勢總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省略的過了頭,往往會產生歧異。“高分低能”的原意本是“雖然高分但是低能”,是轉折關係,表明這種情況有悖常理;但很容易讓人理解爲“高分而且低能”,成了並列關係,低能成了正常情況,分數和能力高低沒有什麼聯繫;甚至有人乾脆理解爲“因爲高分所以低能”,成了因果關係,要想高分就得低能,只有低能才能高分,這就謬以千里了。語言學家或社會學家要研究語言表達方式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這可是一個經典案例。

(2)高分“高”能的例子

例子1:應付高考的能力可以遷移

人生獲得成功的路徑有很多,每個人獲得的成功的層次也有很大差別,但成功人士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格則往往是相通的。一個學習上的成功者,和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個成功的文學家相比,層次相差很大,但作爲成功者,他們身上都必然有許多相同的品格,比如做事專心致志、善於安排時間、高度的自制力和自信心等等。反過來說,一個具有了這些優良品格的人,不論他去從政、經商還是寫作,還是參加高考,都一定會成功。而沒有這些優良品格的人,無論是去從政、經商還是寫作,還是去參加高考,都必然不會成功。

例子2:高學歷往往意味着高能力

(如果現在有:一個專業對口的本科生和一個專業不對口的博士生)你是公司老闆,你會挑哪一個?

我想很多人都會挑那個本科生,因爲他年輕,專業又對ロ。但結果是那一個地質學博士被聘用了。

他說:這兩個人面試給我的印象都差不多,實際上,那個本科生給我的感覺還要好一點,但短時間內,這一點直覺上的差別不足以讓我認爲那個本科生更優秀。所以我只能通過其它途徑來判斷。我之所以選擇那個博士生是因爲我認爲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一個人能通過層層考試讀完博士至少說明他有三點過人之處:

  1. 他有着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他都有着極爲嚴謹而麂大的邏輯體系,要想把地質學學通,通過各種考試,論文答辯,邏輯思維顯然不同凡響。

  2. 他能夠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要考到博士,需要讀大量的書籍、背大量的材料、做大量的題、寫大量的論文,一個辦事拖沓,生活沒有規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3. 他有很好的自制,能夠排除多種干擾,辦事情能夠持之以恆。而這三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至於專業知識,在實際エ作中運用得並不多,一個人只要具備了這三點優勢,學習工作中所要用的知識不會有任何困難。我當然不是說那個本科生就一定沒有這樣的能,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我對他們都不瞭解,顯然博士文憑給我的信息量更大,也更可靠。

(3)高考培養的(高)能力有哪些

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單純死讀書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後,除了知識基礎紮實外,還隱藏着以下這些才能:

  1. 專心致志,能排除千擾專心學習

  2. 持之以恆

  3. 有較高的自制力

  4. 能夠爲了一個目標付出精力和汗水

  5. 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能夠理解衆多知識點並把握其內在聯繫

  6. 能夠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

  7. 在面對考驗的時候能夠保持心態平穩

一個人具備了這七種能力之後,在任何方面想有所成就都應該不會太難

2、常見問題

(1)讓以前的文學大家做語文卷能及格嗎?

我記得我讀高三的時候《中國青年報》登了一篇批評高中語文教育的文章,說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如何如何的要不得。當時語文正學得不好,頭痛得很,看完之後很有同感,覺得大大地出了一口惡氣。特別是其中有句:“如果讓魯迅、郭沫若這樣的文學大師來考試,恐怕也及不了格。”讓我覺得特別解恨,充分說明語文成績和一個人的文學修養沒有關係。但是到了大學以後,我有了很多空餘時間讀大量的古文、名家散文、哲學等還自己創辦了一份刊物,經常在上面發表文章。毫無疑問,我的文學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因爲經常出去給高三學生講課的緣故,我把 2002 年高考語文試卷拿出來做了一遍,結果覺得簡單無比,古文閱讀毫不費勁,以前最讓我摸不着頭腦的科技短文的閱讀也黨得一讀就通,答案清晰了,45 分的選擇題只錯了一個,是找錯別字那道錯了。後面的閱讀理解也是完全正確。當然,作文我沒有寫,但我想以我現在寫文章的水準,應該不會低於 54。看,問題就是這麼簡單:我的文學修養提高了,閱讀範圍廣了,經常寫文章了,語文成績自然就上去了。我在想:如果真的讓魯迅、郭沫若去參加語文高考,他們到底能不能及格?我的回答是,不能。因爲有很多東西他們沒有學過。任何考試除了考驗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外,必然需要一定的應試技能,至少如何快速準確填寫機讀卡就是一個要花點功夫練習的本事。但是我又想,如果讓他們跟着高三補習班補習半年,他們肯定能考高分。因爲他們文學底子好,知識面廣,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能認認真真地做事情,踏踏實實地學東西。有了這兩點,區區一個高考,絕對不成問題

(2)錢鍾書考清華數學考了 0 分,語文考了滿分

高考的目的不在於選拔某一方面的專業人オ,而在於對一個人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做出評估,再以此爲依據分配高等教育資源

還有人愛用“錢鍾書考清華數學考了 0 分,語文考了滿分”來論證現行高考制度不合理。其實這也可以用“高考考試形式與考試目的”的觀點來反駁:高考考的是基礎知識,爲社會挑選合格的人才,而不負責發現天才

天才不應也不能通過考試篩選。現代教育是一種“平民化教育”而非“精英化教育”,中國歷史上出了多少錢鍾書似的大文豪,但真正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難道是靠這樣幾個文化精英嗎?顯然不是,而是靠全民族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啊。

而且,錢鍾書數學考了 0 分,語文考了滿分,是不是說凡是數學考 0 分語文考滿分的人就能成爲錢鍾書?顯然不是。

言歸正傳。高考與科舉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高考不存在考試形式與考試目的嚴重錯位的情況。它選的是“可塑之オ”,而非“可用之オ”,所以考的是“基礎知識”,而非“實用技能”。高中學的知識有用,高考考的東西也有用,只是這個“用”不能馬上“轉化爲生產力”,而是在爲更深入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

(3)狀元無用論

有一種說法十分的流行,就是說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讀書的時候考試肯定不能前三名,或者說前三名都成不了大事。我不知道是誰先總結出來的“規律”,總之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十分荒謬、禍害匪淺,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兩個例子,一個是克林頓,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學校的前三名,什麼各種各樣的獎學金、優秀學生的評選等沒有一次落下過。還有一個是葉利欽,他在自傳中就說自己的成績一直十分優秀,從小學到中學只有一次考試有一門課不是拿的 5 分,還是因爲和老師鬧矛盾被故意扣的,現在想起來都懊悔不已。他後來這樣教育成績優秀的孫子:“只要不是 5 分就不能算是好成績。”既然拿了那麼多滿分,那至少也是並列第一吧。這兩個人,兩個總統,兩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世界上最有權力男人,都是學習的時候名列前三名的人,不知他們在私下會晤的時候有沒交流過“學習心得”。普京是不是前三名難以考證,但他確實是聖彼得堡大學的高材生。在蘇聯時代,只有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都最優秀的大學生纔可能被選入克格勃。被克格勃錄用以後,還沒畢業就直接分了一套房一輛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