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用英語》讀書筆記 一 起點 二 聽力 三 口語表達 四 口音 五 朗讀 六 讀 七 寫 八 詞典 九 語法 十 背單詞 十一 最後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並無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轉載。


[格式]

原文摘錄

我的批註

人人都能用英語

作者 李笑來

一 起點


1 語言的重要性

啄木鳥可以本能地採用最優算法獲取食物——而一個MIT的數學博士面對同樣的問題卻不見得可以迅速解決;而啄木鳥的小腦袋在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情況下,是如何得到結果的呢?答案是:通過基因遺傳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經驗積累不再僅僅依賴基因遺傳

對蛇(爬行動物)的恐懼”可能需要幾百代才能通過記憶遺傳變成“天生的知識”,但是,有了文字之後,一代之間,就有可能積累並獲得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現代人只需要通過小學、中學、大學總計差不多十五年左右的時間裏,就有機會在學校裏把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或者達爾文、門捷列夫,甚至愛因斯坦等歷史上的巨人們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囊括在自己的腦中。

2 爲什麼英語難學

① 母語的先入爲主

第二語言學習顯得更爲困難的原因並不在於關鍵期論所說的“此後大腦不再可塑”,而實際上在於這是第二語言所使用的腦圖要與已經形成強大勢力的母語腦圖競爭——當然越來越難

確實, 符合辯證法

② 不夠自信

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並不一定保證真的能夠學好;但是,反過來,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學好,那最終真的就不可能學好。所謂“自證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就是這樣,總是在負面起作用。事實上,“語言習得關鍵期”之說四十多年來在全球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惡果

③ 只“學”不“用”

這是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現實

司機、醫生、律師需要通過考試才能應用所需技能的重要原因在於這些技能的應用如若出現差錯很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是無法挽回的。但是, 英語這項技能的應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對他人造成傷害。

既然“用”英語不會傷害任何人,既然不“用”就“學”不好,那莫不如從一開始就直接“用”

只有不斷地“用”,才能真正地“學”,因爲所有技能的習得,都要靠試錯(Trial and Error)

④ 過度迷信"英語思維"

人類思考從來就不僅僅依賴語言。沒有語言文字的時候,人類已經存活(至少)幾百萬年。

"英語思維”之類...因爲根本不存在,所以肯定追求不到。

3 英語無用論的駁斥

有翻譯軟件, 學什麼英語

可能是機械的──否則Google翻譯早就該替代人工翻譯了。翻譯,實際上大部分工作內容是“再創作”。

母語纔是最好的

自認爲自己的母語是全天下最美的語言,是最爲幼稚的想法.

如果有什麼真正美麗或者更加美麗的話,是思想,而不是語言文字本身

4 英語有用

  • 1

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一門外語最大的公用莫過於增加一個不一樣的信息獲得渠道。從這一點上來看,啞巴比聾子、瞎子強多了,而後兩者之中,瞎子又遠不如聾子。

  • 2

英語對我來說,不再是要“學”那麼簡單了,而是要用它獲得自由,哪怕僅僅是精神上的自由

二 聽力


1 怎麼提高

至少要堅持六個月,我個人建議每天的輸入時間不要低於四個小時——只要開始做

① 增加大規模聽力

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

父母不會說英語沒關係,只要在孩子活動的環境裏不停地播放各種英語語音(童謠、小說、電視劇等等),並長期持續

不過,不能指望只聽聽錄音看看電視,孩子就可以學會外語——剛剛已經說過,語音學習和語言學習是兩回事兒。語言學習還需要很多其它方面的刺激和努力。對於成年人來說也一樣,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是爲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在此之後,想要獲得進步,“聽得懂”就非常重要了。因爲只有聽得懂纔可以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前提

② 一開始就聽正常語速的材料

另外一個很多人沒想到的事情是“循序漸進”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重建語音過濾器”時不是好策略。應該從一開始就聽正常語速的材料

很多人的學習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爲他們的做法與“語言自然習得方式"不同

③ 輸入聽力的來源\品質多樣

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覺輸入量之時,要涉獵不同的音質、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調,甚至不同的口音纔對。這個意義上來看,廣播劇要比課本錄音強出不知道多少倍,因爲有好多個人在說話,而非從頭至尾只有一個“標準”聲音。進而,我常常建議自己的學生不要把自己的輸入材料只限制於“標準美音”或者“標準英音”;其實無所謂的,連頗具特色的“黑人英語”都可以聽,甚至,越雜越好。我常常推薦的是 CNN的廣播 ,裏面有各種各樣腔調的英語,真的可以大開“耳”界。

有一個小技巧,聽英語音頻的時候不要兩隻耳朵全都戴上耳機——只用一隻耳朵戴耳機。因爲自然語音輸入和耳機輸入是不一樣的。在自然環境中,我們聽到的語言語音從來都不是“單獨”的——總是伴隨着各種各樣的背景聲音。戴着耳機的時候卻基本上就只有“純粹的語音”了

(而且)只用一隻耳朵戴耳機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經常換着耳朵聽,不至於損傷耳朵。

三 口語表達


1 爲什麼難

① 本來就難

口語之所以難以習得,是因爲它本身屬於輸出,所以,一定要比輸入難度高很多。有效的輸出,不僅需要有效的輸入(輸出依賴於輸入),還需要有效的處理(思考)

