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灬秋《穿透式學習》讀書筆記及感悟

關於本書

若秋《穿透式學習》

思維篇

思維1 如何開啓學習之旅

“學習之旅”圓環:召喚、磨難、返回

微型學習:一次次學習小循環

兩種學習體驗

①對於實際工作中馬上就要用的技能學會並用起來

②覺得自己應該系統地學什麼,但卻選錯了學習的路徑

微型學習

學習馬上就要用的知識與技能

知識與實幹對撞—點、線、面

點:是解決具體問題

準確地提問

一、述清楚自己的問題;

二、給出自己對問題的分析;

三、告訴別人,我已經嘗試了那幾個方案,它們不可行;

四、提問,就這個問題,或者就這個問題的某個方面,您可以給我什麼建議?

線:是系統地學習一組知識

帶着這樣的問題去知識世界探索時,我們也可以找到高效的學習方法

深入研究他人的模板或完整學習一組方法後,拿我們現有的做法來對照,我們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技能

面:是全面地對照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外部的知識體系

EMBA的思路

在一個領域工作較長時間之後,我們也可以找機會系統地學習一下。

我們還可以學習其他領域的系統知識,用它來跟自己的經驗、知識對撞

關於學習,我們應該怎麼做?

學透一個領域

去鑽研、學透徹、使用

如果可能,我們應努力地把自己所學教給別人,教會他人,我們自己會覺得更透、做得更好。

思維2 如何把所學轉化成能力

把所學轉化成能力

“面對已知”

從入門教程到培訓課程,再到操作標準

將所學變成入門教程

入門教程的定義

入門教程是一種傳遞知識的方法

它比書、講座更具互動性,更有針對性

一個教程通過例子來教學,提供一些指導信息,讓我們可以完成一個特定的任務

將所學變成培訓課程

教別人,是幫自己更快、更深、更系統地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方式

學習金字塔

被動學習

包括聽講(lecture)、閱讀(reading)、視聽(audiovisual)、演示(demonstration)

主動學習

包括討論(discussion)、實踐(practice doing)、教授給他人(teachothers)

將所學變成操作標準

操作標準,也就是標準操作流程(standard of process,SOP),指把經常、反覆進行的動作記錄下來,形成操作規範,讓自己或他人照着做就可以達成高標準的工作成果。

知識創造的螺旋

知識的分類

暗默知識(tacit knowledge)

所謂暗默知識,指存在於我們的大腦和行動之中,沒有變成文本的知識

形式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所謂形式知識,指被書寫出來、明晰化了並用某種形式承載的知識

用“知識創造的螺旋”看學習

“面對未知”

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優化自己的思維模式

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指的是,爲實現目標,在注意事物之間複雜關係的同時,及時且完美地做出判斷的能力

三種知識

第一種是學問,也就是客觀知識;

第二種是科技,指實用性技巧;

第三種是實踐智慧,兼具實踐和理性的平衡

思維3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個人知識體系:把珍珠串成線

我們在學習、實踐的路上獲得很多知識珍珠。在學習時,我們努力獲得每一天的珍珠。然後有意識地抑或無意識地,我們將它們連綴成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

個人知識體系應該是個人可以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驗證了的知識

從外界獲得的知識都需要經過我們自己的轉化過程,然後才能嵌入我們的知識體系,成爲其中的一部分

個人知識體系的比喻:知識小屋和知識支柱

每一知識支柱要都達到一定的高度

幾個知識支柱相互支撐、相互配合,形成了巨大的空間,也就是知識大廈

先有知識框架,再碎片化學習

先有知識框架,再碎片化學習

如何先有知識框架?

上一門系統的課程

向一位師傅學習

通過深入地學習一本教材,採納其中的框架

通過“啃書大作戰”深度複製知識框架

第一步:通讀全書

第二步:理解每一個知識點

第三步:複製知識框架

構建知識體系的對照思維

複製過來的知識框架,學習到的知識點,都來自知識世界,尚未經過我們自己的實踐檢驗。

只有經過實幹世界的檢驗,我們才能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

只有在實踐中校正認知,通過對照認知(我們這麼做可能得到什麼)與實踐(我們做了以後實際得到什麼),我們才能讓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

如何對照?

