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還在跟年輕人講道理?

表哥結婚生子幾年了,生完孩子後,感覺壓力倍增,外出打工的工資杯水車薪。

就琢磨着做點小生意,想在距家不遠的縣城開加盟店。

剛把想法跟爸媽說,爸媽對他就是一頓教育,什麼“做生意需要成本”“要承擔風險”“還是安心打工強”。

話裏話外的說教以及不支持,但核心理由顯的不充分。表哥的爸媽並沒有做過生意,做生意的風險性,只是道聽途說。

他們的道理,只是來源於自己沒有承擔過風險,所以以愛之名不讓孩子承擔風險。

這是愛還是綁架?

對於所謂過來人的說教,年輕人是都心甘情願聽?

未知?

人生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不是井底的那隻青蛙,在別人的口中看世界。

生活中,你應該聽過很多類似的話。

場景一:自家孩子玩遊戲,父母“用玩遊戲的時間看看書,不要浪費精力,遊戲容易上癮……”。

這時的孩子可能是因爲周邊同學都在討論遊戲,自己不玩,融入不進去。或者是缺少陪伴,在遊戲裏找人交流。

父母單方面,不瞭解情況的說教,缺乏溝通,無效的同時,還會激發孩子厭煩的情緒。

場景二:女兒早戀,父母“現在以學習爲主,都是小孩子,哪裏懂得愛,趕緊分手……”。

女兒跟父母傾訴是爲了分享自己的感情,希望父母給與幫助,能像朋友一樣,親密無間。

父母只想到早戀的壞處,用大人的職權,批評教育。沒有提供有價值的忠告,也切斷了與孩子談心的機會。

場景三:熬夜,父母“早睡早起,不要天天熬夜,傷身體,我是爲你好,到你長大了就會明白……”

年輕人熬夜已經是一個趨勢,讓他們正式這個問題,應該通過自己的經歷。

父母一味講道理,孩子不會正視問題,反而適得其反。

父母過來人的姿態,會造成彼此的身份不對等,不對等的溝通,往往夾雜命令的口吻。

在一段身份不對等的前提下溝通,哪怕是善意,也會造成別人心理的負擔。

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的理論系統,很難改變。

而他們的孩子,正好是他們理論的實踐者,我告訴你這樣做是對的,你就應該這樣做。

究其原因,他們只會回答經驗。

作爲孩子的我們想問,經驗的獲得,是不是依靠自己的體驗。

刪除體驗的過程,直接給結果的人生,是不是有點單調乏味?

就像喫飯,我們最享受的,就是聞着食物的香味,嘴巴慢慢咀嚼,然後吞嚥的過程。

如果,每天只有喫完飯的飽腹感,人生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長輩父母,在別人沒有明確求助的情況下,不要主動提建議。

你把自己自稱過來人,有沒有想過,別人讓你過來嗎?

成長是個人權利,也是一個私密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私密空間,只能容納一個人。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知道。父母在成長中是引導輔助的作用,是最親密的旁觀者。

父母不能打着“爲你好”的旗幟,剝奪個人成長的權利。他們的經驗是時代,觀念的產物,不代表絕對的普遍性。

現代的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試着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用平等的交流代替不平等的“壓迫”。

得到App的創始人羅振宇,四十歲創業,每天分享自己的小感悟,每週傳達自己的小思想,每年彙總自己的小知識。

奮鬥的路上,每天都在堅持,他的堅持一部分實現自我,一部分以父親的身份以身作則。

不要試着跟孩子講道理,言傳身教是除語言外,最好的解決方案。

不要說,做就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