② 因爲成人的表達內容比小孩更難

你的問題也許不在於你不會說,而在於你沒什麼話可說。

因爲沒有任何一本口語書籍是針對你寫的——它們都是針對大衆寫的

某種意義上,這可能更能解釋爲什麼小孩子學外語顯得比成年人容易。因爲小孩子要說的話相對成年人少,並且相對成年人更少差異,也就是說,在少兒英語口語教材中所涉及的對話,可能更大程度上能夠做到覆蓋小孩子在真實世界裏想說的話、要說的話,以及可能說出來的話。而成年人所需要表達的內容更爲複雜,因此表達難度更高。成年人不像小孩子要說的話那樣相對簡單一些,他們無法做到“不假思索”地表達他們的感受尤其是那些“深思熟慮”的內容。

然而,口語差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不是因爲你笨,恰恰相反,可能是因爲你太聰明! 從某種角度來看,頭腦簡單的人更容易習得外語口語。因爲他們的表達需求簡單

他們沒多大興趣與對方討論天氣問題,或者對方來自於哪裏,他們想跟對方探討一下“當前人們所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之中,有哪些問題是被大多數人所誤解的”,或者“現在人民幣匯率節節攀升對普通市民來說有哪些可能的風險”

2 怎麼辦

① 打造自己的口語書

準備一個筆記本,隨身攜帶。每天花十分鐘到半個小時,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用中文記錄下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每天再多花點時間把那些你要說的話用英文表達出來,並記錄下來。

注意, 不用怕這是中文思維 , 因爲英文思維 根本不存在 (上文說過)

我非常同意鍾道隆先生的見解:“我發現我說不出沒準備過的話

從具體做法上來看,收集這類“不直觀對應”的方法很簡單。最樸素的方法就是隨身攜帶個小本子,隨遇隨記。花哨一點的話,就利用現在已經幾位普遍的便攜電子設備(管它是手機還是iPad之類的東西),隨時進行記錄。如果使用最多的設備是計算機(臺式機或筆記本)的人來說,可能建一個專用的Excel表格是最方便的解決方案:表格只有兩欄:中文、English,然後隨時增補。

曾經一度,我很自卑。因爲總是覺得自己使喫奶的勁卻也不如別人隨隨便便做得好

直到今天,我自己也沒做到可以用英語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出口成章,我想我也做不到。我依然是“只能說、只會說自己準備過的話”

後來我就養成了習慣,不再指望自己能夠脫口而出,而是希望自己有備無患

四 口音


1 口音重要嗎

英語也許是地球上口音最多的語言。

實際上,每一種語言所使用的語音都是有限的。瑞典語使用16個元音,英語使用8個元音,日語只使用5個元音;而中文使用6個元音——比日語多了一個,這也能從側面解釋爲什麼中國人學英語的語音要比日本人稍微容易一些

黃西講着一口濃重中國口音的英語征服了美國的觀衆。

你可以先審視一下你自己,然後再看看身邊有多少人平捲舌不分?多少人前鼻音後鼻音不分?

所以,作爲將英語作爲第二語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爲自己的發音不標準、不好聽、不清楚感到自卑,那其實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而語言使用,本質上以溝通爲目的.

想像一下吧,聯合國開會的時候,難道每個國家的發言人都用的是“標準英音”?或者“標準美音”?

作爲英語使用者,也不要被英語老師所迷惑。作爲老師,教育產品的一部分,他當然會強調“正確”、“準確”、“標準”——無論他們自己是否真的“正確”、“準確”、“標準”

很多語音教程儘管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它們把各個發音的過程講解的太細、太繁瑣,乃至於過分複雜難以學會。事實上,先做到個大概大概就可以了

2 要學音標嗎

① 怎麼學

  • 1)一定要惡補音標;
  • 2)查單詞一定要讀音標,並且在自己的文本上做出相應的記號;

    目前大多數電子辭典或者計算機上的詞典軟件都是配有真人發音的。所以,查到一個單詞的時候,就算不認識音標,也可以聽得到那個單詞的發音

  • 3)不要想當然地讀單詞。

最後一條格外重要

這一點上千萬不要嫌麻煩,因爲錯誤都是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一旦錯誤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可怕程度無法想象

具體: 對照着音標表,抄寫每一個例詞的音標,反覆若干遍(最好7遍以上)。 抄下例詞表,而後默寫相應音標,而後檢查(至少兩遍)。 以後每查一個單詞,都要把音標標記在原文邊上。

3 要學拼讀規則嗎

有必要花時間學習英文的拼讀規則。忽略拼讀規則是絕大多數英語學習失敗的人犯下的錯誤。他們寧可去學好像更有短效、或者感覺更加“高級”的“詞根詞綴”,也不去學最基本的,並且一生都用得到的拼讀規則

而一旦習得拼音之後,我們識字的速度就會大大提高,

4 注意點

語速 - 不要快

聽外語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因爲人家說得太快所以我才聽不懂”,而是“因爲我聽不懂所以才覺得人家說得太快”。

很多人在講英語,尤其是想講“好”英語的時候(比如考試的時候,比如面試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快起來,不僅快,還快得過分,最後可能會快到老外都聽不懂的地步。

具體:

由於每個長元音都被讀成短元音,所以,中國學生在講英文的時候動不動就在某些地方比老外快了“半拍”