對照,就是在行動之前,明確知道自己想要、應該要獲得什麼成果,然後在行動後,對照預想結果與實際結果,分析差異,從而提升自己。

用對照思維來校正知識體系

第一步:明晰如何做與每階段的成果

一是如何做,即做的步驟

二是做了會有什麼成果

第二步:在行動中對照

在練習中對照分析預想結果與實際結果

第三步:完美時刻

經過練習,我們驗證每個階段的行動,也知道每個階段的行動會獲得什麼成果。

最終,我們把各個階段的行動串起來,一步一步地達成最終的成果,它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方法篇

方法1 如何做學習計劃

學習的臺階:從知識到實踐的五個臺階

五個臺階的要點:通過實踐,成爲高手

知識學習臺階:不要成爲理論的奴隸

練習檢驗臺階:儘量早地通過實踐去驗證

初階實踐臺階:先做出可以運轉的東西

深入學習臺階:驗證知識,爲規模化應用做準備

高階實踐臺階:用實踐來超越理論

快速瞭解一個新領域的方法

衝刺學習的五天十步

第一天:我們要做的是繪製地圖

第一步:設定成果

第二步:畫出一張地圖

第二天:要在地圖上畫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要在地圖上畫

出自己的“行動路徑”。

第三步:通過實地偵察,開始把路線圖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第四步:確定幾條可能的行動路徑

第三天:要“鑽研要點”

第五步:鑽研要點與難點。

第六步:選出最優路徑。

第四天:這一天我們的任務是“製作原型”

第七步:第一種原型

第八步:第二種原型,制訂工作計劃

第五天:任務是我們完成學習過程,拿到成果

第九步:找用戶進行原型測試。

第十步:覆盤與決定下一步行動。

把OKR引入我們的學習計劃中

一是設定定性的目標

二是設定定量的關鍵結果

三是定期對目標與關鍵結果進行回顧

四是確定行動計劃

方法2 如何爲求知讀書

兩種讀書方法

休閒閱讀

目的

消磨時間

價值

它擴展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思維模式的廣度

求知閱讀

目的

爲了求知

價值

或真正地解決一個問題

或系統地掌握一個已知的知識體系

或修正我們自己的認知、全面更新認知。

求知閱讀的5種方法

多本書主題閱讀法

先讀入門、概覽性質的書,再讀教材和體系性的書,再讀一些就某個專題深入探討的著作

快速拆書讀書法

拆書,是將書中的知識框架、重要知識點拆出來,重組成可以一覽無餘的形式

空白筆記本讀書法

拿出一本空白的筆記本,把它分成幾個部分,分別記錄自己所理解的這一領域的知識大綱。

分享筆記讀書法

當我們讀一本書又確有收穫時,我們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分享出去

書的摘錄

以一個知識點爲綱,摘錄數十個片段

書的概述

用自己的話概述全書的內容或一章的內容或一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

知識圖譜

將一本書整體或局部的知識點與你理解的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結合起來

伴隨閱讀法

在做一件持續週期較長的事情期間,比如歷時數月的項目期間,選擇一本書當伴隨讀物,有空就隨手翻閱,讀五遍、十遍甚至更多遍

深度閱讀法:整體泛讀、逐字精讀、重點深讀

整體泛讀。

快速閱讀,目標是掌握書的整體內容、邏輯結構、主要觀點。

逐字精讀。

放慢速度逐字閱讀,目標是理解作者描述的所有細節和深入之處。

重點深讀。

針對書中的某個知識點進行重點深讀,擴展閱讀相關材料,目標是真正掌握這一知識點,並形成知識的輸出。

方法3 如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

形式

有目的

有反饋

有教導

要點

反饋

給出反饋的角色是導師

心理表徵

練習的目標是改善心理表徵。

天真的練習、有目的的練習、刻意練習

通過刻意練習改進心理過程

心理表徵

定義

“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的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兩層意思

基本

在練習一個技能時,你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什麼是優秀

高手

當你做一件事情時,你深入掌握了這個行業的高手做事時的心理活動,並按照他們被證明有效的心理活動來思考,從而達到高手的境界

方法4 如何高度專注

工作成果

工作成果=工作時間×專注程度×有效工具

深度時間鏡子

深度工作任務時間記錄表

工作中的心流(flow at work)

找到自己深度工作的節奏模式

四種和深度工作有關的節奏模式

第一種模式叫“禁慾模式”

禁慾模式,就是讓你無慾無求,將所有干擾都屏蔽了,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微博。

第二種模式叫“雙峯模式”.

