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1)《琵琶記》帶來的一些思考

《琵琶記》是高明的一部戲劇作品,也是南戲的扛鼎之作。

《琵琶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三不從”的蔡伯喈,任勞任怨賢妻良母的趙五娘等。

其中蔡伯喈這個人物引起了我很大的關注。蔡伯喈這個人出身底層,娶了趙五娘。在即將趕赴科舉時,他提出了一個辭仕不從,因爲要照顧家中年邁的父母,但是這個決定被蔡伯否定了,他提出他不能只顧父子情誼,還要顧及君臣情誼,因此蔡伯喈無奈辭別家裏人出發進京趕考。

蔡伯喈離開家後,家裏忽逢旱年,趙五娘典賣自己首飾嫁妝,只爲了家中蔡伯蔡母有口飯喫,自己則喫着難以下嚥的糟糠。

而在趙五娘艱苦生活時,蔡伯喈高中狀元,但不曾想,中了狀元后,牛宰相看中蔡伯喈,要留他做上門女婿,蔡伯喈以自己已有婚約說辭,堅決不成婚,甚至提出了辭官回家請求。

但是他的辭,都被宰相皇帝一一拒絕了,蔡伯喈無奈之下,只得迎娶牛丞相的女兒,並且無法回家照料父母。

趙五娘沒了丈夫,而公公婆婆也因爲年邁,在荒年餓死了。於是趙五娘便畫公公婆婆的畫像,一路乞討到京城尋找丈夫。

故事的最後結局是個團圓。蔡伯喈與趙五娘再次相逢,皇帝允許蔡伯喈迎娶兩位女子進門,三人共成一家。

其實這個團圓也只是表面上的團圓。其中趙五娘,蔡伯喈二人在這三年來所受到的苦痛,煎熬,身心傷害,早已無法逆轉。

其實蔡伯喈的命運早已暗中註定。他面臨着三種困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衝突。可以看出,蔡伯喈的每次選擇,都讓位與君臣關係,他爲了孝,想要辭仕,不成後參加科舉高中狀元,改變了自己階層,可以進入上流社會,可他爲了妻,想要辭官辭婚,但最後又因爲君臣大義留了下來。

如何權衡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問題,是作者留給蔡伯喈的,也是作者留給自己的,同樣也是留給我們的。

自古忠孝難兩全,可儒家提倡的就是忠君敬孝。後來儒家給了一個答案說,對待君主便像對待父母一般,如此爲忠孝兩全。這在我看來也有些牽強。

其實,蔡伯喈的悲劇,就在與個人與社會的巨大沖突,這種衝突,還禍及了他的周圍人,作者正是藉着這股悲劇力量,揭開了元朝時尖銳的個人在社會重壓下,難以生存的艱難困境。

我時常在想,其實想改變蔡伯喈的結局也未嘗不可。《西廂記》裏崔鶯鶯本來就有一個婚約在身,她能夠與張生結合很大一個轉機就是孫飛虎的出現,如果沒有孫飛虎的搶親,張生就不能英雄救美,老太太就不會鬆口,二人也沒了在一起的契機。我如果是《琵琶記》的編劇,如果我想讓蔡伯喈避免悲劇,或許我需要藉助一股外力,一種充滿了戲劇性的外力,這股力量是符合反抗的,是可以讓蔡伯喈的反抗更加有力量的。大概也效仿《西廂記》一二罷了。

不過《西廂記》主旨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反封建禮教色彩濃厚,而《琵琶記》卻需要處理君臣種義之間矛盾,二戲主旨不一致,或許也是《琵琶記》沒那麼團圓之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