元音該長的就要長,而雙元音要儘量飽滿

連讀 - 不用學

連讀可能是所有自然語流特徵中最不重要的一個,道理也很簡單,熟練了自然就連起來了,不熟練的時候非要連起來就格外地生硬。

停頓 - 引起重視

比連讀更重要的是停頓

我們很不習慣在說一個英文單詞的時候期間竟然還有停頓。但事實上,在英語母語使用者腦子裏,一個單詞確實是可以分開說出來的

英文與中文不一樣的另外一個地方就是中文的基本單位是“字”,一個聲母加上一個韻母,即,每個字都有且只有一個音節;英文的基本單位是“詞”,

,比如,好萊塢電影裏,就經常有人把“absolutely”說成“ab-fucking-solutely”或者“abso-fucking-lutely”

比如“especially”這個單詞,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不妨誇張一點。從有重音音節的位置開始把這個單詞分成兩部分:“es”|“pecially”。在讀出“es”之後把嘴閉上(準備發“pe”這個音節)等上足足一秒鐘,然後再用力發出剛剛準備好的“pe”以及緊跟着的“cially”。是不是感覺“pe”這個音節更清楚了呢?可以多拿幾個單詞練練,比如:un|fortunately、im|portant、under|stand、edu|cation,par|ticular,fi|nancial……

而這個停頓的存在,將使其後重音清楚地讀出成爲可能。

在讀一個單詞的時候內部都可能出現停頓,那更不消說讀整個句子的時候了

無論是講哪一種語言的人說話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根據句意使自己的聲音不斷地在輕重緩急之間變換。分不清楚停頓,就無法掌握節奏,而如果掌握不了節奏,一切都很難辦。所以,最先需要養成的習慣是該停頓的地方就要停頓。跟讀的時候,越是初學者就越覺得錄音裏的語速快,他們甚至體會不到人家在讀長句子的時候也有換氣的時候——不換氣怎麼說話麼!

5 怎麼提高

  • 反覆跟讀

朗讀是語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訓練方式 。

剛開始可以錄音放一句,自己跟幾遍,細心糾正自己的前提是大聲朗讀。熟悉了之後再錄音放一句就跟一句

再熟悉一點之後就“異步”朗讀。所謂的異步朗讀,就是“慢一拍跟讀”。聽到錄音說了一個詞之後我們再開始,嘴裏重複的是錄音裏剛剛說完的那個詞,而耳朵裏同時聽到的是自己的聲音和錄音裏所說的下一個詞,然後循環往復,在錄音說完一句話的時候,我們再說一個詞也就正好結束。這種訓練可以很微妙地提高我們的英語瞬間記憶力。再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同步”朗讀了。

讀了一星期,朗讀了幾十遍(期間還有細微的模仿糾正,所以其實是百十來遍),只要再劃上幾分鐘就可以做到把該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 錄音矯正

發錯音的人聽不出來自己的發音是錯的,但是同樣的錯誤別人說出來他瞬間就能判斷出來。

6 補充

自然語流中的強讀與弱讀現象

待看原書

精雕細琢/t/、/d/和/s/

待看原書

五 朗讀


1 好處

朗讀訓練既簡單又有效,並且可以解決很多許多人花很多錢去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解決不了的問題。

① 可以快速下來

可我已經成了“英語課代表”。每天早上要站在全班同學面前領讀課文,

很快我就發現領讀三五遍之後,我就基本上能把課文背下來

朗讀訓練會不知不覺地提高我們的語言文字記憶力

補充: 背的前提是理解
同一文章反覆朗讀很多遍,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它背下來。這是因爲“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理解了之後就很容易記憶


我在面試英文教師的時候,基本上只要求他們做一件事:隨便背誦一段曾經熟讀的篇章。換你是我,很快就會發現這麼簡單的一個要求會迅速地過濾掉大多數應聘者 ——大多數人竟然背不出任何100詞以上的篇章。這一點基本的英文記憶能力都沒有,怎麼可能自如地運用英文呢?

托福考試包括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無論是哪一個部分,都需要考試擁有足夠的英語記憶能力才能夠獲得高分。很多人託福聽力考試成績差的原因並不是因爲他們“沒有聽懂”,而是因爲他們“其實聽懂了,但等聽到題目的時候,已經想不起來剛纔聽懂的內容了”.

語感

此後的許多年裏,英語課上我從來都沒有認真聽講過,考試成績卻也從來沒有差過。做選擇題的時候,只是覺得哪一個選項填進去“順嘴”就選哪個,正確率奇高無比,幾乎從不出錯。

母語使用者知道關於自己母語的很多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往往被不知所以然的人稱之爲“母語直覺

那種我們的英語老師常常閃爍其詞的“語感”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

補充: 語感的解釋
絕大多數中國人其實無法詳細地解釋出“編”和“織”這兩個漢字的異同之處。某一個層面上,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如此相同,乃至於拼起來“編織”還是那個意思。可是這兩個字的用法上並不完全相同。我們可以說某個女孩子“她編毛衣”,也可以說“她織毛衣”;我們可能說某個男孩子“他編故事”,但是我們卻絕對不會說“ 他織故事”!——換言之,哪怕做不到詳細地解釋出“編”和“織”這兩個字的異同之處,但是卻絕對不會用錯。合理的解釋是,母語使用者在過去曾經遇到過大量的“編毛衣”、“織毛衣”、“編故事”之類的組合,但是卻從未遇到過“織故事”的組合,於是潛意識裏就不存在這個“模式”

③ 促進理解

朗讀訓練是提高文字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之所以朗讀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因爲當一個人可以流利地朗讀一個句子的時候,即意味着說他正在完成對這個句子的“拆解”與“重組”的過程——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朗讀訓練會提高一個人的語言文字模式識別能力。