這種方式的做法就是,在兩種工作生活模式之間切換

也可以稱爲勞逸結合模式

第三種模式叫“節奏模式”

簡單地說,節奏哲學就是每天安排出固定的時間段,形成自己的時間安排的格式,用來每天持續不斷地深度工作。

也即是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情

第四種模式是“新聞記者模式”。

一次擠一點點

第一,你得有一項足夠大的任務,使你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它,每天都在想嘗試着往前進一點

第二,你要對它制訂一個精密的計劃並對工作進行拆分,保證可以每次完成一點

第三,你已經先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完成了需要深度思考的部分,再每次用20分鐘做略淺一點的深度工作

方法5 如何動手去做

做方案:將知識轉換爲實幹的一步

做方案有以下作用

讓我們分析現狀,搞明白外部世界需要我們做什麼

讓我們仔細思考每一步該如何做,並反覆迭代

做方案會有討論過程,能幫我們優化

做方案讓我們將目標明確地寫下來,並考慮如何衡量成果,這讓我們在思維上先走完閉環

豐田一頁紙報告模板

內容

(1)背景。

提供理解問題的背景。

(2)現狀。

現狀部分,要把產生問題的整體情況系統地講清楚。

(3)目標。

我們現在要解決一個問題,這個部分講的是,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4)根本原因分析。

現在到了解決問題的部分,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5)對策。

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6)效果確認。

我們寫好一些效果指標,之後檢查確認,並填寫完整。

(7)後續工作。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下一步還要做什麼。

模板

做MVP用最小可行產品驗證想法

MVP(最小可行產品)

最小可行產品的做法是把做一個產品的學習過程看成嘗試的過程

是用盡可能簡單的方式模擬一個新產品想法的核心部分,讓用戶試用,這樣做能幫助我們瞭解真實世界對產品設想的反饋。

第一性原理

定義

(它就是)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因而也可以說是回到人們第一次發明某個事物時的狀態

步驟

第一步,看清現狀;

第二步,找到本質;

第三步,從零開始建立新的解決方案。

質脆玩具:做一個隨時可打破的質脆玩具(breakable toy),通過平行練習,更深入地理解實踐中的選擇

含義

我們學習了技術,在實際的工程環境中只能使用一小部分,爲了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爲了好玩、爲了做各種嘗試,我們可以在工作之外用掌握的技術開發一個玩具系統。

和工程環境不同,在這個玩具系統裏,我們可以隨意嘗試,甚至亂改亂試讓它徹底壞掉。這是爲什麼這個做法被稱爲質脆玩具

方法6 如何梳理與提升

什麼是個人知識指南

一個小的知識切口,對知識的梳理與總結

我們梳理總結自己在一個階段學到的,形成的成果就是我們這裏說的“個人知識指南”。它是我們在一個細分知識領域中學習和實踐的書面彙報。

如何寫個人知識指南

寫什麼

重點關注如何做

選擇小切口,選擇自己做過的

如何寫

用列表的形式寫

把自己知道的寫下來

採用金字塔原理和MECE原則

寫個人知識指南要避免掉入哪些坑

避免過多的引用

不要重複造輪子

儘量少講故事

四種方法輕鬆寫出初稿,再反覆修改

第一種方式,直接寫

第二種方式,答問

第三種方式,現場分享

第四種方式,講一次課

知識指南清單

(1)奉行成果主義,關注產出。

追問:什麼是我造出來的?什麼又是我創造出來的?即便是討論學習,我也要以產出爲主軸。

(2)深度複製框架,形成知識的架子。

先借鑑、掌握和復刻一個已有的框架,作爲自己可填充的知識架子。英雄之旅是我複製而來的關於學習的框架,在這次回顧時我發現,最初接觸時並沒有想到它會那麼深刻地影響我對學習歷程的理解。

(3)要關注未知,知識的架子可留白,也應留白。

留白,就是那些標記爲我們不知道的部分。你知道的,可能不重要(你知道且大家都知道的,通常不重要)。你不知道的,尤其你不知道的異常事件,重要得多。你以爲知道卻錯的,是最危險的。

(4)學透關鍵知識點,把自己知道的聚成大塊,並寫下來。

這是三個連貫的部分:真的學透,纔是腳踩在堅實的地方;聚成大塊,會促使自己深入理解,也便於之後再取用;寫下來的,才能繼續更正更新、修改迭代。讀書筆記、入門指南、課程課件、操作標準、個人知識指南,都是可行的形式。

(5)學,要捨得花大工夫;做,要克服困難與誘惑,堅持在一處深挖。

這兩者裏都蘊涵着所謂的“扎死寨、打硬仗”的湘軍精神。做事時,除了堅持,可採用711創始人鈴木敏文的做法,腦子裏要磨礪針對此事的鋒利的問題鉤子,讓它鉤起好想法,結出好成果。

《穿透式學習》思維導圖

後記總結與感悟

如何通過碎片式學習、掌握知識點到形成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從而更好指導工作和生活?

整本書作者從思維和方法兩大板塊並結合諸多成功者的案例加以論證。

這很像心理學一種叫做認知行爲療法的思路:先有個正確的方向和一個合理的框架,然後不斷往這個框架裏面添磚加瓦。需要知道的是,每個成功者的方法都不同,我們應該通過這些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找到自己的節奏,用作者倡導的“笨方法”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內化成自己隨時調取的思維模式,從而更好的處理和解決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