事實上,大多數人很難做到用母語流暢朗讀任何句子

只有少數人(應該是極少數)能夠做到在不作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流暢地朗讀《讀書》雜誌裏的任意句子——因爲這種雜誌所傳遞的纔是真正需要智力才能理解的知識。

補充: (反過來)一個人的文字記憶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他的文字理解能力。

④ 促進聽力

大量的朗讀訓練,可以使學生不必專門練習“聽力”

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說得出,就能聽得懂

⑤ 促進表達

朗讀訓練會提高一個人的表達能力,

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六 讀


中國古人說 “書中自有顏如玉”,外國人說“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

1 爲什麼讀不好

① 母語讀的就不好

閱讀母語的時候不注重上下文聯繫的人,閱讀外語的時候往往更無暇顧及上下文聯繫

我常常建議我的學生,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比如一兩個小時)閱讀好的中文文章。

2 精讀

誤區

① 小孩子才精讀 成年人只泛讀

要命的是,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已經不再需要“精讀”——那是中小學生被逼才願意做的事情 ——“泛讀”纔是配得上自己年齡的活動…

循序漸進紮紮實實地走到最後一個環節的人所掌握的“泛讀”能力,和大多數人以爲的“泛讀”其實有着天壤之別。前者儘管在“泛泛而讀”,卻擁有足夠能力“不漏過任何重要信息”,並且常常還可以做到“在字裏行間讀到言外之意”;後者是真的“泛泛而已”,從未獲得過完整的信息,在千瘡百孔的零碎信息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特有幻覺(且不自知

② 精讀不如速讀

市面上各種各樣關於“快速閱讀”的神話,其實都非常不靠譜。我不相信那種靠改變眼球運動方式提高閱讀速度的理論,因爲速度的瓶頸根本就不在於“輸入方式”,而在於“理解能力”

各種快速閱讀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它們假定所有的文字都是格式化的——事實上這絕對不可能。只有格式化的數據才能批處理,這是每一個程序員都懂的道理。可問題在於,知識不可能是格式化的,有的簡單,有的複雜,

積累閱讀量是提高閱讀理解速度唯一方法。

七 寫


1 翻譯

很多人讀不懂一個句子的時候,提問的方法是:“這句話(應該)怎麼翻譯啊?”

首先,翻譯並不是大多數人學習外語的目的。大多數人學習外語的目的是使用外語,而“翻譯”,只不過是外語的衆多用處之一而已。

其實,對英語學習者(將來的英語使用者)更爲重要的是“理解”,而非“翻譯。就算是有時需要翻譯才能理解,那麼需要的往往更多是“意譯”,而非“直譯

(因爲)任意兩種語言之間(並不僅限於英文和中文之間),不大可能處處都存在着一一對應關係。

所以,當遇到一個不能理解的句子之時,最正確的提問方法可能是這樣:“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或者“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我建議,向別人提問的時候,爲了能夠得到有效的回覆,請儘量迴避“翻譯”這個詞。

2 寫作

爲什麼作文差

① 缺少練習

作文老師所講授的又基本上都是名副其實的“陳詞濫調”(萬能模板、豪華句型、高級詞彙……)。爲什麼學生不寫作文呢?因爲作文確實很難寫。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學校裏連母語作文都是儘量迴避的。爲什麼寫作文那麼難呢?因爲寫作能力更依賴於實踐,沒練過怎麼可能提高?那爲什麼大多數人都不練呢?懶唄

② 母語寫作本來就差

我在長期講授TOEFL作文的過程中,最常觀察到的現象是,很多學生寫不出作文根本不是英文問題——因爲事實上,那些作文題目儘管貌似簡單,但是實際上很可能就算讓他們用中文寫也不一定寫得出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是不會寫英文,而是乾脆沒什麼東西可寫,哪怕讓他們用中文也一樣沒什麼東西可寫。

一位在使用母語時經常斟詞酌句的人,對各類同近義詞之間的微妙差異就相對那些沒有經驗的人可能更加敏感。

③ 依賴母語

很多人覺得英文寫作困難,可實際上,那困難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因爲他們在表達思想的時候,不小心依賴了太多母語的修辭

提高方法

批改

希望自己的作文有個老外來批改,這對中國境內99.99%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是不現實

那麼可以:

  • 1 自己給自己改作文

自己給自己批改作文,有個很重要的訣竅:不要寫完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

  • 2 幫別人改作文

“我自己都不會呢,哪兒有能力幫別人改啊?”這不是問題,你試試就知道了,挑錯比寫文章容易多

(而且) 批改者往往比被批改者收穫更多


批改中遇到的常見錯誤:

單詞拼寫錯誤:未按照單詞的正確拼寫方式書寫單詞,但不包括由於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差異所帶來的單詞拼寫差異。 

名詞單複數形式錯誤:錯誤地使用了名詞的數,包括:使用了不可數名詞的“複數”形式,使用了集合名詞的“複數”形式,在應該使用複數的地方使用了單數名詞(或反之)等。 

單數可數名詞未受限定:句子中出現的單數可數名詞之前沒有使用限定詞,包括冠詞、不定代詞、指示代詞、名詞或代詞所有格、數詞與某些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

詞性錯誤:在選擇詞彙的過程中忽略了英文詞性的特性,僅按照含義來使用詞彙,從而發生了詞性使用錯誤的現象。 

修飾關係錯誤:違反了詞彙修飾的規則,採用了不恰當的修飾關係。包括用* 形容詞修飾動詞、形容詞修飾形容詞,副詞修飾名詞等。 

搭配錯誤:句子中出現了不合適的詞彙修飾、限制、說明現象,或者錯誤地使用了固有的詞彙搭配形式。 

詞序錯誤:未使用正確的、符合習慣的表述語序來對內容進行陳述。其中包括修飾詞順序錯誤,該倒裝時沒有倒裝等。 

非謂語動詞使用錯誤:錯誤地使用了現在分詞、過去分詞、或動詞的不定式。其中包括: 

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誤用:作者沒有保證邏輯主語與分詞的一致性,即當邏輯主語發出動作時使用了過去分詞,而在承受動作或狀態時使用了現在分詞。 

不定式與動名詞誤用:動名詞表達的是“狀態,性質,心境,抽象,經常性,已發生的”;不定式表達的是“目的,結果,原因,具體,一次性,將發生的”。 

介詞誤用:錯誤地使用了介詞。 

連詞誤用:錯誤地使用了連詞。 

關係代詞誤用:在定語從句中錯誤地使用了關係代詞。 

冠詞誤用:沒有分清楚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區別,或對兩個不定冠詞的用法不清楚而錯誤的使用了冠詞。 

代詞誤用或指代不明:作者使用的代詞的數或者性與名詞不匹配,或者讀者無法直接判斷作者使用的代詞所指代的對象。 

句子不完整:句子中某成分,尤其是構成句子的主幹成分殘缺。 

主謂不一致: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在”數”上不滿足一致關係。 

違反主句專一原則:當一個句子由多個分句組成非簡單句時,作者沒有確保有且僅有一個主句,即所有從句必須有連詞、關係代詞或者分號等引導或隔離,但必須保證有唯一的主句。犯此類錯誤的句子叫做”流水句(run-on sentences)”或”逗號拼湊句(comma splice)”。 

比較句錯誤:包括作者在比較句中的比較主體不一致,即在一個比較句中,作者所引入的兩個比較對象不具備同樣的本質和屬性,即”不可比”,或比較級使用錯誤等。 
並列主體不一致:在並列成分中,作者沒有做到並列雙方在結構、功能、性質方面完全對等。 

時態錯誤:句子謂語動詞所使用的時態與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環境不一致。 

語態錯誤:句子謂語動詞所使用的語態(主動/被動)與主語不一致。 

語氣錯誤:句子沒有根據上下文采用正確的實語氣或虛擬語氣。

事實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絕大多數中國學生所犯的錯誤大部分是兩種錯誤,單複數問題,以及時態問題

② (先)模仿, 而不是創新

每個文化中的每個人在這方面都一樣——終其一生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複述別人說過的話。首先語言文字很難純粹“原創”,其次絕大多數情況下確實也沒有 必要“獨一無二”。更爲重要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目標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爲了從事詩人、小說家之類的職業,而是希望多掌握一門用來承載信息溝通交流的工 具——這種情況下“複述”幾乎佔據了第二語言應用的全部

③ 練習轉述

大多數人事實上缺乏足夠的轉述能力(新TOEFL考試中很重視這種能力的測評),於是,我們身邊只有少數人能做到讀過一本書或者看過一個電影之後有聲有色地講述給他人

八 詞典


1 什麼時候用

假設我們遇到一個20各詞構成的句子,其中有1個生詞。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去查詞典,而不是亂猜——儘管有時會猜中。假設我們在字典裏查到之後發現這個單詞有3個意思,那我們所面臨的任務是怎樣的呢?——我們要把已知的19個單詞構成的含義弄明白,然後才能確定“究竟那生詞的3個意思究竟哪一個放到句子裏纔是恰當準確的?”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運氣沒那麼好。比如,這個句子裏有2個單詞不認識,於是我們去查詞典,發現第一個單詞有3個意思,而第二個單詞有7個意思,那即意味着說,我們要在21種可能性中選且只能選擇1種(能夠使當前句子句意通暢的)組合。

望文生義最大的閱讀理解障礙. 望文生義的根源第一個是懶,第二個是自以爲是,第三個是既懶又自以爲是而產生、又恰恰因爲既懶又自以爲是而難以克服的自我侷限。

這不就是“閱讀理解”過程麼?有什麼比頻繁參與閱讀理解過程更有助於鍛鍊自己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呢?有的時候我非常奇怪爲什麼那麼多(好像至少超過 90%)的人放着最有效卻無成本的學習方法(朗讀、查詞典)不用,一次又一次地浪費大塊的時間和大把的金錢卻又義無反顧地再去報另外一個所謂的培訓班呢

可以很好的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其實,詞典不用一輩子每天都要查的——查着查着就不用再查了,因爲絕大多數已經搞定了。小的時候大家都揹着《新華字典》上過學吧?當然,再後來是《現代漢語大詞典》——沒有誰到了初中以後還得必須天天揹着它們吧?英文詞典也一樣,早晚有一天把它扔到書架上。只不過是最近一段時間(兩三年?)需要它隨時在手邊而已。

2 什麼詞典好

  • 1

Merriam-Webster的權威性,基本上不容置疑——事實上,權威的詞典很多,並且都同樣權威,比如,牛津的、劍橋的、甚至微軟的也都很權

Merriam-Webster電子版的“真人發音”,是我個人認爲目前可以找到的所有電子版詞典中製作最爲精良的——發音最清晰(準確當然不用提),音量最穩定

  • 2
    柯林斯(Collins)英語詞典是英語學習者必備的一部詞典。
    注意:我所推薦使用的是這部詞典電子版的第三版,而非最新的第五版。

  • 3

儘管《金山詞霸》從來都不是令人滿意的產品,但確實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其中最受用的是它的“詞組自動識別”

這個過時了

3 常見問題

英漢詞典和英英詞典

對一個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很可能一輩子都不用拋棄英漢詞典。

例如:

  • ticket : a document that serves as a certificate, license, or permit
  • ticket: 票

不僅後者理解更快,記憶也會更快,總之這麼做更有效率,又何必非要放棄更有效率的方式

(但英英詞典也有優勢):

確實,有些時候我們僅看中文解釋無法確定那個單詞的確切含義,比如說“different”、“diverse”、“divergent”、“distinct”、“various”都是“不同”的意思,

因爲詞彙與詞彙之間的重要差異實際上就表現爲搭配的不同

4 不要迷信詞典

另外,還要提醒學生不要過分迷信詞典。任何語言的詞典編纂,某種意義上來看都是“不得已而爲之”的——因爲很多詞其實根本不可能用其它詞去解釋清楚。 舉一個反過來證明的例子。《現代漢語大詞典》中對“清秀”這個詞的解釋是這樣的:“美麗而不俗氣”。作爲母語使用者,你覺得這樣的解釋能夠讓一個學中文的美國人(他聽從了中文老師的建議,說“爲了學好中文,一定要使用漢漢詞典,而不能使用漢英詞典……”)理解麼?如果我們遇到一個老外搞不清楚“清秀”是什麼意思,我們往往並不是讓他去查詞典,而是使用“例證法”向他說明:“對了,那誰誰就挺清秀的……”。

而隨着閱讀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我們終究會遇到那些用詞不但考究,還追求用法新穎的作者。讀他們的文字,僅靠詞典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說,想單純靠“使用英英詞典”而提高水平的想法其實非常幼稚。

5 擴展: 百科

比詞彙量更重要的是概念量

總有一天,學生會發現“詞彙量”實在是最爲初級的東西。讀文章讀不懂的時候,其實更大的障礙是“概念量

例如:

遇到弄不明白 “愛情”與“婚姻” 不是一回事兒的異性,最好敬而遠之,否則痛苦的一生“就在不遠處等着你”……

遇到搞不清“政府”與“國家”之間區別的人,輕易不要與之溝通,否則你可能會因此發現麻煩不斷禍患無窮……

所以,我常常告誡學生應該經常查詢百科

什麼百科好

我推薦給學生使用的只有一個,就是 Wikipedia

經常有人對維基百科的權威性抱有顧慮;實際上,2005年的時候,全球最權威的科學期刊《自然》雜誌把Wikipedia與《大不列顛百科》的內容精心了一番測試對比,考察了上百個指標,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雙方內容的準確度旗鼓相當;在某些方面Wikipedia甚至更勝一籌。

九 語法


1 爲什麼大家討厭語法

沒文化的人才討厭語法

連語法都不過關,又如何清楚表達?而那些有思想的人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思想之時,閱讀者語法不過關,理解上就必然南轅北轍。

可爲什麼這麼重要的東西竟然招來大多數人的厭煩甚至憎恨呢?也許是因爲語法學習很難看到直接受益。人們大多不喜歡不直接的東西。根源又在於人天生短視。這並不丟人,因爲這是基因決定的:the evolutionary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novations work like the economics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 誤區

① 去英語角直接練習不就行了

順帶說,這也是我爲什麼極力反對學生跑到所謂的“英語角”去“學英語”的根本原因。因爲在英語角里,大多數人所說的並不是真正正確的英文,而更可能是“原創英文”。一方面身邊的人都在說不正確的句子,另外一方面自己又堅決不學語法,不是找死是什麼?有人孤獨求敗,英語角里可好,是集體自殺——竟然還都以爲在聯歡……

② 以爲母語好也沒學語法啊 英語爲什麼要學

很多人認爲自己“沒學過語法不也一樣可以熟練使用母語麼?”,實際上主要是因爲他們不由自主地高估了自己

大多數人的母語語法實際上並不及格,只不過他們已經從學校畢業,就因此認爲自己已經“過關”了。

人們特別容易高估自己,絕大多數成年人對自己的母語水平過度自信。他們以爲自己的母語水平很高,卻忘了另外一個事實:很可能他們的母語水平僅僅處在對母語使用者來說只不過是夠格的級別上。只不過,大多數成年人從學校畢業之後(按照我們的教育體系教學內容設置來看,更可能是高中畢業之後)不再被強制參加各種語文考試,不再有機會因考試成績差而自卑,於是自然而然地認爲自己的語文水準已經“相當高”——“總比中學生強吧?”他們這樣想,可事實上還真的不見得。多少本科畢業生(甚至包括相當部分的研究生、博士)走入社會之後,竟然寫不出一份像樣的租房合同,或者竟然不能夠完全讀懂自己所簽寫的僱傭協議。很多人聽人講話、讀人文章之後常常斷章取義,其實並非出自故意,只不過是文字理解水平太差乃至於經常“聽不到”、“看不到”一些重要內容而已。不妨想像一下,絕大多數人(這個比例絕對會超過99%)無論多麼認真地寫一篇文稿,無論自己反覆修改過多少次,能夠正式出版之前,拿到編輯手裏之後“一字都不需改動”的可能性幾乎是零——更可能的存在着一些有意無意的錯別字、或隱蔽或明顯的語法錯誤、自以爲是的表達等等,往往需要另外一個人反覆推敲纔行。很多人忽視母語的修煉,像鴕鳥遇到危險時只顧着把頭埋起來一樣一頭扎到英語學習中去,其實不見得是有意而爲之,更深層次的原因很可能僅僅是對自己母語水平的錯誤估計。

另外一方面,他們在高估了自己的同時,又降低了標準。他們一不小心就把“熟練使用母語”自動降低到“能夠用母語熟練地進行日常交流”的水平上——菜市場上的流利與熟練和正式場合中的流利與熟練根本不是一回事。一旦想寫文章給別人讀、或者當衆講話給很多人聽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會瞬間體會到自己的語法有多麼糟糕,進而迅速放棄,而後開始對講演、寫文章產生抗拒情緒。

絕大多數人把自己的糟糕表現歸咎於諸如心理素質不好、發揮太差、準備不充分之類聽起來相對“冠冕堂皇”得多的理由,而回避自己在兩個最重要的方面徹底不及格的事實:語法和思維能力

③ 語法沒有技術含量

學好語法顯然要比學好初等數學難出許多

英語語法(事實上所有語言的語法都如此)則很複雜。語法裏面很少有公理、定理,更多的是帶有衆多例外的“規則”

任何自然語言的語法總是由許多的充滿例外的規則構成
要了解語法的本質。本質上來看,語法並不是“規定你應該怎麼說”,而是“儘量”“系統地”解釋“人們爲什麼普遍這麼說”。
不要對語法規則感到不耐煩。恰恰是這種不耐煩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原本可以掌握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僅憑直覺就知道大多“理科生”的所謂優越感是自以爲是的幻覺而已。到了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數學才真正妙趣橫生。因爲這個時候,數學已經開始處理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生活的關鍵本質就在於其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數學也好,英語也罷(或者說任何其他一種語言),其實各自都是描述這個世界的衆多方式之一。初等數學(例如算術、代數、幾何等等)只是被用來描述這個世界的某一部分,而語言則擔負着“儘量描述整個世界”的任務,所以顯然要比初等數學複雜得多,並且無法做到“完美”或者“相對完美”。

3 怎麼學

怎麼用語法書

① 總原則

反覆通讀至少一本語法書

拿來一本語法書,應該先把它想象成地圖。你見過誰買來一張地圖之後悶頭坐在那裏把那地圖的每一個角落都看上一遍之後直接把那地圖背下來?

拿來一張地圖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個大概

語法書基本上都是查着查着看完並諳熟於心的,就好像地圖也是查着查着就不用再查了一樣。地圖上總是有一些地方我們一輩子都不需要去,而語法點之中也有一些人們一輩子都可能用不到。把最常用的語法知識經過反覆查閱應用牢記於心,剩下的,需要的時候拿出語法書查得到就好了。

② 具體用法

查語法書就這麼簡單:

  • 鎖定功能詞,
  • 檢索索引,
  • 逐一翻閱相應內容,看看能否找到合適的解答。

如果一本語法書中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那就再換一本語法書

具體怎麼學語法

① 積累

This is a table.”或者“That’s a book.”之類的句子,不僅容易理解,並且容易運用。其實只不過是因爲它們的結構與邏輯與我們的母語幾乎一一對應。

然而,句子結構、表達方法在兩種語言之間也有很多並非一一對應的情況,儘管數量上是少數,卻給語言的熟練運用帶來很多的麻煩。比如,“請問,這個座位有人麼?”對應的不是“Please ask, is there anyone at this seat?”,而是“Excuse me, is this seat taken

於是,我就拿出我的慣用伎倆:

把這個於我來講“非一一對應”的句子做個標記...把它摘抄到筆記本上

② 模板與造句

再想想這個句子能否當作替換練習模板——即,看看我能不能把這個句子變成這樣一個“填空”句型:
The impact that _ have/has had on _ , is undeniable.

之後,我就可以不停地用這個“模板”造句了

③ 有時可以不求甚解

造上幾個句子之後,這種表達法就已經牢牢刻在我的腦子裏,可以不加思索地運用了(其實,所謂“地道”也不過就是應該這樣學的吧?)。而不再用考慮 “我究竟應該用從句呢?還是要用介詞結構?”或者“我究竟是不是應該使用現在完成時呢?”之類必須用各種語法概念才能理順的問題。

而且,有些概念就算搞不清,其實也無所謂。例如“獨立主格結構”這個概念,不瞭解又怎麼樣呢?只要遇到那樣的句子之時能夠正確理解其意(因爲做過好幾遍那麼多例句的替換練習)不就可以了麼?

十 背單詞


1 誤區

一不小心就把“背單詞”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這是中國學生學英語最常見的繆誤。背單詞並不等同於學英語,它原本只應該是英語學習的一小部分內容而已。

如果我們把每個單詞比喻成一塊的磚頭,而把一篇文章比喻成一棟的房子的話,那麼就很容易明白文章並不只由詞彙構成——除了磚頭之外,還要有很多其他材料,最容易想到的起碼還有鋼筋和水泥。

2 方法

其實,各種各樣背單詞的“神技”幾乎都沒有多大用處。最好的、最有效的是最樸素的方法:通過大量閱讀積累詞彙通過頻繁使用消化詞彙——這也是不二法門

注意:

很多中國學生醉心於背單詞(其實,背單詞是英語學習過程中最爲簡單的一件事情——儘管大多數人不這麼認爲),可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背單詞感覺那麼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們的母語詞彙量就不足夠大

十一 最後


1 誤區

聽說讀寫的順序

母語習得過程中,我們是先會“聽”,之後纔會“說”,聽說都已經很熟練了纔開始“讀”,而“寫” 是最後習得的。由於“寫”本質上最需要思考能力(另外一個更加難以學會使用的東西),所以事實上,很多人(比例可能高得驚人)致死都沒有真正學會“寫” ——他們頂多“識字”而已。

而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僅這種自然的順序被打亂了...

太功利

他們看到的只不過是“英語好的話薪水高,機會多……”而已。要不然他們怎麼會對越南語、緬甸語不感興趣?

膚淺的實用主義者對英語的興趣,就好像是一個不懂工程的人對工具的興趣一樣無聊

2 學習英語的叮囑

  • 用心

做人可以不老實,學習不老實就非常不划算

  • 堅持

實際情況是,只要堅持6個月,就肯定漸入佳境。

大多數人學英語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中最嚴重卻又最隱蔽的可能是這個:大多數人對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對長期收益要求太低。

英語學習這件事上,速成是不可能的。

這麼看來,語言學習要比健身難多了。

  • 多用
    學得太久,用得太少

甚至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聽、說、讀、寫)都是如此。我個人的經歷來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是朝鮮族。小學二年級之前,我讀的是全韓語授課的學校,那時候,儘管我能同時說漢語和韓語兩種語言,但顯然韓語的讀與寫要強過漢語的讀與寫,而聽與說的能力在兩種語言上很難看出太大差異。後來轉學到全漢語授課的學校,沒多久情況就逆轉了過來,漢語的讀寫能力遠遠強過韓語的讀寫能力。原因很簡單,用漢語讀寫的東西遠遠超過韓語讀寫。在全漢語授課的環境中不到兩年的時間,由於長時間不說韓語,我甚至出現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韓語“失語”現象——儘管依然能夠聽懂韓語,但就是說不出來(這種現象在雙語使用地區往往非常普遍)。直到初中的時候全家隨父母調動工作搬遷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之後,由於必須說韓語的場合多了起來,幾個月之內開始慢慢恢復,直至可以像過去一樣流利地說韓語。許多年後在新東方教書七年,由於工作的需要,幾乎每天都在長時間大量閱讀英文資料。三五年下來,可以明顯感到的是英文閱讀能力開始慢慢超過中文閱讀能力,但是說與寫的能力還是英文遠不如中文,道理也很明顯,就是各方面的使用量各不相同而已。在離開新東方之前的幾年裏,教授的是作文,每天講啊講的同時也在寫啊寫,英文寫作能力漸漸超過中文寫作能力。而最近幾年,每天都在寫博客,能夠清楚地感覺到中文寫作能力在不斷提高(每天都在進步所帶來的感覺往往並不是沾沾自喜而是暗暗自卑——因爲每天都在進步很可能說明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之前實在是太差了),再次超過英文寫作能力。現在,我的英文閱讀能力最好,中文聽說寫能力次之,韓文的聽說讀寫相對最差——最差的是韓文的寫作能力,幾乎二十多年沒有用韓文寫過東西了……一個人語言使用能力的“用進廢退”有多麼明顯,由我的個人經歷可窺見一斑

很多中國學生來講,其實學了這麼多年英語,倒也不是從來都沒用過,只不過,用在一個比較荒謬、離語言的真正應用八杆子打不着的一樣東西上——考試。原本世上從來就不曾存在過任何一個真正“公平、合理、準確”的考試,所有的考試都有一定程度的荒謬成分存在。而國內的英語考試更是如此——這事實幾近於公理,誰都知道,乃至於無需進一步證明。

  • 早點用 不要怕

人們常常假定所謂的技能都必須熟練到一定程度纔可以安全應用

別再把自己扮成“初學者”了,那不應該是你。 初中英語課本學完之後,你就已經是“英語使用者”了,你早就可以像母語使用者一樣,邊用邊學,邊學邊用,用到享受還接着用

  • 也要提高母語能力

一個人的外語能力往往受限於自己的母語能力。第二語言學得再好,也很難比母語更好。

  • 沉浸式

所謂“浸泡式學習”,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裏,強迫學生只使用第二語言,禁止使用母語,進而刺激大腦加速構建新的腦圖。風靡全球的羅賽塔石碑語言學習軟體( Rosetta Stone )就是基於這個原理開發出來的。

潛移默化的教育最有效。

  • 父母陪孩子一起學

對於那些希望自己孩子學好英文自己卻一點都不懂的父母來說,倒是有個實用的建議:爲了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父母就應該跟孩子一起學──我的意思是 “真學”,而不是做做樣子。

3 補充

我們的思考能力受到自身經歷的侷限,與此同時,我們未來的經歷某種意義上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思考能力。於是,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掉到死循環之中。不誇張地講,絕大多數人的所謂“悲慘命運”其實就是這麼造成的。

除非有外來者帶來其它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任何一個領域都不可能大幅度進步。

很多的時候,人傻是被教出來的。教育這東西,從來都是在失敗中發揮作用──所以成功必然是偶然。教育的古怪之處在於,如果把學生當做天才去教育,學生幾乎註定不會成爲天才,因爲天才是靠自學的;但是,如果把學生當做弱智去教育,那學生肯定會變成弱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